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那些负重前行的人

来源:天津日报 | 张景云  2020年05月11日07:49

人类在漫长的生存中,被肉眼见不到的病毒“一路追杀”;然而,人们从未停止过抵抗。任何灾难都战胜不了的,是人之为人的尊严。

这次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肆虐,让我们又一次感到病毒的残忍。然而瘟疫无情,人却有义。当我们看到那些奋战在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和实验室里全神贯注盯着显微镜的科研人员时,焦虑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从他们身上看到战胜病毒的希望。想起近百年来抗击疫情的往事,翻开历史,我仿佛看到那些负重前行者的身影,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从死神那里,挽救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原本惶恐的日子,变得岁月静好……

上世纪初,在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东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鼠疫,短时间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当时,31岁的华人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作为清政府的全权总医官,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带着助手“逆行”来到“谈鼠色变”的哈尔滨。疫情的蔓延让这一年的冬天显得格外寒冷,而更冷酷的是那些愚昧和无知者的猜疑、指责,面对这些,伍医生泰然处之。经过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他果断采取戴口罩、病人隔离和焚烧死者遗体等科学防疫办法,很快遏制住了病毒的扩散,人们用微笑和热情的眼神作为对他的回报。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他凭借自身科学的素养和态度,责任与担当,扑灭了一度让人绝望的瘟疫,从死神那里领回了成千上万个同胞的性命,创造了人类战胜瘟疫史上的壮举和奇迹。他亲手实施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成为世界提出“肺鼠疫”概念第一人;设计出廉价实用的“伍氏口罩”,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预防传染病。在后来日子里,他带领医护人员,又转战在东北、南方等地,扑灭了“死灰复燃”的鼠疫。人生没有等出来的美丽,只有走出来的辉煌。伍连德将大半生献给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开拓事业,赢得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从他身上,我们不仅感到科学的力量,也看到一位医务工作者的仁爱之心。

想起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作品描绘了北非一座城市暴发鼠疫,当人们看到不断有病人死去,普遍感到恐慌无助时,小说里的主人公──里厄医师挺身而出,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不仅在挽救生命,也在对恐慌者做心理疏导。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战胜了鼠疫,也挽救了这座城市。在小说里,我仿佛找到了伍连德医生熟悉的身影……

1949年,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处处充满生机。然而,在江南一些农村地区,多年来,一直蔓延的血吸虫病依然威胁乡下百姓的身体健康。当时人们形容血吸虫患者:“肚子大的赛冬瓜,脸上黄的如南瓜,胳膊细的像丝瓜。”解放前,许多村子里出现过“绝户”的惨状。真是:“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病仍未得到根治,这让开国领袖毛泽东寝食难安。他找到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流行病学奠基人苏德隆,询问要用多少年,才能消灭血吸虫病。面对毛泽东凝重的眼神,苏教授感到巨大的压力,他沉思良久,最后咬咬牙说:十年吧!“军中无戏言。”面对重重困难,苏教授没有退缩。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他带着科研医护人员,深入疫区搞调研,制定消灭血吸虫病的具体方案。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动员了数以万计的基层医护人员和机关干部、农民参加了这场“血防”战役。在消灭血吸虫宿主钉螺的战“疫”中,有许多人感染了血吸虫病,其中一些医护人员长眠在稻田地和池塘边。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经过几年的努力,苏教授和他的团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听到这个消息,毛泽东主席非常激动,欣然写下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样的不朽诗句。这首诗,极大地鼓舞了疫区人民抗击流行病的士气,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

漫长的抗疫史上,有许多科研医护人员,把战胜病毒作为自己的天职,为了这项崇高的使命,他们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不久前,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的老科学家顾方舟先生在北京病逝。他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也许,五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还记得一个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的他,那是一种甜甜的回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有一种叫做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流行病在中国一些地区儿童中传播,这种只靠皮肤接触就能传染的病毒,会破坏人的脊髓和脊柱神经,得了病的孩子,轻则腿脚落下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重则会失去宝贵的生命。刚从苏联留学回国不久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带领团队踏上了征服脊髓灰质炎病的漫漫长路……一次,他以医生的身份到乡下调研,一位年轻的母亲,身后背着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眼含眼泪跪在他面前,求他医治好自己的孩子。望着背上那双可爱的眼睛,再看看那畸形的双腿,他心如刀绞,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研究出根治疾病的疫苗。

从那时起,他带领团队,走进显微镜下的“战场里”,寻找着“敌人”。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成功将病毒分离出来并定型。他将研制出的疫苗,在对动物实验成功后,开始进入人体实验。他像身先士卒的将军,毫不犹疑服下了大剂量疫苗,接着团队其他人也都服用了,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接下来大家都在面对一个无法绕过的阶段──在孩子身上做实验。顾方舟经过内心反复斗争,作出了先用自己孩子做实验的决定,这是一个足以赌上他一生幸福的决定,稍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他用颤抖的手给未满周岁的孩子服下疫苗,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孩子每天体温的变化和每一声咳嗽都牵动着他的心。直到实验过后,孩子脸上露出的微笑,让他那颗沉重的心平稳落了下来。接着,团队里科研人员的孩子们,也都开始服用疫苗。在确认万无一失后,在更大的范围内实验,终于获得成功,开始在全国推广。后来,为了方便疫苗的储存、运输和孩子们的服用,他们将疫苗做成糖丸,因此,孩子们亲切地称顾方舟老人为“糖丸爷爷”。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小小糖丸,使多少孩子和家庭摆脱了痛苦的折磨。2000年的时候,满头白发的他代表国家出席“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他想起了过去那些瘫在床上的孩子痛苦表情,想起无数母亲期盼的眼神,想起曾经在周恩来总理面前许下的诺言,百感交集。他感慨地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是啊,“这件事”足可以改变几代孩子一生的命运。他的名字叫顾方舟,这“方舟”载着多少家庭的梦想和期盼,躲过了那场洪水般疫情的劫难。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总会有许多“勇敢的人”,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拯救生命危险的途中负重前行。那里还有许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人,他们如镶嵌在天幕上的星星一样,当仰望夜空的时候,常会看到那熠熠的闪光……于是,这让我们相信:梦想的岁月,即使在艰难中跋涉,也会找到信仰和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