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港》2020年第5期|耿立:赶在黎明前奔跑

来源:《文学港》2020年第5期 | 耿立  2020年06月02日08:39

你学剃头吧!

父亲决定的一句话,使我的心坠到了冬至。

这说不上惩罚,是父亲要我学一门糊口的手艺,他觉得对一个集镇的孩子来说这是最好的安排,男人除掉柴米油盐酱醋茶,谁不剃头?但我觉出这是屈辱。周二军就是剃头的,我小学同学,没考上初中,在街上的一间靠近工商所的平房剃头,我上学的时候,总看到一个半大的少年从理发铺,勾着头看我,他看着我走过戏院、药铺、大队部、饭店、缝纫铺,他知道他只能在这个镇子上活着了;下午放学,他还是勾着头看我,仿佛我是他梦游的一个的希望的树,说不定哪天,这树就走出这片土地。

他曾给我说,他没考上初中,他父亲就对他说过,你就是个废物。怕饿死你,学剃头吧。

没隔几天,父亲在街头被人打了,父亲的谋生手段除掉在街头夏天卖凉粉、冬天卖丸子汤,还有一种即是靠自己的力气,把街上的尘土、瓦块、人畜粪便、树叶打扫干净,祈求或者要求街上摆摊的那些卖鸡蛋、猪肉、粉条、青菜、干鲜海货、粮食的人,每个摊位五分钱的卫生费。

但有时就是这五分钱,也会发生争执,有时就会动手。我知道父亲的委屈,到逢集的日子,半夜就起来,无论寒冬的夜里,还是夏日的溽热,但就是为了一家几张口讨生活。

因为五分钱,父亲被临近村子一个卖白菜的人,挥拳打在脸上,然后跌倒,直接磕在一半截砖头上,砖头锋利而粗糙的锐角,直接扎在父亲的额头,最后那人把一车子白菜扔掉跑了。等我赶到镇医院的时候,父亲已经包扎,打了破伤风针,而打父亲的那个村子里管事的人来了,提着鸡蛋和挂面,把医药费付上,一个劲地给父亲赔不是,亲戚里道的,小孩子不认识,出手重,不知照护。

父亲说,不讹人。

那问事的人丢下一百块钱,看我愤怒的眼,就心虚低头走了。那个冬天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医院药房的木头门,合不严,包扎室里点着一个煤球炉子,既取暖也烧水,炉子上的烧水壶,蒸汽腾腾,我看着包扎住头的父亲,多年后,看到梵高一个自画像,也是包扎着头,父亲比梵高更麻木,他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白眼、呵斥,乃至拳脚,他有时能躲避,但大部分的时光,他就如风箱里的老鼠,遁无可遁,他只有默默承受那些日常的或是不打招呼而来的厄运。

父亲脚上,是一双军队退役的那种笨重的大头鞋,冬天,就靠它在雪水里趟。我看着父亲脚下,因为包扎室的温度高,父亲鞋底上渗出了许多的泥水,他的嘴唇粗糙干裂,连着他的粗糙的面部,但现在面部被那些绷带挤压得很窄,有血从纱布里渗出。

我知道,我以后也会是这个样子,模拟着父亲的人生,加入到这个队列里的人生循环;如果我学剃头,我想到了周二军,刚学剃头时,还是那么面貌稚嫩清秀,等我初中毕业,他嘴里叼着烟,显出一副江湖已惯的模样。

我知道,父亲是想叫我复制周二军的路,别人都这样过!你也要这样过!

我知道,我复课两次,还没有考上高中,父亲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从母亲口风里我就知道了,认命吧。不是上学的材料,就老老实实地做庄稼人,把心收收,说个媳妇,生儿育女过日子。

我复课两次,第一次14岁参加中考,分数线够了,但快开学,一直没接到通知书。那个暑假,我和二舅骑着自行车去县城的教育局,才知道我填报的材料,缺了学校的公章,没有一个学校录取。二舅是一所初中的政治教师,他给教学局的熟人通融,说二中可以补录。二中离我家,70华里,我想,非县城一中不去,就回家复课。

第二年中考前的时候,阑尾炎发作,那年的考试,被录取到了县三中,就在我们镇上,我说,非县城一中不上。

再复课,我们初中的同学,都说,复课两年了,再上县城一中有什么意思,丢人,要去,就到菏泽一中。菏泽一中就是地区的一中,那是山东省的名校,在鲁西南进了菏泽一中,就看见一只脚迈进大学,那是10个县的青涩的、有力的种子集中的地方。但这个夏天,这次命运还是没有垂青,菏泽一中没考上,分数够县一中的;但县一中也牛气,第一志愿报地区一中的,地区一中录不上,分数够县一中,县一中也不录。

这次,最后还是滑落到三中,被三中录了。折折返返,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没有走出这方圆两公里我镇子的学校。

那是夏日一个落雨日子,我从镇子北面镇中学班主任的办公室看到了三中的录取书,只一眼,就如踩着了炸雷,我一下推开班主任的门,直刺着跑进校园的暴雨里,那天上雷也合作,骤然响起,就如拳脚和白眼嘲笑一下攒击到我的太阳穴,那时知道了后来才接触到“时来天地同勠力”,更知道那句“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无奈,没有命运的垂青,一切都白费。

我如疯了的牛,在雨幕里,试图用头撞开命运的铁幕,那黑夜汽灯下同学明争暗斗的苦读,早晨白霜匝地的背书;倒了的堂屋山墙的一角,我蜷缩在冬日里的瑟瑟,满是冻疮,耳朵,手背那地方,冻肿的化脓流血,拿钢笔的手指不能蜷缩;在菏泽一中考试时,那夜里的热如蒸笼,渺小的自己就如水煎包子,两夜无法安眠,半夜,老师就拿两片安定,吃下,才睡了一会,等考完,老师才说,那不是安定,只是普通的VC片——我想着,自己的去路和下场,现在不是牛了,不是发疯的牛,而是一只五花大绑拿下的猪,命运就是奔赴汤锅,去学习剃头。

我哭着,不知是泪水汗水还是雨水,穿过那芦苇荡里的小路,来到沙河边,那时真的是一个癫狂的疯子了,诅咒命运,天空的连环的雷声,在芦苇荡上如风樯阵马,在雷响下,那些团结的芦苇,却如胆怯的兵士,在闪电的鞭子下,纷纷低头折腰。而那闪电,霹雳在沙河水里,如红的烙铁,一下子跌进冰窟窿,白汽蒸腾,我站在堤坝上,闪电在身边如蛇缠绕、喘息,我闭着眼睛,心想,炸吧,炸吧,我就是一只野兽,一只受伤的野兽,随意被命运处置。

但就是夏日的雨,来得快,走得也快,在我睁开眼睛的时候,那雨停了,那雷声远了,一片阳光从天边斜刺而下,那芦苇荡里,倏然而起的是蛙声,那些受了委屈的蛙声,那些不再是压抑,不再是胆怯私下嘀咕的蛙声,它们鼓起勇气,在暴雨后,挣开喉咙鼓腹而鸣,那从黄河而下的支流,百里蜿蜒的沙河,唯一的是这蛙声,我听出了抗议,它们就如战士开始亮出自己武器,是梭镖,是长枪,在山顶,在密林,在石窟,在地道,它们进行的是反击战,它们的叫,就是号角,是呕出血,呕出胆汁的叫,是破口大骂的叫,它们的叫,有吨位,它们为什么叫?因为有雷电,它们叫,因为有刺激它们叫,因为压抑它们叫,因为叫,就要叫,如果说雷电是监狱,是集中营,这时蛙声是越狱,是放风。我像看到它们白的肚腹,看到它们圆睁的眼睛,看到了肺肝,它们说,我来了,在这热烈的阳光下,在芦苇荡的头颅的顶部,一切都是蛙声,我明白了,这就是生命力。我抹去脸上、从头顶头发里还在滴答的雨水,任我的泪水像蛙声从我的眼眶酣畅地奔涌,像蚂蚁,爬满我的脸颊。

芦苇荡里,有人赶着一群羊来了,是放羊的人,他看到浑身精湿的我,一个冷颤,接着不解地扭着头瞪着我,既是惊吓,又是疑惑,然后快速离开,好像我是一个剪径的不良少年。

镇子上的县三中,是高中,是1958年上马的学校,当时集中了一批从北京和省城下放来的一些右派,那些眼镜书生,操着南腔北调,使这个乡镇有了异样,虽然后来,大都摘帽的摘帽走了,而一些气质留下来;当时教我高中语文的肖先生,就是一位留下的儒雅的曾经右派,家在县城边上的一个村子:蒋口。我们班里恰巧有肖先生村里的学生,叫蒋存民,喜欢写诗歌。

存民一天对着教室外面西下的夕阳,告诉我,肖先生有两个老婆,都在蒋口,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是农村出身,一个是城里出身,相安无事。

我从未见过肖先生千层的布鞋。那白的底上有丝毫的泥土灰尘,瘦削的身子,穿着干净的西装,也像穿长衫的气度,他的头发如鹤羽,白得仙气,而他走路,就像是有了道骨,感到骨头很轻,但也觉出了骨头的硬度。

他走路从容,步幅无论什么情况,都是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我们站在他面前,就像浊流遇到清爽,他指甲很长,十个手指的指甲,仿佛透明的玉,他在讲台上是用指甲翻语文课本的,我们喜欢听他讲解文言文,我想到的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肖先生也会吟哦,他在讲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是先吟哦,在肖先生的吟哦里,我们知道了汉语的铿锵婉转,就如毛笔字的使转提按,肖先生使我们知道了中文的“味”,那是从千年之前飘浮过来的,诱人肌骨,那是汉语言的节奏平仄河水的浪花,也是诗句水墨氤氲满纸,在历史深处的布局与留白: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肖先生在讲台上吟哦的时候,头是摇晃的,眼睛是微闭的,那左手把语文课本卷成筒状,而右手在轻轻地划着空气,好像交响乐队的指挥,而他的吟哦,无疑是大提琴、小提琴,是黑管、长号,他吟哦的每一个字,就是叨来咪,是米法骚,我们看到了一个飘逸的李白,一个以风为马,以彩霞剪裁衣袂,以老虎伴奏,凤凰驾车的仙人之友的李白;这个谪仙人,骑着白鹿,在权贵面前飞扬跋扈,在青山绿水面前,却如一个玩心迸发的孩童赤子。

我一时觉得,我们都是肖先生放养的五十四头白鹿,我们的文科班,就是鹿苑,朝霞初起的课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肖先生边鼓瑟边吹笙,夫子何所不能也?

在肖先生代我们语文课的那一年,我们进入了传统语言的后花园,感受到了文字是活的,有着自己的体温,我觉得肖先生,就是一个移动的汉字,他的胳膊、腿脚,就是横竖撇捺,也是一个韵脚,是平水韵,是十三辙。

一次,肖先生正沉浸在吟哦里,外面下起了雨,且他拖堂了,数学课老师站在门口,用手指的中指,蜷缩成半拳轻轻地扣敲教室的木门,肖先生还是沉浸在摇晃的节奏里,数学老师没办法,走上讲台,大喊一声:肖老师,下课了。

这时肖先生醒转,微微点头,朝同学逡巡一下,然后迈着很轻的步幅走下讲台,走进雨里,还是那么从容。雨里的肖先生是不是玉树临风?我觉得肖先生才是一只真正的白鹿,在传统的文字里慢慢行走着。

其实,我在三中读高中的时候,正是这所乡村高中最落魄的时期,好的学生被菏泽一中、鄄城一中削尖拿走了,每届毕业文理科500学生,考上大学的不足10人,来这里读高中的,一是拿个高中的文凭去从军,在军队里考学,分数低;再就是为了一个面子,也算上过高中,在农村无论是找媳妇,还是出嫁,站位就高了一格。

那个时候,我迷上了写作,觉得这是满足虚荣心最有效的路径,高考的路在哪?语文、历史、地理我的成绩都是第一,学起来如鱼得水,而数学则是一塌糊涂,每次老师发问,我的头恨不得扎在桌子底下,看到那些数学好的同学雄赳赳站起来,威武如将军,我则是败退的卒子;我的同桌就是威武的将军,他总是站起来,气压群雄,总是老师才发问完,他总是第一个举手,简直是羞辱我这个数学不好的家伙。他又一次像得胜的公鸡威武的将军班师回朝的时候,就在他发言完毕,要坐下的时候,我把他的凳子往后稍稍一移,他就一屁股墩坐在了地下,这时班里响起不怀好意不无得意的幸灾乐祸,像一群高亢的鸭子遇到了过来的鱼群,夸张的狂笑,如节日的焰火。

我作文是没说的,老师总是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肖先生在讲台上解析,那也是绘声绘色,肖先生每次都会说:孺子可教也。

那时的我,就如我的同桌回答数学题一样,也成了骄傲的小公鸡。

我知道,命运是需自己拼搏改变的,命运如深不可测的黑夜,里面有神秘陷阱的味道,但也有星光。我常常从梦中被邻居的哀嚎惊醒,那是一个老光棍,半夜了,又喝酒喝醉了,喝醉后,就到大街上骂空,几乎每隔几个夜晚,他的哀嚎都会漂浮在我们镇子的街道和房屋、树木、粪堆、草垛之上,我在这哀嚎里听到的是对命运的恐惧,有时在放学的时候,我看到他,总是急忙躲避,那是一张被生活重负挤压变形的脸,深刻的皱纹就是深刻的记忆,灾难的记忆。

还有一种存在,是那么独异,透着乡村文化的固执强大,也透着那些高中同学的无厘头式的无聊,与青春的发泄。

当时学校大都是住校的学生,每当没有课的时候,很多男同学,就学习起农村出殡的时候,古老的二十四拜的祭奠的仪式。

前七、后八、中九拜,就是二十四拜,向左右顶谢者和司礼施礼之后,回到正位,在芦席中间站定,弯腰一揖,挺直身子,迈步右跨至祭桌右角,先作揖,再下跪,挺直身子,再叩头触地,然后站起作揖,算是完成一拜之礼。接着迈步,作揖,叩头,作揖。三拜之后,才行到香案前,作揖下跪,上香,祭酒,叩头,起身,作揖,右侧身后退至祭桌左后角一礼,再退一步一礼,至祭桌左前角一礼,退回原位一礼。这样循环三个回合,共磕二十四个头,故称“二十四拜”。

一个同学喊:吊孝的客(我们方言读Kei)到,接着喊一句:接客(Kei)。

然后就是行二十四拜礼,同学在寝室,在夜里的操场,就像鬼影幢幢,特别是秋风一起,那时候的校园,满是法桐手掌大的落叶,木叶尽脱,到处寒凉,那些同学一声一声:吊孝的客到,接客。

二十四拜礼后的最后,就是最富有表演性质的哭的总结,这就是文章起承转合,高低回环,有高潮,有起伏,像一门艺术出神入化,这仪式鲁西南平原最讲究,孔子的曲阜,孟子的邹城都属于鲁西南,对这礼节看得特别重,谁要是在祭奠的时候,能行二十四拜礼,那是一个村子的荣光,一般的人,就是三拜,拜的越多,礼数越重,但很多人对祭拜的路径往往记不住,于是这二十四拜礼,就是一种学问和本事,孔子少壮时,也学习这一套。

二十四拜礼行完之后,开始哭,然后执事的人,会喊“请起”然后是一声“孝家叩谢”,礼毕,然后待客的带进客屋喝茶聊天。

二十四拜礼,曾在乡村出过很多笑话,故,很多人都重视,怕出笑话;祀与戎向来是国之大事,这里的乡村也是刀兵气重,很多人习武,于是二十四拜礼也有很多拳师的动作,礼与兵并重,文雅里有霸气。

为了不使人在行二十四拜礼时尴尬,就有行走的路线图,有如何走的乡间的俚语公式来提示,这公式叙述的是历史故事和人物,每一句每一步都是一个典故,是可以轻轻哼唱的,那词就很有鲁西南的风味。

在操场,我看到同学在搬演那流传千年的吊孝的仪式,一个同学在前面示范,很多的同学跟在后面,那是有月亮的晚上,那放大的影子,宛似穿越到明清,唐宋,魏晋三国,一个个儒生,端肃地在凭吊。

前面的同学迈步,口里喊:

一步迈开一横长,单刀赴会关云长;两步二字分阴阳,前后出师表衷肠;

后面跟着喊,边喊边迈步:

一步迈开一横长,单刀赴会关云长;两步二字分阴阳,前后出师表衷肠;

前面的同学迈步,口里喊:

三步好比三杆枪,桃园结义刘关张;四步四方四垛墙,瓦岗兄弟去投唐;

五步盘腿向东望,子胥过关投吴王;六步三点中间长,杨景忠心保宋王;

后面跟着喊,边喊边迈步:

三步好比三杆枪,桃园结义刘关张;四步四方四垛墙,瓦岗兄弟去投唐;

五步盘腿向东望,子胥过关投吴王;六步三点中间长,杨景忠心保宋王。

如此反反复复,操场起微风,月亮开始摇晃,树枝也开始摇晃,但那步子缺失整齐,这不是滑稽,好像有了端肃。前面的同学继续喊:

七步七星挂北方,郑和航海下西洋;八字峨眉两分张,宋朝贤王赵德方;

九字弯弯龙尾长,韩信山前排战场;十字横担一架梁,勾践卧薪把胆尝;

十一寒冬雪花扬,苏武牧羊北海旁。十二走完路茫茫,少年甘罗为丞相。

后面的同学,比着葫芦,越来越像葫芦,那些青春的肢体,成了一个个的葫芦:

七步七星挂北方,郑和航海下西洋;八字峨眉两分张,宋朝贤王赵德方;

九字弯弯龙尾长,韩信山前排战场;十字横担一架梁,勾践卧薪把胆尝;

十一寒冬雪花扬,苏武牧羊北海旁。十二走完路茫茫,少年甘罗为丞相。

即使在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不清楚当时为何三中校园里刮起一阵学习二十四拜礼的风潮,一次同学在菏泽聚会,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那校园里的二十四拜礼,那种唱腔似的哭腔。我宁愿把这个记忆理解为一个对前程的迷茫,是在乡村中学看不到出路,永无出头之日的祭奠。

但我在晚上放学,听到操场上一遍遍喊着:吊孝的客到,接客。我满怀恐惧,像看到自己去祭奠多年后也被人祭奠,那是祭奠一种无路的悲哀,更是一种青春迷茫的无助无聊无奈,那操场上的一群鬼影幢幢,无疑是一群青春的兽,是狼,也是无家可皈依的犬,是精神家园的缺失。

我想着,我必须离开,否则,我也会沉沦,成为一个吊客。

我的单薄和瘦弱,只是外表的形体,我用阅读和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充盈着我的单薄。

大家看我,是斯斯文文的,是羞赧,见到陌生人会脸红的嘴上没有长毛,而下面生殖器开始长出茸毛的小男生。

那时,我疯狂地阅读三中只有两间图书室里的书,那时整个学校我估计没有五千册书,那五千册书里面除掉物理数学化学历史地理政治读物,真正属于文学的是可怜的,有几百本吧,也多是一些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是浪漫主义的大路货,诸如《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汤姆叔叔的小屋》《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包法利夫人》,但那里有刊物,急速地传递着外界的消息,我读到了《世界文学》上博尔赫斯的小说,感到了惊异,也知道了变化着的天地,不再是铁板一块。

我把借到的书,拿到课室,在物理课化学课,就打开看,我就抱定,学习文科,考大学就考中文系。但最使我沉醉的,就是夜里,无边的黑暗里,那些文字犹如萤火。“诗人,和盲人一样,能暗中视物”。

在博尔赫斯这里,我理解了黑夜的意义,也理解了书籍对我精神和肉体的拯救,但我在黑夜阅读的时候,理解了博尔赫斯的“上帝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博尔赫斯失明了,坠入无边的生理的暗夜,我觉得在集镇高中和周边,那种与知识和精神的反差,是更浓重的暗夜,我像置身于暗夜的心脏里,如果我不能跃动,我是这暗夜最黑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也是博尔赫斯的迷宫,即使一段迷茫的路程,即使集镇上,我如果学习剃头,也足以让我们付出终生的心力。

但就在我上三中报到这个时候,在距离我家不足千米的学校读书的时候,我选择的是在大家还未起床,学校的铁门还未打开时候,我就已翻墙而入,在三中两年的日子,我想在黑夜里寻找出口,我开始了黎明前奔跑,如寻找迷宫的出口,在我奔跑上学的时候,我发现了黎明前的芍药地。然后是麦子地玉米地,是霜后雪后的旷野,在黎明前的样子,就如一种启示录。

那是春天鲁西南平原深处的夜,麦子灌浆的前夜,那时,我知道了鲍勃·迪伦,也知道了摇滚,但在乡间的中学,我没有听到过那种曲调,只知道了呐喊,带劲,反抗,不平,其实那个时代,鲍勃·迪伦不是以一个歌手在当时的中国流传,而是他的歌词,我读到了《答案在风中飘扬》,我哭了,那是一个才25岁的小伙子写的呀: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够看见天空;“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是啊,也许无数的抬头,无数次辛劳,才会有和命运的交错、相识与相逢。我在写这文章的时候,曾给朋友说我写到鲍勃·迪伦的《大雨将至》,那朋友说,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这支歌,在中国,那个时代有《答案在风中飘扬》,我告诉她,我就是在乡村的中学,读到了博尔赫斯的《玫瑰街角的汉子》,在高一的时候,我初中同学到北京当兵,他给了寄来一套《西方现代派作品选》。也许朋友是对的,那个时候只有《答案在风中飘扬》,但我那时,一个乡村少年在走向青春的路途里,是十分契合《大雨将至》的语境,我还是想借用它,隐隐感觉自己的前程,某种东西将至,暴雨也好,雷霆也好,确实,我看到《大雨将至》的歌词时,心是那样的激动,我觉得,这是诗歌,但比诗歌带劲,这最契合我当时奔跑的心境:

你现在要做什么,蓝眼睛的小孩

你现在要做什么,我亲爱的小孩

我要回去,赶在这大雨来临之前

我要走进那最黑暗的森林深处

那里的人们两手空空

那里流淌着有毒的河流

山谷里的家园仿佛潮湿肮脏的监狱

屠夫的脸在人群中隐匿

到处是饥饿,灵魂已经被遗忘

黑色是那里唯一的颜色

我要讲述,要思考

我要呼吸,要歌唱

我要让所有的灵魂都能看到

那里的景象

然后,我要站在那大海上

直到我开始沉没

我会听懂我的歌声

在我即将沉没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虽然我还不知那雨的意象代表什么,蓝眼睛的小孩期待什么,但我觉出鲍勃·迪伦内心的那种铁水般的汹涌沸腾咆哮和飞奔,他要为自己的思想寻找出口,那恰恰是我在三中求学的时候,感到无边的前方,无尽的未来,似乎有东西在招引,也许是庄子的蝴蝶,博尔赫斯的“蓝色老虎”,黑夜中盲眼的博尔赫斯需要一道光刺穿他的黑暗,需要一只老虎在暗夜里跳起黄金的舞蹈。

我的青春的招引,奔跑的欲望,就是暗夜里的蓝色的老虎,在麦子灌浆的时候,那老虎在舞蹈,那夜里,我闻到了麦子的清香,那种还没有成熟,正在孕育的清香,恰如少年,我觉得,我和麦子“恰同学少年”,是同学,是皆不贱的同学,有涌动的灌浆的灵魂的招引,他们摆脱了冬天的束缚,也摆脱了那些杂草的羁绊,他们有明确成长的目的,灌浆,就是涌动的水,这生命的水,如我的血液,我也要灌浆,是自己给自己饱满,那灌浆的水要来,“我要讲述,要思考/我要呼吸,要歌唱/我要让所有的灵魂都能看到/那里的景象”。

在我高一开学的时候,我开始了奔跑,是秋季,在黎明奔跑着去学校,我不走大路,不走校门,而是从学校的两米多高的院墙腾跃而过,那时,两米多高的院墙,我只要后退两步,然后加速,接着腾跃,手抓住墙的顶部,只一下助力,脚腿就会一下骑在墙顶,如将军黎明在马上。

赶在黎明前奔跑是偶然的一次举止,一次偶然在心里的动议,但却是必然,谁的少年不奔逐?那是一种对未来、梦幻、迷茫、朦胧、精神、挣扎的一种反抗,追寻,也是对精神的测试,不仅仅是锻炼体魄。在那些黑夜里起步,你的身体里好像无数的活的动物,也可以说是潜伏的小兽,都醒转了,一下,你的骨头,你的灵魂,也都醒转,那少年在黑暗中,在胡同,在街道,在一个个的麦秸垛、粪堆,白杨树,乡间的坟头,那单薄的瘦削的身子骨,有了力,有了滚烫,有了独立一样的气质。

那时候的我就是精神和青春开始的起步的裂变,让黑夜把自己擦亮,自己面对着自己的未来,寻找自己的幸福和悲伤,自己的出路与突围,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不应该成为那些在操场上扮演吊客的那些人,我是一把雕刀,刀刃向里,向着自己的骨头,剔自己的肉。那赶在黎明前的奔跑,从最初的冲动、疯癫、妄想,到了越来越明晰、笃定,没有了焦躁,也没有了怯懦,没有了三心二意。

我从最初的秋天的播种,发芽的麦子地的黎明奔跑去上学,然后冬天,是霜雪,是枯败,是肃杀,尔后春的地气蒸腾,麦地里有了地米蒿,有了荠菜。

但一个春夜,我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别样的涌动,闻到了空气里甜的味道,药香的味道,迷惑中蛊的味道。

我从麦地间的小路奔跑,好像蜜蜂嗅到了花粉与蜜源,我看到了夜里的小河,看见了流水的闪光,我像看到那是微微开始走向黎明的夜色发出的,那时的星光已弱,但浓黑已经过去,黑色分裂了,有了罅隙。

我看到了小河对岸的芍药花了,那种蛊惑的香味,魅惑的邪性的香来自那里。外面的人,是不会觉出芍药的那种力道,大家被牡丹的所谓的端庄洗脑,所谓的雍容华贵。虽然我的家乡鲁西南,从明朝,牡丹甲于海内,但那多是供给大官豪族,为那些烈火烹油繁花锦簇的人家涂彩;而芍药,则是热烈,是奔放,是野性,甚至是性感。但父老感知不到这个层面,芍药只是如庄稼,是药材,是糊口,在他们的眼里,不实用就缺乏美。

那夜,那黎明,我是被芍药的药香唤醒的,那芍药自带着光,虽然小河把我拦在了这岸,但芍药却照亮了我的脚下,我的所在的黎明的一切,是这些芍药把黎明点亮了。

我怎么过去?那河里流淌着的都是芍药花,扭动的,追逐的,跳跃的,这是蛰伏的生命,这是春天将尽,是牡丹过后的命定的花,她们要到夏天去。

我后退,我估摸着后退50米,然后奔跑,然后加速,然后就是一跃,我跳过了小河,我觉得水里的芍药都涌到了岸上,就如巨大的山体滑坡,那河里的芍药上岸了,天上的芍药,也飞流直下三千尺,我在那些如罂粟一样的芍药花地,一一用手抚摸过去,检阅过去,河这岸的芍药,何止百亩千亩,反正,就在我跳跃小河的时候,炸开了,像是水花变成了芍药,土块变成了芍药,那些花柄,那些茎叶,你一走动,仿佛就如一个个女人,她们的颤栗传递给您,那些花苞,倏然张开,如暗红的嘴唇,都含着露水,不对,是含着娇羞的在眼角的秋水,你过去了,那些花菜娇羞地站稳脚步,但还是斜斜地看着你,端详着你,令你欲罢不能,欲走不忍。

这时,你想把这些芍药拥入怀抱,男人应该有这样的襟怀,这时山河大地,你应该接纳,你莫名的震惊,又对你这样的想法感动,激动。你是为这些芍药而来的?还是为这些芍药献身?应该埋首在花田,是亲近一株,百棵?弱水三千,还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其实每一朵芍药都有自己的运命,就如一个人一样。

天光越来越亮,我从芍药到芍药,在这里,躬身也好,埋首也好,奔跑也好,匍匐或被俘获,我是震撼了,惊呆了她们铺张的香,她们如命运启示,无有边界的肆意,我是醉汉一样地趔趄,也如醉汉一样地倒卧,如果不能在这样的如醇酒的地方,酣然一醉,酣然一跌,岂不辜负了自然造化,辜负了那些平时暗夜的期待,那些星光?

我满是泪水在芍药花地奔跑起来,我觉得那是一地的少女,也是一地的少妇,有的春情才萌,有的风情万种,有的倚老卖老。我看到了羞赧,看到了从容,看到了吵嘴,看到了当爱到来时候的拼掉命的争抢。

我哭了,这是受到美的芍药启示的哭,是孩子的哭,也是对美的哭,这是宣言,只对美哭,这不是示弱,是坚定,是骨头被花濡染的硬度,我看花,花也看我,恰同学少年,恰跋扈年龄,“恰好啊”。

那是我高一第二学期,我目睹了芍药花在黎明前的绽放,那是我少年时代的诀别,是一种仪式,多年后,我回忆,还是忍不住泪水想冲破的奔跑啊,命运待我何其厚,那是震撼的美,是过目不忘的天地大美,使狭小局促的乡村少年,看到了美的阔达,她给了我奔跑的永动力,向着美奔跑啊,在哭泣着奔跑,在奔跑着哭泣,“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我要不奔跑,我会成为什么?这个追问一直追随着我。

多年后我才知道,芍药花地,是我命运的底片,反复曝光,反复叠加叠影,使我的人生斑斓。

在我奔跑走出芍药花地,在我准备翻越学校的围墙时,我看到了从学校不远处棉花加工厂的堂妹,我惊异看到了她身上,衣服上的棉花的花絮。

她远远地招呼一声,惊吓般地匆忙走了,匆匆回家,那时,天还没有完全放亮。

堂妹怀孕了,在我一次早晨放学,正端碗吃饭的时候,母亲告诉我。堂妹和我一样大,只是生月小我一月,她只上到初中就辍学了,到棉花加工厂做临时工。

生活就是如此的尖利而真实,我们曾有几年的时间,从小学到初中,一块放学,一块上学,我看着她的辫子越来越粗,看着她的乳房在衣襟下开始蓬起,然后不再自然地说笑,然后是开始躲避。她也曾心高气傲,为上高中,喝过药,但堂叔却说要供应我堂弟以后上高中,让堂妹放弃。说真的,堂妹数学比我好,物理比我好,化学也比我好。她岂安心做一个在农村生育的机器,毕竟她受过初中的教育,毕竟,她曾看过我初中时在镇里供销社买过的一套书《约翰克里斯朵夫》,她向往着那些书中描述过的生活,那唤起的心,怎能再安心沉静下来?

在我奔跑的时候,我想过,也许堂妹在去棉花加工厂的时候,也是奔跑的,她的个性那么桀骜,她一定会自救。

在我两次复课的时候,堂妹每次都送给我5元钱,当时那是大数字。在我迷茫寂寞,甚至想堕落的时候,她给我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她记得很多里面的词句,且她有心用一个塑料本抄写下来,她会背诵里面的段落。有次暑假,是我准备第二次复课前,心情低落的时候,堂妹曾给我背诵了《约翰可以斯朵夫》中一段,与其说是背诵给我,我觉得,那是一个乡间少女不甘于沉沦的“圣经”。

那是在堂妹住的第一间东屋的房间,屋内是女孩该有的青春的气息,她的上衣好像短了些,不能遮住她逐渐浑圆的臀部,她走动起来,乳房的颤动,使我不敢直视,但我觉得那是风景,那曲线,是一个女孩有的在乡间的不可遏制的青春。

堂妹背诵着,是渴望,也是埋葬:

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一天。现在他结实的身体像一块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圣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株拔起的松树上,松树屈曲了,他的脊背也屈曲了。那些看着他出发的人都说他渡不过的。他们长时间的嘲弄他,笑他。随后,黑夜来了。他们厌倦了。此刻克利斯朵夫已经走得那么远,再也听不见留在岸上的人的叫喊。在激流澎湃中,他只听见孩子的平静的声音,——他用小手抓着巨人额上的一缕头发,嘴里老喊着:“走吧!”——他便走着,伛着背,眼睛向着前面,老望着黑洞洞的对岸,峭壁慢慢地显出白色来了。

早晨的钟声突然响了,无数的钟声一下子都惊醒了。天又黎明!黑沉沉的危崖后面,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是啊,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这话是堂妹在我迷惑的年龄,寂寞的年龄,想放纵的时候,送给的温暖,与其说我感激傅雷和罗曼·罗兰,不如说是堂妹给我人间送小温,岂止小温,是旗帜。即将到来的日子,是什么日子?

迷惘而寂寞的复课的日子,堂妹是唯一能和我对话,唯一能带给我内心温暖的人。堂叔曾问过我,堂妹和谁交往?我只是摇头。

我无法保护怀孕的堂妹。堂叔逼问堂妹那野种是谁的,然后一巴掌掴向堂妹,一刹,五个手指印在堂妹的脸上,如蚯蚓蠕动,堂妹的鼻子冒血了。

母亲说堂妹怀孕三月了,才17岁啊。我想到了那次芍药地我回来的路上见到的堂妹,我明白了,那是堂妹在夜里,从家里,又到棉花加工厂去了,是去幽会,我从她慌张的眼神里,知道了一切。

在几天后的夜里,当堂妹半夜偷偷起来去棉花加工厂幽会的时候,堂叔早就暗中监视了,他尾随着堂妹,他看到了堂妹进了一个棉花垛,堂妹爬进了棉花垛的一个洞里,堂叔最后堵住了棉花洞,而堂婶当时也跟着,堂婶进了洞,把堂妹和那个男的抓住,赤身裸体的。

后来,堂妹走了,那男的是棉花加工厂的一个技术员,被堂叔一家打了一顿。堂妹到了新疆,嫁人了,那怀孕的孩子也足月生下。

当我知道堂妹的这一切的一切,我突然荒唐地觉得,堂妹是早早地放弃了奔跑,她的精神的长旅歇息了,停滞了。与其说我在奔跑,毋宁说是不甘,是突围,我突围那些令人窒息的黑夜,也突围消耗那些青春期的躁动,我的奔跑,是从博尔赫斯、鲍勃·迪伦,是罗曼·罗兰、卡夫卡的麦地和芍药地经过的,芍药地的亮光,是追光,照耀我。

也是在高一那年,我写了一篇山东省级高中阶段的艺术征文,有书法、绘画、有作文,我写了一篇习作《元宵之夜》,那是寒假写的,寒假投出的;当暑假过后的高二,在秋天的校园,学校的广播响了,说有省里的长途电话,说我获奖了,去省里领奖。当时是下午放学的时光,我正负责给同学发放补助,是补助大家几块钱的菜金,我就随手一掷,那些窄窄的代金券,如蝴蝶在黄昏的课室飞舞,我冲出课室,就如看到了前面的芍药花,我要去那里。

我奔跑,我翻越了校园的围墙,我跑向野外,我一下又像回到了黎明前的时辰。

耳边是呼呼的风声,是麦子地,是坟头。是我奔跑,也是风在奔跑,是河水在奔跑,我跑在黄昏,跑在黑夜渐渐来临的时刻。

我想到在最黑的时辰里,我奔跑,那黑色像从眼睛里突然奔突,淹没了后背,淹没了前方,我要切开黑暗,又要背负着那块黑暗,但即使在最黑的时候,我却就感到全身的光都打开了,前面一块光招引着,我就如一条追光的猎犬,想绞杀某种猎物。

其实我觉得在我之外,还有一个暗物质的我。我是赶在黎明奔跑的人,暗物质,或许就是那片芍药,或许是我奔跑的眼前的猎物,我坐在教室里,暗物质的我是那个冲出课堂,冲出皮囊,敢于喝酒,敢于调戏女生的人。我胆怯,暗物质的我铺张扬厉,在镇子上喝酒,在春风里诵诗。一个是规规小儒,一个是行侠的大盗,敢刀尖讨生活。

前面的光,就是血。

我是嗜血的兽。不,我是吞咽光的兽,我奔跑,赶在黎明前奔跑。■

石耿立,笔名耿立,散文家,广东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协副主席。散文集《向泥土敬礼》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遮蔽与记忆》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悲哉,上将军》2010年入《北京文学》评选的“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缅想的灵地》入《北京文学》评选的“201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获第六届“老舍文学奖”、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广东省第十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三毛散文奖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