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春日读经典,温柔地对待世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05月24日23:17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丽军教授指导的读书小组,每月一次,以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引领本科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与欣赏,培育审美的心灵,倡导一种诗意与美的文学人生。本次读书会由张丽军教授主持,品读经典,培养文学感受力,与书中人物对话,进行独立思考。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读书心得。

《墓碣文》发表于1925年6月22日《语丝》周刊第32期,此时五四运动退潮,《新青年》团体分裂,“同一战阵中的伙伴”分道扬镳,鲁迅心灰意冷,只感觉“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战斗的意气”也“冷得不少”。在迷茫、寂寥和孤独中,作者对自我展开了严峻地审视,他怀着巨大的痛苦对自我进行剖解,拿最烈的火来煅烧自己的灵魂和肉体,以期在自己的骨头和死灰中发现制“旧营垒”死命的诀窍。《墓碣文》就是作者在自我否定、自我探寻过程中迷茫空虚的反应。没有道路,没有希望,鲁迅陷入无尽的彷徨与迷茫。茕茕孑立,踽踽独行,正如《过客》里的那个赶路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从哪里来,不知道到哪里去,只得走,不回转。这是一个人的征途,他是个真正的过客,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他是真正的“历史中间物”,奋力摧毁一切腐朽的东西,为后来者开辟宽阔的光明。

《活着》

未曾翻开《活着》之前,我只觉得单单看书名都让人有一种悲怆的绝望感。而看完书后,我将之理解为一种在绝境之中无可奈何却无比坚定的力量。书中写到: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是世界给予人最大的恩赐,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无论好坏,至少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生而为人,活这一遭,我不后悔。“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命的坚韧如同大漠里的胡杨,就算风沙弥漫仍坚持屹立不倒;生命的深广好似广袤的土地,承载着世间万物,单单活着,就能拥抱世界。

《在路上》

《在路上》被看作是“垮掉派”的《圣经》,小说讲述了萨尔、狄恩、玛丽露等年轻男女横穿美国的旅行生活。无论是书中的角色还是作者凯鲁亚克本身,都透露出二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他们蔑视权威和主流社会价值观念,反对因循守旧和物质主义,追求自由和个性,不受拘束随心所欲,他们在旅途过程中随意飙车,高谈东方禅宗、普鲁斯特、尼采和叔本华,他们热爱冒险,倡导及时行乐。正如萨尔所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我们不奢求能获得思想上的同谋,但是我们一定曾经在找寻信仰的路上一同前行过,一同歇斯底里过,一同放肆体味过生活。

《放尔千山万水身》

“山的美在于它的重复,在于它是一种几何级数,在于它是一种循环小数,在于它的百匝千遭,在于它永不罢休的怀抱。”(《坠星》)如同张晓风所讲,山的美在于其永不罢休的怀抱。它一座连着一座,各有不同,但各又相似。它也有可能经历过无数次地壳运动才能造就一身沟壑,但好似仍包罗着世间万象,永远以最温暖的怀抱拥着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片落叶,每一个游人,在世间站了数年,佁然不动,永不罢休。人也是这样,经历过创伤和困境的年轻人才会拥有更加坚韧的能力,也可以更好的感受人生。人太过于渺小,但我们仍需要拥有山那种永不罢休的怀抱,拥抱世界,拥抱各种是非善恶,拥抱每一种公与不公,也拥抱每一种幸福。

《人间滋味》

汪曾祺先生有一所独属于他自己的文字屋。重读《人间滋味》一本书,犹如和阔别已久的好友再度重逢,一个个亲切又熟悉的汉字映入眼帘。汪老先生喜好美食,也喜爱记录和描写美食。人们常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凡事不宜苟且随意,于饮食更是这样,吃喝门道,贵在讲究。汪老也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读汪老的作品,你可以很清晰地明了汪老其人,透过薄薄的纸张,看见每个星期天在自修室消磨时间的汪先生,悠游自在地喝茶吃豆,捧着李清照或是辛弃疾的词集看得不亦乐乎。也可以想见在寒风凛冽的隆冬中折花剪穗,或是安坐在晴窗边小憩的汪先生,无论是何种姿态的他,总归是热爱生活、澄澈开朗的。

《我亲爱的甜橙树》

《我亲爱的甜橙树》是一个构思了42年的故事,那些关乎收获和失去的文字,呈现了一个孩童敏感善良的幻想世界;跨越年龄层次的灵魂交流,抚平了伤口,柔和地带人走过成长的阵痛。小说在最后的告白中,48岁的泽泽写道:“亲爱的老葡,是你教会我生命的温柔。现在换成我送出明星照片和弹球了,因为我知道感受不到温柔的生命并不美妙。”所以我才在想,有些时候,痛苦也是温柔的。正是因为彻彻底底地痛过,正是因为那些受过的伤痊愈过,我们才知道被伤害的痛苦,也才知道要怎样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狼图腾》

《狼图腾》以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以“狼图腾“为精神线索,对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进行了全新的梳理,认为正是由于历史上游牧民族强悍进取的狼精神,不断为汉民族输血,中华文明才得以发展且从未中断。小说中“狼性”与“羊性”这两组对立的民族性格划分方式解释了中国历史兴衰王朝更替的内在逻辑,蕴含着某些合理性和深刻性,但是也存在简单化等问题。中国国民性格改造可以汲取“狼性”中的积极成分,在加强强悍勇武、锐意进取、冒险竞争、抱团合作类型的性格之外,还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性格特质,还要积极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性格品质。

《倾城之恋》

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与卓越的才情,有敏锐通透的感知力与惊为天人的细腻笔触,有关注与同情女性这一社会群体的清醒头脑,她的作品更是让当代的女性更清醒地面对现世。张爱玲曾经写道:“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处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白流苏与范柳原只是两个普通百姓,在世俗的机关算计与汲汲功利中,所谓绝世之恋已被消磨殆尽。不过正是这些普通人普通的恋情,更能勾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他们身上,有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影子,这样的故事更加真实,更加贴近人心。张爱玲的文章从来不是单薄的,她秉持“文学是人的文学”的创作理念,不高喊或控诉虚伪庸俗的凡世,而是进入社会不同身份的女性内部,展示每一个人们不曾在意的女性生活的细节,揭露从上海到香港社会大舞台光鲜亮丽背后的压抑畸形。

《人面桃花》

近日读完格非著的《人面桃花》,不由得为其深邃的精神和神秘莫测的故事折服。格非以他一贯的优雅而又美丽的笔调,展现了在清末民初那个风云更迭、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一群怀揣梦想的寻梦者不惜流血牺牲只为建造内心乌托邦的故事。首先不得不说这部小说悬念迭生,神秘莫测。在小说中,梦境也成为了文章的重要意象,全文以“桃花源”梦、“乌托邦”梦为线索,为人物增添了诡异的宿命感。拨开层层意向,我们看到了小说背后的精神世界——乌托邦的梦想和人类精神的探求。在这部时间跨度很大的著作中,纵然人物的失败也代表了一个时代众多革命人建立美好乌托邦未果的遗憾,但我们理应看到背后的进步。在小说中,两代人对于理想和幸福的不同理解以及做出的选择,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在自我精神和自我价值追求上的巨大飞跃,或许只有自我价值的觉醒,才真正表明中国人开始了摆脱千百年来的心灵桎梏。《人面桃花》是一部人们追寻乌托邦的小说,更是一部中国人探索自我价值和个人如何获得幸福慰藉的寓言。

《看云集》

章锡琛对于周作人的散文甚为偏爱。周作人在《看云集》序言中写道,这本书的题目来自于王维的一首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表达了先生的一种“闲适”态度,我看到这一题目时,不免联想当时的时代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观念的碰撞,新文学与旧文学的碰撞,文人思想的碰撞。就是在那样一个精神解放、文学变革的时期,周作人的《看云集》又真的会如其题目一般,云淡风轻,独立于世俗之外吗?他所看到的云,是蓝天白云,还是时代风云呢?一切都值得我静下心来,走进这本书里,去思考,去探索。通过本次阅读的经历,我想我收获的更多是老先生看文学的深度和做文章的态度,尤其是他以茶作比文学,关于茶的种种研究,讲茶树,讲茶精,都是不可少的事,讲文学的原理是茶的研究。文学之路漫长,愿我们通过前辈们的经验越走越远。

《生死场》

鲁迅先生为萧红的《生死场》做序,“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在我看来,她与鲁迅先生确实有相似之处,同样以深刻的描绘来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希望能够改造国民劣根性。但她并不全像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语言有些晦涩、语气冷峻、笔锋直指黑暗现实,给人一种审视批判的感觉;但她的文字是平淡的,但这平淡之中不失思想的深刻性,又带着一丝凄凉的美感。萧红对原生态的生命力展现并不加以手法修饰,而是采用白描将其一幕幕展现出来,透露出力透纸背的荒凉,令人心痛。人们对生命的不重视,乃至漠不关心。就像书中写到“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牲畜,或是一根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一个又一个小人物,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苦难,在那个痛苦的年代,痛苦地生,痛苦地死。在那个年代,只是生,就已经很难了。

《宽容》

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

林清玄《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情深,万象皆深。心扉的突然洞开,来自从容,来自有情。”这本以情感为主的美文随笔,包含着无数复杂的情感,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更有对人世间万物的感情,而这一切的感情,带给我的感觉不外乎于“温柔”二字,正如那句“山是温柔,雾是温柔,樱花是温柔,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我愿能常保这一切温柔的心情。”犹记先生在书中的那句话:“一切美好的因缘都应有三个支撑点方能长远——重情,守义,惜缘。”但这世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取代林清玄先生在我们心里的位置了。

张丽军:刚刚同学们表现很好,也有不足,就经典阅读,我提几个建议:第一,要培养文学感受力。第二,要与人物对话,把自己带进去与人物形象同悲苦,形成情感的撞击。第三,要有批判的眼光,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第四,要形成一种阅读经典的习惯,珍惜时光,从每一天开始,做一个读书人。第五,要培养一颗文心,温柔地、诗意地对待这个世界。

万物皆有情,读书就是涵养生命的深情,饱含深情地对待这个世界,才能看到物的光芒和尊严。我们上大学时的成绩很重要,但分数体现不了你的阅读感受,你的鉴赏力、批判力和“文心”,都不是分数所能衡量的。这些才是人文学科的终极价值追求。生命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健全地生活着,我们要感恩、尊重生命,让生命发挥最大的效应,开出属于我们的思想之花。

(本文发于中国作家网与《文艺报》合办“文学观澜”专刊2019年4月2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