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叶永烈的“绝笔·绝响”与“专藏”

来源: 北京日报 | 赵婷  2020年06月23日08:24

上个月众多读者打小儿就熟悉的“老朋友”叶永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许多人“认识”叶永烈源自60年前他20岁时的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共收175个“为什么”,其中叶永烈写了163个),其实,这位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写作狂人始终笔耕不辍,勤奋且高产,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直至身后亦有新作问世——《历史的绝响:名人书信背后的如烟往事》近日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

来自岁月深处的“绝笔·绝响”

数十年从事当代重大题材纪实文学创作,叶永烈著述颇丰、朋友遍地。从学界泰斗华罗庚、苏步青、夏鼐,到文坛名家冰心、徐迟、柯岩;从陈云夫人于若木、方毅夫人殷森、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到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海因莱因、英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克拉克……穿梭于名人之林的他,与众多政治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有着书信交往和采访经历,积累了大量资料。

华罗庚院士的信里夹着文言,但是字东歪西倒,他自谦是“蟹爬字”。苏步青的字则工工整整,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夏鼐院士的信用毛笔竖行写在花笺上。秦瘦鸥先生在1983年长达三页的回信中,不仅详细回答了叶永烈的相关问题,而且还欢迎“小伙子”叶永烈去他家访问,甚至特地自绘了一幅地图,四纵四横八条马路都写上路名,用箭头指明他家的位置,其详细不亚于今日谷歌地图……2014年,叶老将其多年的资料收藏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与这些“老友”告别之际,摩挲故纸,见字如面,他决定用散文笔调写一本名人书信背后的故事。

2016年,《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以下简称《绝笔》)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初打算写100篇名人书信故事,字数太多了,写至82篇就收工了,总共75万字。

《绝笔》出版之后,受到各方关注,好评颇多。意犹未尽,叶老又续写了54篇,成了姊妹篇《历史的绝响:名人书信背后的如烟往事》(以下简称《绝响》)。

“绝笔·绝响”系列并非只作旧物呈现的书信集,书信只是记忆的引子,是历史的证物,叶老将书信背后的来龙去脉、传奇故事娓娓道来,时微笑,时带泪,书写者的人品性情历历在目,字里行间深藏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悠然回响。正如《绝响》封底上所写的:“有些人名,有些历史,已经被时光放入收纳盒,不再示人。然而,还有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却在叶永烈的细心收藏、记录下,得以借书信留存。信纸泛黄,但记忆却永不褪色。”

叶永烈有个习惯:新作不断,修订也不断。在患病之际,他还不忘对《绝笔》进行修改,更正了许多初版未发现的细节错误。遗憾的是,他未能看到《绝笔》最新修订版与《绝响》的一同出版。

家传的细心与耐心

写作狂人叶永烈,还是收藏狂人、整理狂人。

叶永烈收藏的最早的信件,信封上写着“叶永烈小朋友收”。那是1951年,11岁的他第一次向报社投稿,收到编辑的回信,说是小诗被采用。这封“历史性”的信,信末只是盖着编辑部蓝色的长方形图章,没有留下编辑的名字。在珍藏了30多年之后,叶永烈正是凭借其笔迹,找到了责任编辑——启蒙恩师、散文作家杨奔先生。

这封信的初始收藏者是叶永烈的父亲。这位书法很好、会写诗词的企业家,不仅给了叶永烈最初的文学熏陶,也遗传给了他细心的基因和习惯。

叶永烈中小学时的成绩单,父亲全部保存下来,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总共有39张,最古老的一张是1945年的,现在它们已成为学校的珍贵校史档案。

长大后的叶永烈明白了:“细心的基础是耐心,有足够耐心的人才会细心。”“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耐心地坚持下去。有耐心,资料才会保管好,有条有理。”

在他走上创作之路以后,这种细心的习惯逐渐演化成档案意识——

在早期的采访中,用的是录音磁带,他从不反复使用,而是全部保存。要知道,当时磁带需持上海作家协会的介绍信向厂家整箱购买。

在1993年开始用电脑写作前,他用圆珠笔写作,为的是可以夹一张单面复写纸,留一份底稿。复写的手稿,一本本装订起来,堆满了三个档案铁柜。

早年写信,如果认为这封信需要保存,他也夹一张复写纸留底;别人的来信,凡是有保存价值的,亦分类保存。2002年上海作家协会举行作家手稿展时,找不到陈望道先生手稿,叶永烈就拿出陈望道先生1962年的亲笔信,连同贴着梅兰芳纪念邮票的信封,供展览会展出。有趣的是,叶永烈原本以为在作家之中,写信时夹一张单面复写纸留底的大约只有自己,在拜访称之为“小友”的冰心老人时,得知她也如此。

开始进行纪实文学创作后,叶永烈更是为一个个重要人物或者重大事件留存了丰富而珍贵的“私家档案”。

比如,关于傅雷之死,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服毒自杀,但他从公安部门复制了傅雷死亡档案全部文件,以铁的事实证明傅雷夫妇是上吊自缢。那位冒着巨大风险保护了傅雷夫妇骨灰的“神秘姑娘”,从不在媒体前露面,但是叶永烈收藏了其20多封亲笔信,还有她的画作,以及题赠的条幅……

在《绝笔》一书的序言,叶永烈深情地盘点着其书信收藏中的各种之“最”——

收藏的书法最漂亮的信,要算两位诗人(流沙河和汪国真)所写。流沙河用端端正正的小楷写信,而汪国真的草书信笺可以说体现了中国传统书信之美。出人意料的是,乒乓球“三连冠”庄则栋给我的信,也是一手好毛笔字,而且用语富有古文韵味。

论书信的文辞之美,当推柯灵。我读柯灵散文,宾服其词汇丰富。他写给我的信,随手拈来,便见用词精美、文学功力之深……

收藏的最认真的信,要算是鲁迅之子周海婴的信。他为了要更正我在香港《镜报》发表的文章中的一句话,写了两封信给我,甚至还向丁玲的丈夫陈明先生的妹妹求证,以表明他的意见是绝对可靠的。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也非常认真,在校对我的《钱学森》一书时,极其仔细,修改之处不是随手画一道线,而是用尺画出笔直的线。他俩可谓得乃父之“真传”。

收藏的最“花哨”的信,是梁实秋夫人韩菁清写来的。她喜欢在花花绿绿的卡片上写信给我,而在信封上贴了五颜六色的卡通粘纸。当然,她也有“郑重其事”的时候,那信是写在印有她与梁实秋合影的专用信纸上,读来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

“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记忆凝作文字,印制成书;记录则作为档案捐赠国家。

在《绝笔》一书的序言中,叶永烈自述“捐给上海图书馆的书信、手稿、档案、录音带,已经达60箱,目前仍在继续整理、捐赠之中。”

他不是简单地打包送走,而是花费很多时间进行耐心、精心整理。

他给每封书信写上标题。有的写信人,像冰心、柯灵、钱学森、华罗庚、贺绿汀,家喻户晓。也有很多,他要在姓名前进行加注,如洪汛涛注“神笔马良之父”、贺友直注“连环画泰斗”、江小燕注“冒着风险收藏傅雷夫妇骨灰的姑娘”……很多人写信,只署月、日,没有年份,叶永烈不厌其烦地对其年份进行考证。

他捐给上海图书馆的1300多盘采访录音带,每盒录音带上面都写好被采访者姓名、采访地点、时间、第几盘磁带。上海图书馆花费两年时间,已经把这批录音带全部转换成数码录音。

他捐给上海图书馆的著作手稿,也是装订成册,贴好封面,写好书名,整整齐齐。

2014年4月,在上海图书馆“叶永烈专藏”(叶永烈创作档案)捐赠仪式上,叶永烈说:“我原本设想,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写着:‘对不起,我不能再为您回答为什么!’现在似乎可以改为:‘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是的,叶永烈虽然离去了,但他留下的“绝笔·绝响”与“专藏”,在字里行间,在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