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谢家小珮出清尘

来源:文学报 | 鱼丽  2020年05月23日10:00

“不染泥污润绿池,鸣琴引蝶觅新知。陶然共醉莲花曲,却解幽怀作古诗。”书画学人谢小珮的这首《题老莲居士赏荷图》,清词丽句,抒写的不仅仅是赏荷心得,而且是夏日读画的一片心境。解幽怀、作古诗、觅新知,应是小珮的生活常态。心喜小珮的赏荷诗,更想看她的荷花画。

前后看过小珮的两次画展,第一次是在上海,丙申年深秋的艺苑真赏社,“晚来秋色”独立书画展,一枝一叶,一山一水,水墨纷葩烂漫,笔笔苍绿古雅。传统中国文化承载的物象,在她笔下散发出别样的情趣。艺苑真赏社座落在福州路上,是上海文化人熟知的百年老字号,由秦观三十二世孙秦文锦创立,秉承座右铭“经营不忘琴书乐,贸易犹存翰墨香”,为文人墨客所称誉。小珮的画展设在三楼。清新秀雅,情系高古;苍劲松石,朦胧山村;崛崎梅花,游戏金鱼;橙黄枇杷,露珠葡萄,都曾吸引过我。真赏社是真有佳作可赏。

第二次是在杭州,“碧玉倚青钱”书画团扇展。盛夏的西子湖畔正是浓妆。自苏堤至曲院风荷处,游人穿梭,景物秀润。莲叶何田田,荷花生艳复生香,使人沉醉于杭州的佳境。栖霞岭上的“栖霞艺墅”,座落在曲径通幽之处,可谓“绿阴昼静南风来,晴梢拂拂烟云”。展厅内,二十一把米黄色竹制团扇典雅、庄重,工写相宜,一派清气古意,以“夏荷”为主题,写真西湖荷韵的情境。扇子的正面是画,反面则题写了字。扇坠是一些有着吉祥寓意的翡翠小挂件,由她亲手穿制而成。所钤之印除名章和“小珮书画”印外,另有一枚“莲”字印,为书法篆刻家刘一闻所制,为扇面增色。

荷花是小珮喜欢的绘画题材,小小团扇上勾勒出的物景,精湛美妙,笔笔清奇。让人不由自主想起她的另一首诗《莲塘》:“一笑肥圆始觉仙,蜻蜓乱入树栖蝉。嫣婷顾影池中伞,动是鱼蛙静是莲。”在炎炎夏日,欣赏红深绿艳的小团扇,闲静中透出典雅,极富古韵。

观小珮画展,可见她对江南传统艺文尤有会心处。花卉拿手,山水在行。除了家族的文化背景,也与后天的修养有关。她能师承前贤,遗传父母才情,却又不为规范所囿,走向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小珮诗文画》是她早年的纪录,收有她多年的画作、诗作以及各类文章,较全面地反映了她一段时期的诗文画水平,从中可以领略和体验她那蓬勃发展的生活。书中有不少画作是以前的作品,小珮坦言有些显得稚嫩。然而如果没有以前大量作品的积累,就没有今天她这样的成就。作为一名传统中国画学人,小珮十二岁开始进入绘事,勤书苦画,她意识到传统画是笔墨艺术,而诗文则是时间艺术。如果说诗是情,那画便是意,她说“愿我的诗如画,愿我的画如诗”。写诗是她在画图之余,一时兴起,出自偶然,作为书画的辅助,也是父亲鼓励所至。从1985年到2005年,她写有五十多首七绝。细心读来,唇齿间留有清意,能读出思古之幽情。小珮从新诗开始,却钟情于旧诗,也许这与她对自己的期许是分不开的。写文章则是她写画和写诗之外的另一春,她在澳洲期间,曾受聘《世界日报》为其专栏撰写海上文艺界名类名家。身在境外,她依然心系祖国,为海外华人推广传统文化艺术奉献绵薄之力。

谢小珮出生在书画世家,父亲谢稚柳先生是书画鉴定家和书画大家,母亲陈佩秋先生也驰名艺界。谢稚柳先生著有《水墨画》,小珮不仅翻译了父亲的著作,并且对水墨画也学有心得。她曾写就《水墨画的特殊欣赏》一文,以范宽、郭熙、赵佶、王冕、王蒙等古代名家的水墨画为例,讲述传统水墨画的特有形式该如何欣赏:“理解所谓笔法和墨法与各种不同的技法,理解所谓结构,理解时代性的变化,理解历来作者的崇尚与他们客观体验的表达意图,以及他们的传统性与创造性。或者说,这就是欣赏的宗旨。”对水墨画的创作,她也一直是朴于言而敏于行,通过她新雅的水墨风格传递传统水墨画美的灵性,同时也传达了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观看了小珮的绘画,欣赏了她的书法,拜读了她的诗文,所见识到的仍不过是精妙的一面。究其实,她外表纤弱清瘦,内心却丰厚强韧。她曾说,即便享受了父母这两块牌子的庇荫,也还是需要警醒自觉的;欲想在诗文画中觅真我,更要保存心中的那片净土。小珮有一段特殊的人生阅历,十六岁她下放安徽淮北,而后毕业于阜阳师范留校任教,随之又调任合肥中学教书,继而回到沪上就职文汇报社。1988年,她赴澳洲,2000年又转去美国深造。二十多年的异域生活,既是修道,也是修行。多年来,她在国内外的艺术博物馆遨游,从中所获得的始终是坚守画理与实践的法则,将自己的书画创制推向纵深。充分了解她的经历,可以从中体会她是如何释放进取的压力,发挥才智、提高能力的。

万古书香闺秀情,谢家一门风雅。闺阁好手中,当数谢月眉、谢小珮。谢月眉曾被江南名儒钱名山赞誉为“女士得气之清如月曙沐,诗书之泽、写卉木之华、六法之精一时无两”。观小珮之画,也有淡雅清韵。

谢家小珮,在尘世中独存一份清雅,专心致志地寄身艺道,兼以精心巧思,她的绘事三昧,传承了书画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