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吴文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来源:文艺报 | 路斐斐  2020年05月23日08:5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普通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及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多年来在文化战线从事艺术研究工作并常年与基层文化工作者打交道的文艺界委员,在2020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他不仅十分关注贫困地区的物质脱贫问题,也更关心在中国人民的生活即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未来,文化工作者将如何进一步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促进全社会的“文化小康”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提高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质量就是其中两个重要方面。”因此,今年吴文科的提案就将目光投向了地方基层文化馆站的人才建设问题。

吴文科在提案中呼吁加强对地方各级文化馆站人员岗位编制及事业经费投入问题的关注。在他看来,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既是因为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渠道、主阵地便是地方各级文化馆站,另一方面也与他常年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与各地文化馆站工作人员在共同组织各种文艺创作辅导、惠民文化讲座等工作中的感受分不开。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并于次年3月1日开始施行,几年来,法律的力量是否已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应有的推动力?在全国各地的走访中吴文科发现,“作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主要承担机构,各地文化馆站理应依法在基础设施建设、岗位编制设置、专业人才配给及服务经费预算上获得地方更大的政策支持,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人员岗位编制不够、专业人才匮乏、事业经费严重不足,馆站正常运转难以为继”等现象仍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及偏远贫困地区,相关问题就更加突出,同时“即使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基层文化馆站‘有了阵地没战士,有了战士没弹药,有了弹药没手段’的问题也同样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吴文科认为,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是导致地方工作重心下沉不够,支持建设力度不够的原因之一。与非遗保护相似,“想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也需要‘六力并举’。”吴文科说,“六力”即指法律法规的保障力,政府主导的行政力,此外还有社会在人力、财力、物力及智力方面的重视与支持。然而在实际调研中他发现,“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一块牌子两种职能,一班人马几个机构”的组织架构问题在基层文化馆站首先就非常普遍。“在人员编制已经奇缺的情况下,一个普通的基层文化馆站往往还要同时肩负着多种职责与多类任务。”一方面,这迫使许多基层文化工作者不得不“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俱全”,同时因缺少专业指导和业余学习时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又存在着“样样都懂”却“样样不精”的现象,基层文化馆站“出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尴尬局面难以破解。而另一方面,在服务工作繁重、人手不够的常态下,受到演出、展览、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常在节假日或百姓休息时间开展的客观现实制约,致使许多基层文化工作者常年处于无偿加班、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状态。

对此他建议,有关方面应组织开展面向全国各级文化馆站尤其是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人员岗位编制及事业经费投入情况的进一步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按照所在区域的基础条件及社区人口的服务需求,配备补足或调整扩充相应的专业人员及岗位编制数量,同时根据所在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的实际情况,科学核算并适当增加相应的事业经费,以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依法发放加班补贴,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正常运转的同时,也彻底扭转并消除普遍存在着的长期侵犯文化馆站员工权益等现象。同时他还提出,在如何解决“人”的问题方面,地方馆站仅仅等靠体制的解决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主动“出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激活社区群众中的人才力量。“对于地方的文化专业工作而言,‘六力’中的智力资源尤为稀缺。”因此他建议,未来高校、专业艺术机构等也应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利用人才优势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引导,比如像“大学生村官”这样的精准扶贫战略也可以引入到地方文化战线的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