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烟火》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松  2020年06月09日08:34

 

《烟火》

作者:王松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ISBN:9787521209372

定价:49.00元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烟火》从1840年的天津写起,到新中国成立,时间的跨度是一百余年。故事是从天津老城的北门外一个叫“侯家后”的胡同开始的。天津的民俗,风俗,市井文化,各色小人物,在历史风云翻卷的背景下,如一幅长长的图卷徐徐展开。

一个叫“来子”的年轻人,曾是懵懂的不谙世事的少年。从在“狗不理”包子铺当伙计,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鞋帽店买卖人,再到接触到一个又一个的革命者,亲眼见到这些人是怎么为了信念默默无闻牺牲自己生命的,直到*后,为了不当亡国奴,拒绝去日本当劳工,在去日本的船上跳海,用自己的生命,告诉自己的女儿,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而在来子身边的各色市井小人物,无论是手艺人,买卖人,还是“吃洋饭”“混租界”的汉奸,也勾勒出天津百年的市井百态。其中,也渗透着浓郁的天津文化,尤其是天津特有的曲艺文化。

天津需要这么一本书。就像上海需要王安忆、需要《繁花》,北京需要老舍、需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样。小说塑造了一批小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善良和朴实,也有天津人各自的幽默和“哏儿”,而“好人”来子就是一个典型,他的“好”是贯穿一生的,所以非常难得,也让人充满敬意和同情。而杨灯罩的“坏”也是贯穿一生的,他是善良和“好”的对立面,让我们看到了“坏”与“恶”的人性的极限。

小说对西方列强、洋人买办,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天津的苦难的描写非常真切,对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血淋淋”剥削和“肮脏”的掠夺,给予真实的揭露和批判。

作者简介

王松,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有《王松作品集》(四卷)及《双驴记》《猪头琴》《哥尼斯堡七座桥》《阳光如烟》《蟾蜍怒放》等个人作品集共四十余种。其中,中篇小说《红汞》曾获《中国作家》“优秀小说奖”,《双驴记》曾获《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小说选刊》“读者最喜爱的小说奖”、《北京文学》优秀中篇小说奖等,并位列当年的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篇小说第一名。长篇小说《流淌在刀尖的月光》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寻爱记》获首届“中国文学好书奖”。曾获天津市第二届“中青年作家文学创作奖”。迄今发表、出版长、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共计一千余万字。

目 录

001· 序 ·垫话儿

003·第一部·入 头

083·第二部·肉里噱

215·第三部·瓤 子

309·第四部·外插花

337·第五部·正 底

342·后记

推荐语

王松专注于人间和俗世,他的头脑里似乎有无穷无尽的故事。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家)

王松是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首先是好看,无论故事还是人物,都让人兴致盎然过目难忘。《烟火》是典型的当代津门市井小说,它烟火气的内容是过去的,而表达内容的方式和观念是现代的。通过《烟火》,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和当代生活不一样的活色生香的天津。

一一孟繁华(文学评论家)

盛满故事的一条胡同,历尽风雨的百年津门。市井生计磨炼各怀绝活的小民,民族危难锻造热血苏醒的勇士……一位手艺精湛的作家,一部烟火人间的史诗。

——施战军 (《人民文学》主编、文学评论家)

《烟火》浓烈的天津地域文化气息,无论语言还是写法上对本土生活极具写实性的观照,都为写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堪称优秀的榜样和参考。

——黄国辉(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文学评论家)

《烟火》里的故事密度在长篇小说里是罕见的。在1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小说的100多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无数的故事缠绕在一起,在侯家后这个地方展开。这是一部平民的史诗,是有关天津的,更是有关中国的。

——王德领(文学评论家)

小说从1840年的天津写起,到新中国成立,时间的跨度是一百余年。人物大都是以手艺谋生的胡同百姓,做拔火罐儿的老瘪、刨鸡毛掸子的王麻秆儿、狗不理包子铺的高掌柜、绱鞋的老朱、打帘子的马六儿、拉胶皮的保三儿、玩石锁的刘大头……当然也有靠歪门邪道谋利害人混迹市井的杨灯罩儿以及洋人、买办各色人等,更有为民族大义不畏牺牲的英雄。作家琢磨透了天津的风俗文化和天津的人性物理,一切用满是津味的细节说话,如果说我们要找一部用“有用的细节”来讲述故事、散发风味、支撑结构、立起人物的长篇小说的话,《烟火》就是一个好例。历史在一个普通又别样的胡同内外演进,人生命运的希望、新的世界的音信在“逝去的亲人——回来的子女”的大架构下,烟火十足地传导给每一个阅读的有心人。主人公来子的手艺并非专门,但他深谙生意之门,他更坚守做人之门,作品写活了来子的“正”,使他成为津味小说中少有的富于可信的整全性光辉的人物形象。——这个“正”,大概就是透过机言巧语、穿过求生苟活、浸过世道杂味的天津人的底色和本色。

——《人民文学》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