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来自两会的声音

来源:文艺报 |   2020年05月25日08:43

徐里:加大文化扶贫力度 丰富文化扶贫手段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下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物质条件,但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乏却显得更为突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文化扶贫手段单一,功用发挥有限等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规划,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扶贫工作全局。建议:一、积极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戏曲、山歌、相声、小品、美术、书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在防疫抗疫和恢复生产生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对真抓实干的“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的宣传引导。二、加强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提升文化部门在扶贫工作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中的重要性。三、完善文化扶贫梯队建设。四、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议文化主管部门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让文化扶贫、文化惠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新农村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张显:建议将金鹰奖的评奖周期调整为一年一评

建议有关方面研究,将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奖周期从两年一评调整为一年一评,这既是对电视艺术工作者创作活动的尊重,更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目前中国电视金鹰奖两年一评的周期,与电视文艺作品制作周期不匹配。特别是在影视节目投资和制作力量高度社会化的背景下,从迅捷构建国家文化引导力,抢占年度创作评价和导向主导权出发,将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选周期改为年度评选很有必要。此外,这也是及时表彰优秀创作成果和培育电视艺术队伍的需要。目前采用的两年一评的评选周期,使评选进行当年播出的作品相对前一年的作品更具印象优势,但两年内电视节目创作质量却不随年度进展而同步提升。为期两年一次的评选周期,对衡量前一年节目创作水平存在相当的不公平性,这也不利于对创作人员的激励和培养。

廖昌永:关注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艺术人才培养

上海音乐学院曾在上世纪50年代正式开设少数民族班,招收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像以才旦卓玛、何纪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歌唱家,都曾就读于上音少数民族班,在上音的培养下更好地服务当地文化建设。后来有一段时间,上音少数民族班因为种种原因停办了,但是近年来学院又恢复了少数民族班并招收少数民族委培生,所涉专业包括声乐、作曲、指挥等。但是我们在招生和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音乐人才有待挖掘。因此,建议多关注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特别是硕士点和博士点,希望有政策倾斜给这些地区有才华的音乐学子,助推他们在上音接受专业训练以后,更好服务于当地音乐文化建设。

贾樟柯:让老年人乐享数字化生活

在对山西和北京进行调研中,发现有近一半独自居家的老人完全不适应网络缴费、线上挂号以及网约车等智能生活要求。这些不愿意使用智能手段的老年人,一方面是对资金、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有所顾虑;另一方面则是子女不在身边,无人培训、教授,很难适应互联网生活的新模式。这与当下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很大关联。很多老年人虽然有手机,但是对这些服务的功能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就带来了很大的生活上的不方便。比如现在用现金的少了,如果不懂数字支付的话真是寸步难行。基于此,呼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进来,让老年人的网络生活不再“边缘化”,建议市政部门、银行等机构在过渡期保留窗口,给这批老人带来方便。此外,与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基层社区要发挥起组织老年人进行培训、兴趣培养等功能,开办老年人网上课堂、网上兴趣群组、志愿者网上服务,以适合老年人特殊生活、心理状态的便利方式,带动他们融入数字生活。社区也可以常态化设立一些志愿者,他们可以通过电话,或者面对面辅导,使老年朋友遇到问题时能够有人帮助。

辛丽丽:加快文艺院团创作人才的培养

新时代文化文艺事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创编人才队伍支撑事业发展。精品力作离不开高质量的创作团队,创作人才的水平高低对文艺创作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为全面加强文艺院团创编人才队伍建设,建议:科学规划,系统培养文艺院团自身的创作人才、编导人才;多层次多渠道提升文艺创编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排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精神;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

李树建:强化对网络戏曲传播者的培训和引导

结合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互联网+传统戏曲”工作实施意见,制定传统戏曲文化互联网传播行为准则,聚焦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传播忠孝节义的社会正能量;强化对网络戏曲传播者的教育、培训和引导,让广大互联网戏曲传播者不仅要掌握新媒体的技术,更要提高艺术审美境界,不断探索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新途径;建议从戏曲的互联网传播中挖掘更多的经典元素,增强传播效果,借鉴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等,把古典诗词与戏曲唱腔相结合,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