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清平乐》:历史剧需要真实感与温度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孟舜  2020年05月22日08:58

古装历史剧《清平乐》在争议声中收官,但观众对剧中所呈现的宋代社会文化与士人生活却热情不减。宋代是古装剧创作中发掘较少的历史朝代,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以宋代为背景的电视剧数量相对有限,其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与汉唐盛世、康乾盛世相比,面对崇文抑武、守内虚外的宋代,人们总有“积贫积弱”的“成见”,存在爱恨交加的矛盾感。另一方面,宋代缺乏像秦始皇、唐太宗、乾隆帝这样文韬武略,兼具话题性的帝王形象,其影视化发掘需要创新的能力和勇气。因此,涉及宋代的历史剧如《大宋提刑官》《杨家将》《精忠岳飞》等,多侧重于典型人物或特定历史背景,而对宋代的政治、文化着墨甚少。近年来,宋代的古典美学观念与当代流行的极简美学和匠人精神不谋而合,甚至引发了“我们为什么爱宋朝”的讨论,今人对于宋朝的追慕可见一斑。此外,随着观众对风靡一时的宫斗剧、穿越剧的审美疲劳,古装历史剧逐渐呈现出创作题材扩大、历史叙述严谨、精品意识增强的发展趋势。被陈寅恪誉为“造极之世”的宋朝,自然成为古装历史剧题材中富有开拓价值的“蓝海”。

立意高是历史剧成功的先决条件。电视剧《清平乐》是正午阳光拍摄的第二部关注北宋社会生活的作品,改编自网络小说《孤城闭》,原著小说以仁宗长女福康公主和内侍梁怀吉为主角,作为“言情向”的网络小说,《孤城闭》虽以男女主角的情感故事为核心,但文本对大宋梦华的细致勾勒在当时“清穿向”蔓延的网络文学中颇具开创意义。好的IP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却非必备条件,具有历史格局和创新思维的改编同样是决定历史剧能否得到观众认可的重要条件。严肃的历史剧创作不同于一般的古装剧,从这一点来看,从“孤城闭”到“清平乐”,改变的不止是主线人物,创作核心也不再局限于后宫风花雪月,而是将视角上移、格局扩大,聚焦于仁宗在位四十余年的风云变幻,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表现了这段承平时代背后的利弊得失与复杂纠葛。这一改编提升了作品的历史视野,巧妙串联了这一时代诸多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使得全剧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出宋代文化的时代品格与士大夫集团的昂然姿态。

真实感是历史剧的重要支撑。尊重常识,尊重史实,才能反映历史的重量,体现历史剧的艺术水准。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转型期,从立朝之初就压力重重,从外到内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层出不穷。《清平乐》中从追认生母、衮冕之争,到册立皇后几次事件冲突,反映同时作为君主和人子的仁宗克制与隐抑的性格特点。虽然这一特征几乎很少出现在以往影视剧作为盛世之主的帝王形象中,但颇为符合正史对他“恭俭仁恕”的评价。剧中除了主线人物仁宗,曹皇后,其他人物也是性格鲜明、各有特色,如通过刘太后与大臣关于还政的博弈过程中,把一位出身低微却执掌天下权柄的宫廷女主,从强干恋权到惶恐不安的心态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历史剧创作一般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对于次要人物和生活细节可以进行艺术虚构,但创作团队对历史细节的精益求精也显示了对“真实感”的追求,例如剧中郭后抓伤皇帝、曹后与仁宗切磋飞白等细节都能够从正史中找到依据。

返本开新赋予历史剧温度感。随着电视剧观众代际变化,对于历史题材的认知也在发生改变。历史剧不是历史事件的影像化,而是基于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重新演绎,是一场唤醒历史,激活当下的古今对话。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历史剧不但要通过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原历史的侧面与细节,还要具备穿透历史、回应现实的思想能力。《清平乐》的展演场景虽以宫廷和朝堂为主,但并不囿于帝王将相的范畴,而是意在表现一个社会生机盎然、文化雍容有度的时代是如何孕育发酵而成的。从剧中范仲淹的正道直行,韩琦的敏锐果断,以及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名臣引领的文化更新,将宋代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的昂扬之姿诠释得入情入理。不同于着重表现一国之主雄才霸略的帝王剧,以及追求“流量经济”而对历史进行随意解构的穿越、戏说之作。《清平乐》一改以往多由风云诡谲的宫廷斗争与尔虞我诈的利益纠葛来推动的情节发展,而是更多地展现有宋一代繁荣勃兴的社会文化与艰难忧患的政治环境如何交错并存,使得整个剧作的格局气象为之一新,也为未来的历史剧创作在拓展历史意义与价值深度方面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考空间。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