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还在》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郭世明 2020年06月09日16:55
一、基本信息
书名:《故乡还在》
作者:郭世明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126-7618-3
字数:202千字
开本:大32开
定价:46.00元
二、作者简介
郭世明,江苏沛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沛县作协副主席。中学高级教师,省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县拔尖人才。散文集《美的教育》《故乡还在》《乡土恋歌》等。多篇作品入选国家公务员(教师入编)或星级学校考试试题。有单篇作品日阅读量突破79万人次。
三、名家推荐
一尾游出故乡的鱼,向故乡的深情回望。
那童年曾经声息其间的坑塘,那一汪养活祖祖辈辈的亦浅亦深的水,那饥寒岁月里的相濡以沫沉沉浮浮,那泼剌时波动的水花,那颤动在心灵深处的涟漪,那冷暖鱼知的清澈与浑浊,那娘鱼在水底像灯一样善良人性的照耀,那至今相守生息在汪水中或许永远与浩瀚遥隔的父老乡亲,故乡印象形成了鱼不可磨灭的记忆。
世明就是这尾鱼。他在城市生活中游动,心有牵念,忍不住向故乡一次次回望,一次次游回故乡。故乡还在,亲情荡漾。世明以深切的绵长的低声唼喋,表达了对故乡的抚触和敬意。
(推荐人:丁 可,中国作协会员。诗集《丁可诗选》《母亲的专列》《啼叫的月光》等。)
四、内容简介
这本散文集收录了四辑五十八篇文章。内容上,既有“非虚构”的真实又有表现手法上的艺术加工,通过写乡土乡情、故土风物,表现出作者现实主义的本真与深邃、浪漫主义的浓郁与洒脱,从而使读者领悟到社会大潮的涌动、时代变迁的跌宕和心灵深处的云卷云舒,自然总能于无声处中给人美的震撼、善的吸引、真的动容。
乡愁,亦如风可吟、如云可看、如雨可听、如雪可赏、如荷可观、如月可弄、如水可玩、如石可鉴,在给我们勾勒出一幅苏北乡村的历史画卷的同时,也把作者对这块乡土的深沉爱恋像故乡那条龙河之水一样涓涓流出。
五、目录
序:欲知故乡事,只需郭世明
第一辑:故园梦萦
第二辑:师友至情
第三辑:心曲咏真
第四辑:知音酬文
六、作品评论
心灵寄处是故乡
宋传恩
郭世明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集《故乡还在》封面设计温馨而又淡雅,观其画面与书名有异曲同妙之处。一条小河从远处蜿蜒而至,一座木桩支撑的小桥横架两岸,岸的那边是树木掩映稀疏的草房,一个老人肩负背篓手持拐杖蹒跚在桥上,走向那依稀可见的村庄。画面虽然简洁,但那亲切熟悉久违的乡风扑面而来,常会让人沉浸在难以割舍惆怅的思乡氛围之中。
《故乡还在》分为四章:《故园梦萦》《师友至情》《心曲咏真》《知音酬文》。在这十多万字的文章中,有远在乡下父老乡亲田中躬耕的辛勤背影;有生活之中师友同心提携相助的感恩之情;有花前月下亲近自然感悟生活的心理历程;有诸多文友多种角度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欣赏。
诗人徐慧读罢郭世明的《故乡还在》后,感慨道:“我的心灵是震撼的,震撼于他对久远乡愁的深情咏唱,震撼于他对故土人物的精准刻画,震撼于他对故乡风可吟、云可看、雨可听、雪可赏、菏可观、月可弄、水可玩、石可鉴的细腻描述,震撼于他的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的性灵独抒。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雕琢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应该说,这铿锵有力诗意勃发般的评价还是蛮有高度和温度的。
徐慧和世明是同学也是发小,相亲相知。相亲便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率,相知亦有只言片语便可直达胸襟的透彻。
我和世明相识,他还在沛中任办公室主任,但并无深交。此后过多的交往始于何时,我已无法记起缘由的初衷。他给我的印象,处事精干通达,为人厚道大方,几乎颠覆了他所处职业的整体形象。
对于他的《故乡还在》一书,我尤其喜欢《故乡梦萦》《心曲咏真》两章。也许我与他的出身和境遇相同,读他写故乡的文章常有读其文而有身临其境的感叹。人居在外,乡愁是永远无法排遣的话题。特别对任何一个作者来说,故乡和他有着密切的关联。故乡是他生命延续的根基,是他情感依托的平台,是自己叶落归根的沃土,是灵魂休憩安息的居所,是夜晚魂牵梦绕的缘由。作者的笔只要一触及养育自己的故乡,就获得了灵气、生命和力量。家乡梧桐树下低矮破旧的老屋、满头白发倚门相望的父母、蛙声处处绿苔斑驳的老井、夜半场间人头涌动的演出……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会成为作者诗意盎然而刻骨铭心的回忆。
作家宋新读罢他的散文也认为:童年记忆是个体生命成长期的神话,从生命体验为出发点,作者把湮没于时间深处的体验发掘整理成一幕幕动人的生命图景,这些图景虽然只存在于彼时彼地仿佛已然定格,但在成长视角的关照下,它们并非是永不复返,而是更具有唤醒记忆,生发激情的弥足珍贵的财富。
《故园香椿树》中“玛瑙红的叶子,娇翠欲滴,宛如开在春天枝头的一抹朝霞,又似酝酿了一冬的情感绽放。靠近它,会有一股独特的淡淡清香袭来。摘一片嫩叶,放在嘴里咀嚼,馨香四溢,唇齿留香。”《早春飘来荠菜香》中“冬寒未尽,春寒料峭时,细心的你就会发现,小路边、田埂旁,乃至湿漉漉的墙根下,稀疏的三角形叶子已探出了脑袋,纤细绿茎的荠菜和那蓬勃而张扬的肥硕油绿的野菜相比,自有几分单薄和孤苦的气质,不禁让人怜爱驻足。”《飘雪的日子》中“大雪无痕,落雪无声。一夜之间,大雪已悄然潜入了泗水大地。落了雪的沛县城银白一片。路上、车上、树木、楼上全都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洁白棉纱。窗外不远处,蓬松的雪,毛茸茸的榕树上,风过处,玉屑般簌簌落下,仿佛挂满了一树的童话。”……
事实告诉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一定是触动心灵的,尤其是对喜欢舞文弄墨的来说,至为重要。无论是囊中羞涩还是富甲一方,无论是屡遭不幸还是一帆风顺,这记忆在漫长的悠悠岁月里都值得慢慢品读、细细感悟、深深回味。
世明的散文是耐读的,语言自然清新,给人以行云流水、山清水秀的感受。物中有情,情中有理,展现了乡景、乡情、乡恋所带给读者的温馨。
沛县,地处汴泗之交,历代常用“平畴沃野,汴泗交流,宜于农桑,适于生息”加以形容。多少年来多少次黄河犯境不得不一次次流离失所。日月交替,世事沧桑,时间在磨洗了所有的痛苦之后,将一种坚强的个性和柔韧的处世精神注入沛人的血脉。这里不只是作者的家乡,也是传统汉文化的沃土。世明在这温暖的土地上,历史的温润不仅滋润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性,也给他的写作提供了众多的素材。那田间野菜、那湖边湿地、那师生之情、那乡间人物……无不在他的笔下行云流水绘声绘色。他朴实无华的文字里随处都可以呈现出乡下特有的民风,可以感受到笔下淳朴、真诚的民风中自己所崇尚的追求。
世明的散文有在我主编的《歌风台》刊载过,现在重新读来,依然让人生发出新的感叹。
散文《娘》是世明《故乡梦萦》的开篇作品,在他刻骨铭心的回忆中,那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文字叫人过目不忘。“娘的心很细。小时候,我和弟弟贪玩好动,整天翻墙爬树、捅马蜂窝,经常会浑然无知中把衣服弄破。细心的娘总是会第一个发现然后按部就班地找到针线盒,穿好针线,把我们的衣服脱下来,拍打拍打后,就一针一针地缝补起来。有时我们为了能尽快出去玩非要穿着衣服让娘缝,这时,娘会找到一根草棒或席篾儿让我们放到嘴里,娘会边缝边念叨着,‘穿着缝,没人疼,穿着连,多人嫌。’其实这也不是说娘迷信,可能是为防止我们乱动,又怕手头没准星,钢针扎着我们吧;嘴里含着草棍,把注意力集中在草棍上,当然就不会乱动了。”
生活中人们常把母亲对我们的爱看得理所当然,她那每日的忙碌也看成是生活中的习惯。母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悄然无声的温润在我们匆忙的岁月,我们大多在学业、在工作、在生活中却只顾着一味地索取,却很少给那无私的春雨一片绿意盎然的回报。
有人说:母爱,决不只是一种情感的本能,更应该是一种理智的担当。它看似柔婉实则坚韧。或许,母爱的力量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无从体现,但在必要的时候,它却可以惊人的爆发,百折不挠坚不可摧,每一位母亲都具备这种力量的。也可换句话说,母爱有多深,他成长的路就有多长,这路从童年开始就铺在他的心中,一直温暖着他的整个人生。
在《故乡还在》中,世明有多篇散文写到远在乡下的父老乡亲。在《父亲》中感叹自己对世事的无奈,“面对生命的衰老、逝去,我们总会感到无能为力。无常总是捉弄人,转身之间,曾经把我们当宝贝,照顾过我们衣食住行的父母却成了需要我们惦记照料的对象了。”他的《大嫂》是十里八村公认的好人,上伺候老,下扶持小,忙忙碌碌几十年从没有一句怨言,总是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大嫂把这本难念的家庭经念完了,念得很完美,尽管直到她去世时也没能享受到一天清闲和幸福的日子。大嫂是一位好人,一位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好人,她生前慈祥的面容里总透着一种善良、真诚和信任。大嫂虽然去世了,但她那种勤劳善良、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一直在影响着她的孩子们。”
斯人已去,亲情永在,这亲情成为一杯回味无穷的浓茶。
现在想来,远去的乡村是一片难得的净土,温馨人们的留恋。随着年龄的增长,移居外地的游子之所以怀念乡村,除了怀念乡下沉静平和的环境外,更怀念乡下人淳朴的善良和默默的隐忍。我们大多人虽然离开了那里,这种离开曾成为我们当初日夜迫切的期待,曾为成功离开庆幸、欢呼、奔走相告,当你在城市生活中拼搏、挣扎、沉浮在名利之中,徘徊在成败之间,面对着难以摆脱的身心疲惫、那曾被你抛弃、诅咒、远离的乡村会突然闯进你的心间,会有难以割舍的怀念,期待那曾有的纯真。那久远的记忆成为你生活中最温馨的慰藉。
应该说,乡下人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清苦中早已脱离了人性中早期的愚昧和自私,纯朴、善良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流。他们很少有城里人过多的浮躁、喧嚣,依然保存着传统的谦恭、和气和忍让。这种乡下人难得的品行和操守多体现在世明的系列散文中。因此说,《故乡还在》的作者对故乡难以割舍的牵挂,淡淡的怀乡情结以及对旧日生活的怀念,写出了在外游子内心的隐秘情感。
与小说、诗歌相比,真实是散文的灵魂,是散文的生命。正因为如此,这也是世明的散文集《故乡还在》颇受好评的原因之一。在书中,作者这些质朴有力的文字中倾注了充沛的感情。还原了许多丰富而幽微的乡村侧面。正是这种感情使那些因各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不得言说的东西得以直观地表达,也使书中对乡村命运的关注超越了思乡、怀旧之情,从而拥有一种人道意义上的普遍性。也正是这种感情,使《故乡还在》成为一本描画苏北风情令人不可忽视的作品。在此,特作一下推荐,也希望大家喜欢。
《故乡还在》是世明的第几部书,我不知道。如果他将锲而不舍,在工作之外寻找一种精神寄托,独对青灯,铺纸行文,那他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故而,他在今后的创作中如能奉献给读者更多的精品佳作,成为我们的期待。
(刊发于《都市晨报》2020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