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疫情之下,看纪实影像的力量

来源:文艺报 | 张延利  2020年05月18日08:17

纪录片以真实的影像记录时代。当前,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纪实影像在光影中捕捉了特殊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中国面孔,将真实与客观讲述给更多观众,让纪录片的记录价值再一次突显。

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许多社会场景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此刻,纪录片镜头开始记录医护一线的争分夺秒、繁华街头的冷清沉寂、平凡岗位的坚守与付出等情境,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纪录片作品。例如,央视纪录频道第一时间推出的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通过展现各行各业、普通岗位的默默坚守,共同勾勒出团结守望的“武汉时刻”;中国国际电视台播出的英语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则着重将武汉的抗“疫”历程讲述给更多海外观众,通过CGTN英语频道播出、通过海外社交平台账号进行全网推送。优酷平台推出的《第一线》《冬去春来》记录了武汉抗疫前线50多天的真实状态与人物群像;bilibili平台的《在武汉》展现着病患与医护工作者的情感起伏……

从当下来看,不同平台、各具特色的纪录片在此刻发挥的最直观的作用,便是向观众们展现疫情的真实情况、抗“疫”的真实故事,对观众进行最大程度的信息公开,消除民众焦虑与压力。就长远而言,这样的特殊时刻终将成为历史,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与勇气需要被镌刻、被铭记,纪录片需要全方位地保存住这样珍贵的影像,同时能够触动人心,以共克时艰的信念打动观众。不仅如此,疫情让人们开始通过纪录片关注医疗、健康,诸如东方卫视的《人间世》(第二季)、爱奇艺平台的《中国医生》等聚焦医疗类影像,《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埃博拉之役》等聚焦传染病类影像再度走入观众视野,纪录片在此刻能够发人深省,让观众对身体健康、对人类发展有一次更加透彻的思考和追问。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抗“疫”纪录片也在以新变化适应新要求,以微纪录为新形式,以“短、深、广”为新特色。由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凌晨四点的武汉》,用9分钟讲述从夜里9点到凌晨4点,在平凡岗位坚守的武汉人通宵达旦的努力,突显“我们不睡,这座城就不会输”的信念。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纪录片网、央纪录发起的抗疫短视频征集活动,极大调动了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精选了一批优质内容快速、迭代展播。由此可见,在社会突发事件面前,纪录片创作不可避免会遇到第一时间呈现、第一现场记录的考验,因而,传统纪录片在创作人员、拍摄器材、制作耗时等方面面临着不少束缚,缺失了时效性。如今,纪实影像开始创新超越,Vlog创作方式、全民纪录等高效率保障作品快速上线,跨屏幕的联动让影像的传播范围更加立体;技术的发展让更多受众能够以主体意识参与到纪实影像的创作当中,从而形成了对疫情的全景式纪录,不仅克服了疫情之下许多场景无法由专业团队实地拍摄的困扰,生活点滴的积累更加能引发观众细腻的情感共鸣。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助推下,纪录影像实现了纪实手法的更新。

在主流媒体影像聚合民众“第一视角”真实创作的背后,是政策上的引导与支持。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广电总局便组织战“疫”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指导湖北、上海等电视台和爱优腾等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加强传播;号召电视台、网络平台以推出短纪录片、微视频的形式,记录战“疫”行动。在政策的助推之下,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再进一步。在疫情之下、一系列政策的激活之后,纪录片又以全新的姿态适应大小屏联动、以更海纳百川的容量聚合全民创作,再一次将国产纪录片的热度推高,让“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加有力,让纪录片产业化的发展前景也更加清晰。因而,在纪录片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征途中,政策扶持的力量不容轻视。

纪录片伴随着全民抗疫的不断胜利,也发散出更多的力量与温度。大量作品第一时间的涌现、微记录触发纪实影像新活力、政策的助力和支持为这个时代留下了更强有力的印记,同时也让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更有信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