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业界研讨叶永烈科普科幻创作思想与实践—— “把一个个问号拉直变成惊叹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孙海悦  2020年06月16日15:04

如今,一个以《十万个为什么》为核心的涵盖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网络平台、舞台剧、科普教育的产业链雏形已经显现。

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3500万字作品,科普科幻作品达1000余万字,近40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他的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启迪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为中国科普科幻事业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科普科幻作家叶永烈。

为了缅怀前不久逝世的叶永烈,6月1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承办的叶永烈科普科幻创作思想与实践座谈会在京沪两地视频连线召开,与会者共同回顾叶永烈科普科幻创作的思想实践,深入探讨其对新时代科普科幻事业发展的启示意义。

影响深远点燃几代读者科学梦想

伟大的作品能够影响几代人。正如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所说,总结传承叶永烈科普科幻创作的生动实践、深邃思想和崇高精神,对于做好新时期的科普科幻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孟庆海表示,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叶永烈把握时代脉搏,用科学和想象力为人们描绘出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征程中增信心、聚民心、筑同心;他通晓科技、融汇人文,一生恪守为民情怀,坚持不懈创作精品,启迪了一个时代的科学梦想。

提起科普科幻,人们就会想到叶永烈的名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说,叶永烈一生勤奋、执着、严谨、自由、开拓、创新、求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在他各个阶段的创作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尊敬。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韩松将叶永烈的科幻成就总结为3个方面:在科学的基础上建构起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展现了中国梦;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想象力,发挥了科幻作为类型文学的特点;表达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深深关切,展现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他一生的创作生涯告诉我们,只有在勤奋的实践中,科普和科幻创作才能发出智慧的光芒。”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表示,叶永烈的创作手法体现出现代科普教育的创新理念,注重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他强调科幻作品应该与现实结合,倡导刨根问底的深度学习;他将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重要题材,他的创作勇气和开拓精神值得科普工作者学习。

“叶永烈创作的价值取向就是:点燃青少年漫游未来世界梦想,助力青少年登上科学神圣殿堂。”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刘堂江说,奇思妙想、天马行空是叶永烈科普科幻作品的显著特征。从他的早期作品《碳的一家》到家喻户晓的《十万个为什么》,再到《小灵通漫游未来》等都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

薪火相传全民共促科普事业发展

6月1日,叶永烈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举行,现场的每张椅子都系着一条红领巾。在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王挺看来,叶永烈先生用神笔播撒的种子,开出了繁密的花朵。

孟庆海表示,科普科幻作品需要薪火相传。进入新时代,科普科幻创作事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科普科幻创作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帮助青年科幻作家,为科普事业发展蓄满源头活水。

王挺说,我们要像叶永烈那样,把科普科幻工作的重点放在青少年的身上,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把一个个问号拉直变成惊叹号”;把握人民的科普需求,用准确、生动、有趣的表达,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质量的新时代科普;关注科普科幻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普科幻创作队伍,用科学精神打造时代精品。

“未来的创作,要更加注重科学性,对人们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硬科普’,真正引发人们思考科学、热爱科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卢宝荣认为,科普科幻工作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也是整个民族的事情。科普科幻创作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石和根本,瞄准国家发展目标和重大需求,充分体现科技发展前沿的研究成果。

智能手机、信息技术、器官移植、网络在线课程……1961年,21岁的叶永烈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对50年后的世界进行了大胆想象。在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看来,当今中国的科技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张扬这种建立在敢于想象和严谨逻辑基础上的敢为人先的科学幻想精神和创新人才。当下,“民生科普”“应急科普”任务紧迫,需要科学家、科普作家以叶永烈为榜样,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

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颜实认为,科普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需要伯乐,特别要重视发现培养年轻的科普作者,在他们开始创作的关键时期给予鼓励和支持。要对优秀作家作品进行深度研究,努力传承科普创作的文风和经验。当前,应该下大力气鼓励和培养更多的理工科学生从事科普创作,这对未来的科普科幻事业至关重要。

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

事实上,出版者也与时俱进,通过产业化运作推动中国科幻作品走向世界。

“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叶永烈先生是和《十万个为什么》画等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洪星范说,叶永烈是唯一一位参加了全部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撰写工作的作者,也是每个版本撰稿最多的作者。

2011年年初,洪星范调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主持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辑出版工作。一个月后,他带着出版规划拜访了叶永烈。在这次长谈中,叶永烈提出两项重要建议,一是要利用网络等手段向全国小朋友征集问题,二是向全国网友征集答案。由此,影响很大的“十万少年儿童问十万个为什么”活动成为第六版工作的基础。叶永烈还提出,少儿科普读物要有少儿特点,不能成人化、不能教科书化,要注重趣味性、可读性、文学性。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十万个为什么》以图书的形式、平均10年再版一次的节奏已经很难适应广大读者的需求。因此,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纂工作启动时,少年儿童出版社就规划了同步推出《十万个为什么》杂志的设想。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提出以《十万个为什么》图书和杂志为核心,择机推出相应的网络、游戏、动漫产品,努力打造一条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主题的科普产业链。

“他经常鼓励我们,认真收藏我们送给他的每一个新产品。”洪星范说,对《十万个为什么》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叶永烈都非常高兴。2018年5月,《十万个为什么》作为中国科普品牌的代表,参加了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2018年7月,大型儿童舞台剧《十万个为什么》首演,目前已在全国11座城市演出近百场,小剧场版也将很快与小读者见面。2019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全产业链系列产品整体亮相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

如今,一个以《十万个为什么》为核心的涵盖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网络平台、舞台剧、科普教育的产业链雏形已经显现。洪星范说,叶永烈对于《十万个为什么》的产业化发展方向非常支持,更为这个传统科普品牌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

“很遗憾的是,叶永烈先生不能参与第七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纂了,我也无法再向先生请教了。不过我向先生保证过,第七版一定要做而且一定会做好。”洪星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