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法答问》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朱天曙  2020年05月28日12:31

 

《书法答问》

作者:朱天曙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4月

ISBN:9787208159495

定价:9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朱天曙先生多年书法创作、研究、教学经验的结晶,以一对一答初学者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普及书法艺术的历史源流,引导点拨读者在学习书法、欣赏名作的同时,领略中国艺术蕴涵的文化精神。

全书分为三编,上编讲解书法入门常识,从笔、墨、碑、帖、用笔等基本概念入手,帮助初学者选择工具、从临摹入手学习书法。

中编以丰富的例子详释各种不同书体的流派演变、经典范本与临习要诀,精选篆、隶、行、楷、草各体的代表名帖,指导读者领略它们各自的形态美与精神风貌。

下编探讨书法的艺术审美,梳理历代书法理论,阐释书法与中国艺术传统的内在一致性。作者还从自身出发,分享了多年创作研究的心得体会,纵横贯通了当代创作、个体经验与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

作者简介

朱天曙,著名书法家、文献学和艺术史学者。南京艺术学院文学(书法)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和西泠印社主办的重要展览和研讨会的评审委员。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2009),第三届全国优秀古籍著作奖(2009),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2018)等。

出版有作品集《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一一朱天曙卷》(2011)、《朱天曙篆刻集》(2014)、《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一一朱天曙》(2018)等。主要著作有《周亮工全集》(十八册,编校整理,2008)、《中国书法史》(2009)、《宋克书法研究》(2011)、《感旧——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2013)、《且饮集》(2017)、《艺微》(上下册,2018)等,其中《中国书法史》作为2012年唯一一部艺术类著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文化外译项目。

精彩评论

这是一本谈中国书法“共性”的专业书。在艺术上,有“共性”才能有“个性”。这种深入浅出的答问式教学,为读者提供了打开中国书法之门的钥匙。

一一黄惇(著名书法家,书法史学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书法答问》以传统答问的形式,对中国书法的笔法和理论提出了精要的观点,平实具体而又耐人寻味,引导读者解读中国书法从技法到审美、从人文到哲学的思想密码。

一一朱良志(著名艺术史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目 录

引 言

上 编 书法入门常识

第一课 书法常用工具

第二课 “笔法”与“墨法”

第三课 “碑”与“帖”

第四课 怎么“读”?怎么“临”?

中 编 书体临习指要

第五课 谈篆书

第六课 谈隶书

第七课 谈楷书

第八课 谈行书

第九课 谈草书

下 编 书法艺术审美

第十课 从“书写”到“书法”

第十一课 历代书论如何讨论书法美?(上)

第十二课 历代书论如何讨论书法美?(下)

第十三课 当代书法的创作

第十四课 “诗书画印”的传统

第十五课 我的学书心得

附 录 中国书学基本书目三十种

前 言

如果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书法则是中国艺术的源泉。

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步,就是对汉字发生兴趣。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追求形与神的统一,笔法丰富而灵活,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字和艺术,蕴涵丰富。

中国的绘画、中国的篆刻,都和书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用笔,而书法最重用笔,在水墨写意画中,处处可见书法的用笔。如吴昌硕和齐白石的画,线条的流转和书法的精气神是高度一致的,书与画的用笔有丰富的内在联系。中国画的魅力,与书法相辅相成。篆刻也是这样。这门艺术得名于它最早的形态:把篆书(篆书为主)写在石头上,再根据笔画刊刻。书法在石材上的立体呈现,就是篆刻。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书法的延展。汉字是中国人的符号和记忆,全球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书法。宣纸上的横竖撇捺,最能在异国他乡激发中国人的亲切感与乡愁。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美术的冲击和现代教育体制的限制,中国艺术走向了“美术化”,缺少笔墨上的“中国精神”,能够全面领悟传统、发扬传统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又蕴涵着怎样的潜能?

五代词人顾敻在《诉衷情》中写道:“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道出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原理。不管学习什么,都要产生心灵深处的体悟和共鸣。

中国艺术的传统不是凝固的化石标本,不是博物馆中的藏品。很多人把传统理解为陈旧和古老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传统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目,它是灵活的,就像河流,永远在流淌。一种学问、一门艺术,总要和传统联系在一起,才富有生命力。如果传统成为一种口号或标本,化为一尊遥远的偶像,就失去了意义和生命力。

所以,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应该是鲜活的,而不是死板、机械、僵化的。学习者可以在习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的变化、调整、完善、巩固。

写篆书也好,隶书也好,行书也好,其实都没有固定的方法,变中有定,定中有变。

同样的一个字帖,不同的学习者来临摹,会表现出不同的诠释和理解。同样一种字体,灵活地掌握了,下笔就会很“活”;如果呆板地生吞活剥,落纸就显得很生硬,不自然。书法的“笔性”是通灵的,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圆悟一切无非性之妙用”,能入能出,有体有用,笔下自然有“道”!

这种“鲜活”,外在的是形式,内在的是精神。一个真正擅长临摹的书家,在临帖时,就像董其昌所说的,“须摄取其神气”,“如骤遇异人”,不仅要看他的耳目、手足、头面,更要观察他的举手投足,留心他的举止笑语,把握他的精神状态。临摹就是写其精神,遗貌取神。这是一种鲜活的状态,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中国古代画论和书论里面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气”,实际上就是一种中国艺术的精神。

中国书画重笔法,所有的艺术形态都是通过线来表达的,是抽象的、写意的。线就是一种生命力的写照,能超越具体的外形。并不是画什么就要像什么,就是什么,在纸上构成对象的通常只是一根线,线是抽象的,纯粹的。中国人往往由书画的留白中产生许多联想,作者的个性也可以从作品中加以推断。

熊秉明先生说:“如果哲学是高处不胜寒的峰顶,则书法是可以游憩流连的园地。”书法以它的抽象性创造了韵律,给其他艺术以启发,这一特性使其在中国艺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书法不应凌驾于其他艺术之上。

在当代,研习书法已经成为某一群体——艺术群体或曰“文化人”群体——的行为,但并不等于它代表了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我认为这种“核心”之说,过度夸大和抬高了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中国书法恐怕无力承担如此沉重的文化责任。1998年,巴黎举行中国书法大展。当时法国的总统希拉克表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中国书法是“艺中之艺”,艺术当中的艺术,“祖祖辈辈,它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我觉得这个表述还是很恰当的。

由是可见,艺术需要“融通”。“融通”正是中国艺术的传统之一。当代书法中十分值得忧虑的问题是“单一性”。很多人只会写字,相关的绘画、篆刻、文学等修养很弱,底盘小,根基浅,风一吹就容易倒;或者单从书法的角度来说,有些书家只会写一种字体,其他字体较之则远远不及,这些都严重阻碍书法的融会贯通和发展前景。对于书法家来说,全面的滋养很重要,艺术的滋养,文化的滋养,思想的滋养。这不光是书法界的问题,也是中国艺术界普遍的问题。

正见力学,深美闳约,文心诗境,圆融神明面的滋养很重要,艺术的滋养,文化的滋养,思想的滋养。这不光是书法界的问题,也是中国艺术界普遍的问题。

正见力学,深美闳约,文心诗境,圆融神明。

我曾经用上述这十六个字来概括中国书法的文化理想。

艺事首重“正见”。“正”即正法、正念。“见”者,见微知著。《续传灯录》中有句话叫“工夫稳实,见地明白”。始学书法,要有正大气象,了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用笔的技法规律,不为偏执所囿,不贪求狂怪,妄言自我。只有知古、识古、传古,才能化古为我,深入艺术的真谛。有了“正见”,再学习古法,综其广博,知其源流,积其功力,“正见”自然会转到腕下。临帖、读帖、访碑、观展、赏鉴、创作、读书,等等,都是“力学”的内容。

“深美闳约”,强调的是书法的艺术审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以这四个字论词,蔡元培也将这四个字作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校训。“深美”,就是追求内在的美,深沉的美,是一种大美、内美,而不是表面上的美。“闳约”,博大而简约,理清源流,不要面面俱到,不必什么帖都学,而是抓住核心的审美观念,举一反三,为我所用。

“文心诗境”是当代艺术非常容易缺失的境界。艺无文则不雅,书家无文心则必流俗。历代古碑、民间美术无不经“人”发现而“文”,由“人”赋予新知而致美。中国书法中的碑刻、法帖、墨迹、名胜等,因人而贵,书如其人,都是书法重“人文”的体现。书法从技法到审美,再到人文,诗意渐佳,可合于人的心境。若迫于事,拘于用,应于时,也许可达到“能品”,却很难有逸致。好的作品就要有值得品味的意境。《世说新语》里曾提到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他吃甘蔗先吃尾部。有人问他为什么先吃尾部,他说“渐至佳境”。这个比喻同样适用于书法。

“圆融神明”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书法能有起于笔墨而又高于笔墨的意境,其前提是通于古,肇于自然,而归于心,达到“圆妙融通”的状态。书法中的“神明”,也就是通常说的“如有神助”,是能光大天然趣味的灵感。“神明”起于用笔,通乎游心,而得到圆融。没有用笔则不能讨论书画之美,没有文心也就不能达到艺术的神韵。

这十六个字,在我看来,正是学书者应有的精神与追求。愿与书法学习者们分享,并以此自勉。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书法的入门小书,以课堂答问的形式,讲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笔法和审美内容。其中许多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中常见的疑问。回答或详或略,直观简约,致力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助与交流。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着力讲解书法笔法的基本内容,如工具、用笔、方法;中编以各体较有代表性的字帖为例,讲解各体的学习方法;下编重点谈书法的审美内涵,包括艺术特征、欣赏内容、“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和古代经典书论等,通过这些介绍,希望读者能由书法基本笔法初窥门径,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书法之美。

法初窥门径,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书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