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微光与大爱 ——湖北省作协党员干部下沉社区防控疫情工作侧记

来源:文艺报 | 丁 东  2020年05月11日06:23

园博北社区工作队员与运送捐赠物资司机合影

文坤斗书记慰问困难居民

下沉干部帮省作协大院老同志分发生活物资

2020年1月23日,武汉实行交通管制。仿佛突然按下了暂停键,先前忙碌的人群和车流,犹如沉入深水的鱼群,一下从长街短巷中消失了。

闻令而动

“疫情就是命令。大疫面前,文学人不能缺席,文学不能缺位。”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文坤斗向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发出动员令。

1月26日。党组视频会。转达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党组书记钱小芊对全省文学人的问候。成立省作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工作小组。作协微信公众号发出《致全省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一封信》。推出《众志成城抗疫情 湖北作家在行动》专栏平台。

作协工作群。一条条疫情防控信息在更新,一个个防控知识提示在推出,一个个已整装待命的声音在发出。

大家对疫情关注着、交流着………

1月27日下午。省作协大院居住小区8栋一户人家发现1名确诊和1名疑似病例,因医院无法收治,只能居家隔离等待通知。省作协防疫抗疫进入应急状态。党组成员耿瑞华、沈小群迅速与应急小组成员启动预案,协调医院床位、通告小区居住人员,积极与其住地徐东路社区沟通联系。

一直到深夜,各方的工作电话与信息不断汇总;一直到凌晨,得到明天有腾出空床位的准信。

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昌灯军对那一夜记忆深刻。他说:省作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在子夜时分打来电话,要求尽快送病患入院,做好大院消毒工作。一时间“尽首问之责”之感油然而生。那一夜,他向书记报告,又与其社区张书记进行联系沟通,同文联办公室主任及大院物业积极协商。诸事敲定然已无法入睡。

“当时我心里是七上八下的,赶紧给老同志们一一打电话提醒隔离防护,一直打到凌晨两点多。”住在大院内的老干办工作人员李瑞祥告诉我们,“有的老同志提出没有口罩等防护用品怎么办,我还发着愁呢,后来听领导讲有捐赠的口罩,心里才有些舒缓。”

1月28日上午,两位患者顺利入院治疗。楼栋消毒精准完成。社区张书记给机关一个满满的赞,“希望保持应急状态,做好作协大院防控,缓解社区超大压力。”

“身处疫情中心,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作协大院和全体人员的安全,是积极参加防疫抗疫,实实在在帮扶群众的保证。”

按照作协防控工作要求,部门处室建起了平安微信群,作协建起了专门统计群,全体干部职工健康状况日日更新。

2月3日上午,中国作协办公厅联合山东省作协送来的1.5万只医用外科口罩和200桶消毒液配置到位。机关党委、办公室派代表专程前往徐东路社区报到,受领作协大院防控工作任务。

作协老同志、大院物业人员和值班人员防护用品短缺的状况得到缓解。

2月5日,省作协根据省直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协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安排,全员进入志愿者工作模式。从这一日开始,以文坤斗、党组成员江清和、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昌灯军和办公室负责人为“前指”的指挥协调组开始高效运转,开启了“隔空”模式热线联系,电话和微信成为他们的工作平台。所有党员干部闻令而动,防控工作在对口支援的武昌区中南路街中建院社区、省作协大院和党员干部所在社区、村组全面铺开。

2月7日。中建院社区。文坤斗带机关同志实地调查,亲眼见证了社区的真实情况,真切感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威胁之大,远比想象的严重。那时社区病人还难以住进医院,社区压力很大。

“我们去时,一个居民正在社区门外大吵。社区的江书记一直在耐心解释,嗓子都哑了。” 创联部主任钱道波回忆道,“文书记在防控工作对接会上讲得好,在这里不存在领导干部,只有普通党员,我们服从社区安排。当时,社区书记还有一些激动。”

2月7日晚。机关下沉信息不断反馈汇总到指挥协调组。

“办公室支部已报到14人,其中有12名党员。 有2名在所在村报到。有3名同志参加了志愿服务工作。”

“第一综合支部已报到8人,其中党员7人。”

“第二综合支部已报到11人,其中党员10人。有1人到所在村报到。”

……

省作协在职干部党员干部共50人就近在所在社区(村)完成报到,亮明身份。5人当日就编入社区(村)志愿者队伍开始工作。

根据在中建院社区受领的排查任务,指挥协调组迅速调整2月5日党员进中建院社区志愿者方案,发布党员进中建院社区排查工作方案。根据人员分布和就近下沉社区实际,组建“三个梯队”,织密工作网络。挑选6名同志担任“突击队”,随时冲上一线,担负急难险重任务;由居住在武昌片区的党员干部组成“基本工作队”,随时驰援突击队;由25名党员干部组成“远程信息队”,分片包干,负责用电话微信,跟踪了解居民体温情况、了解居民需求,为突击队提供工作信息。

江清和介绍,省作协党员干部下沉工作社区,共有中南街中建院社区、水果湖街徐东路社区(作协大院)、硚口区园博北社区三个社区和党员干部就近下沉居住地社区四大块,承担着封闭、值守、排查、宣传、消毒和居民生活服务等工作。各个点位各个时期,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

从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到入户逐人排查体温,从落实封闭措施到生活保障服务,从居民一体照顾到重点人群关注,从宣传发动到心理疏导,下沉全体党员干部不断调整着角色和节奏,默默奉献着。他们中,有的既参加工作队(组)工作,又在居住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有的动员家人一起共同参加志愿活动;有的克服家庭和个人困难潜心工作;有的发挥个人优势提高服务质量……

中建院社区封控大排查

为争取时间,各支部积极协调参与人员,并迅速建立起微信群,确定与居民联系的方式方法。2月8日下午,与70%住户取得联系。9日,通过邻里打听、微信询问等方式,除22户信息错误,基本完成路东区居民跟踪联系网络。排除发热者1人,锁定2户密接者,并协助社区先后完成送诊。

钱道波介绍,“综合二支部接到核查任务,我们不仅要求在汉党员参与,还要求在外地的3名党员远程参加。”“速度最快的是文书记,当晚他就把负责的几户居民人员健康情况反馈给我。” 让她感到最满意的是,在建成的“路东居民平安群”中,将一批不会操作微信老人的子女拉入其中。一方面联系其子女进群报平安,一方面每天跟老人电话报平安。有些老人座机电话不通,就选择给老人们逐一发短信。住户王老(设计院高工)最令她感动。王老短信讲“感谢你每次给我发短信,你们辛苦了,为了不让你们再这么辛苦,我每天下午4点准时给你打电话报平安,我们老两口都好。”王老是说到做到,每天下午4点都准时给她电话报平安,一直到4月20日。

为彻底摸清小区疫情底数,突击队员进行了2次拉网式大排查,还专门入户核查2次。对41户重点关注对象和孤寡老人,定期联系,了解生活所需,并安排队员送菜、送药。对7户自理能力不强、需要帮助的老人、病人实施点对点服务,协助社区每3天专门送一次爱心菜或购买的物品。

综合一支部联系和突击队入户排查中,发现已故户主王老太家中无人。但听邻居介绍该房间内住着老太的儿子,脑子不是很好使,且前一阵还在楼下见到过也。病人独居引起作协防控工作组关注。“一定要核实准确,甚至破门查看”。根据坤斗书记要求,突击队2次联系社区,3次敲门,均无法确定。综合一支部根据已故王老太的年龄与身份,在联系一名朱姓老太时,才得知独居者叫袁炯,年龄50余,并提供了其远嫁上海妹妹的联系方式。经与其妹电话沟通,发现袁炯本人一直住在房内,因为不愿与陌生人接触而拒绝开门,同时也得知他已通过喝水解决生存问题3天余。经过其妹做工作,他同意开门与志愿者见面取得相关生活用品。突击队第一时间从社区取来馒头、蔬菜送到住房,同时约定了今后生活物品配送方式。

“请你们帮帮忙,为我母亲送一些面包、方便面和酸奶吧。”一位吴姓男子打来电话,因为他妈妈有轻微老年痴呆,独居不敢让她开火做饭,平时都是他去照顾,突然交通管制,他去不了。突击队员立即响应。

“你今天为什么还不给我打电话,我都害怕了,请你帮我把女儿请来陪我。”一位竺姓老太打通了联系人长江文艺杂志社孙瑜的手机。孙瑜即刻联系其女儿,原来她女儿因小区封闭受阻,突击队立即出面协调。

大家表示,每天的电话联系,三个月时间,他们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听着他们平安,听着他们絮絮叨叨,心里仿佛也变得安静踏实了。

2月中上旬入户排查,或到医院办事是感染风险相对高的时间,工作队没有一个退缩,拉网式排查与重点排查保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月19日上午,社区江书记打来电话,通报了62号楼魏某为疑似患者,已于18日下午收入隔离点。她说:根据你们上交的登记卡和志愿者李师傅介绍,昌书记你与谢颖两人18日上午拉网式排查时与魏某有接触,而且魏某也讲你们曾提示他戴口罩,所以请你们到社区来取一些胶囊服用3天,防止被感染……

文学院副院长刘小红和人教部的杨红军值守时,在社区门前遇到求助的老人。原来这名老人需要到医院开两个证明,自己年纪大了,耳朵背出行不便,需要陪伴。尽管当时疫情已有好转,但到医院去,还是会有很大的风险。她们仍然决定帮助她前往,乘坐社区服务专车,和老人一道去了六角亭医院。路上,她们先给门诊医院专门开等级证明的医生打了电话。医生说到医院二楼门诊找他。到了医院,她们测了体温,登记完,穿过座无虚席的候诊大厅进了医生办公室,却被医生告知,要先到一楼拿了等级表再来。她们下到一楼,再次测完体温,穿过一楼门诊到了导引台,护士拿表去找医生开了三级精神病证明,她们又找到老人儿子住院的地方(尚处在隔离状态),找医生开病历,那医生却不给开。她们只得又给社区打电话,讲明了情况,医生才最终开了入院证明和病历。离开时,老人儿子想吃零食,她们又委托司机去附近找超市,买了一堆零食拜托医生带去。“说实话真是又累又怕,”刘小红说,“但看着老人感动感谢的笑容,我和红军也是开心的。”

人教部的刘林在交流中说,“疫情开始我每天都准备着,随时应急出动”,自觉到所在社区报到,当起了志愿者,帮助网格员排查,按分工把守大门。接到省作协工作队的通知后,他马上打点行装出发,自备干粮,住进了办公室。社区每次有任务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林圣、谢颖居住在武昌区水果湖街道区域,离中建院社区最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社区工作队,他们随叫随到,从没叫苦叫累。《长江文艺》的出纳张仁钢,爱人和女儿自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在一线,家里还有一个年近90岁的老父亲需要照看,个人也因腰肌劳损正在按医嘱调养。2月8日起,他先是参与社区包户联络联系工作,17日开始加入省作协突击队,进入了社区,大门值守、搬运蔬菜、代领快递、入户排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徐东路社区细心服务

“那段时间,我有点咳嗽,我妈和我老婆都不让我出门,只能由我老婆代我给老干部们发口罩。”说起妻子,李瑞祥甚感骄傲和幸福。然而,由于作协大院急需工作人员,他咳嗽稍有缓解,便立即在小区开始了上门排查、值班、帮社区居民采买的工作。为了确保家人的安全,他干脆把被褥搬去了单位,办公室成了他临时的住所。疫情期间,他就一直住在办公室,一日三餐回家拿饭,每天敲开门,妻子把饭递给他,两人相互看上一眼,又即刻分开。等到妻子工作的酒店进驻了大批医护人员,无法回家时,李瑞祥年幼的孩子就只有奶奶一人陪伴照顾了。

“当时团购物资必须要达到一定数量才能送货,人数较少,达不到送货要求。经过协商,我们与文联一起建了一个微信采买群,两家单位人员共同管理,统计老干部需要采购的生活物资,定期进行采买。”李瑞祥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我做的并不多,就是帮老同志们统计下所需物品,开车去超市将物品拖回来,帮着分分菜。”事实上,除了日常小区的值班防疫和对小区各楼栋消毒外,单位老同志需要购买团购群里没有的物品时,都是他单独开车前去采买,并送到住户家中,几十天里,从没中断。

园博北社区艰难值守

2月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当时正处于攻坚阶段。根据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省作协再组建一支工作队,江清和、沈小群带队去了硚口区园博北社区。硚口区是武汉的第二大重灾区,园博北社区以还建房、廉租房居多,2526户,5000多人,且老年人、困难群体多,社区基础工作薄弱,疫情防控工作难度较大。

回忆起刚进社区的那些日子,省作协秘书长沈小群说道:“我们的一个个电话,一声声问候,让社区居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居民反映的一个个问题,我们及时记录整理,反馈给社区并督办落实,让居民有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几天时间里,我们把所有居民的电话打完了,从他们那一句句感谢中,我们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为帮助社区困难居民的生活需要,李修文主席多方奔走呼吁,著名导演张一白通过拾谷影业公司慷慨捐赠,从黑龙江五常和内蒙古阿荣旗两地直接采购,司机日夜兼程,跋涉四个昼夜,终于完成了这次往返5000多公里的爱心接力。3月15日,两辆满身风尘的重型货车徐徐驶入武汉市硚口区园博北社区的大门,运来了9吨大米和9吨面粉。社区工作者和省作协下沉人员以及消防官兵队员,迅速动手卸车。江清和、沈小群、江福、龚玉林、张志鲁、鄢莉、甘宗源、申屹等同志扛起一袋袋五十斤的米、面,一趟一趟来回穿梭。

尽管身处重灾区,病毒风险早已被工作队员丢在脑后,他们一个心思,就是帮助社区居民多做点什么。江福既是工作队员,又是联络员,还同时接送工作队员上下班。张志鲁每日一早便要离开家门,骑车到航空路去指定药店排队取号、买药。甘宗源每天先把在药厂工作的妻子送到单位,再匆匆忙忙开着车赶到社区,晚上下班时再把妻子接回来。小伙子申屹,既是下沉工作队员,同时还是保障用车,每天最早出门,最晚到家。三天两头去银行排队帮社区居民取钱。有时社区因没有提前跟银行预约,便无法取钱;有次社区给的手续不齐全,他在银行门外站了4个多小时,却连一分钱都没能取到。龚玉林是作协老同志,是下沉工作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去园博北社区之前,他担任着所居小区的楼栋长,每天为全楼栋的居民奔忙。到了园博北,每次居民团购的菜到了,他都会和同事们一起去超市一车车运回来,每次搬运完,大家都是全身湿透。社区志愿者联系的爱心菜到了,他们就推着平板车到楼栋里,从上往下,一家家送去。鄢莉承担着《长江文艺》杂志的审稿、发稿、编校工作,在做好社区防疫工作的同时,还分担着社区的宣传工作。一天,她和沈小群、江福三人挨家挨户给居民送社区工作人员从地里拔来的萝卜,一个人拖着拖车,两个人到每家每户敲门、发萝卜、登记,两个小时才送完。工作结束,他们已是一身汗。社区分爱心鱼的时候,她们按照名单把鱼一一送到贫困户家中,浑身满是鱼腥味。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存大爱者,事实上早已顾不上自己的安危。他们无需回报,内心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人间早日无恙。

园博北社区风险等级高,人员复杂,不好管理。随着3月25日、28日市内公交、地铁逐步恢复,在家困守两个月之久的社区居民仿佛忘记了病毒风险,开始一股脑儿往外涌;滞留外地的人员也开始陆续返汉,小区值守工作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出入人群熙攘,小区门口犹如闹市。上班的、过早的、买菜的、买药的、取钱的、拿快递的,络绎不绝。按照规定,每个进出的人,都必须测体温、扫健康码、登记,但许多人根本没有健康码,或是不会扫码,在门岗值班的龚玉林、申屹、鄢莉等必须近距离地一步步教。一些老人很想学会扫码,以求进出方便,但大多记忆力不好,前面教会了后面又忘了,有的老爹爹一天学了三四次才学会。对于他们的严格值守,社区少数人甚至会恶语相向,他们只能忍着,耐心劝说,从早上8:30到下午5:30,整整9个小时,几乎都是站着,中间无法休息,等到换了班,舌头都直了,嗓子冒了烟,双腿僵硬,人像大病了一场,浑身有气无力。

尽管身体疲累,危险就在身边,但他们一刻也不曾放松工作。

一天下午,江清和、沈小群值班时,一位想要进入小区的居民不愿扫码,经反复劝说,才扫了码,不想结果扫出的竟是一个“红码”。他们的心不禁一下悬了起来,立即阻止对方入内。对方很是生气,站在一边不断发火。江清和立即与社区王书记联系,王书记询问了居民姓名,他才知道对方是一位刚刚治愈的出院患者,且已过了安全期,只是尚未申请更新健康码。还有一天中午,一行四人扫码入内时出现了“黄码”,即密切接触者。经过询问,是从新洲区过来走亲戚的,说已过了隔离期。经过反复交涉,对方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重新申请了新的健康“绿码”,才最终让他们进入小区。

经多次请战,4月10日,高晓晖、曹军庆带领第二拨工作队员冲上一线,开始了新的接力。

“我们刚去社区时,还穿着厚厚的棉衣,路边的树木尚在沉睡之中。渐渐地,行道树打泡发芽了,梧桐绿了,我们没有回,连最晚返青的水杉也绿了,我们还是没有回……这个春天,梅花、桃花、樱花、杜鹃花,似乎都与我们无关,我们每天生活中只有那个可恶的像皇冠状的‘病毒之花’。”

看到江清和副主席写在日记里的这段文字时,武汉的春天已远。然而,在省作协这群下沉社区的人员心里,新冠肺炎病毒全部散去的日子,人间的春天才是真的到来。

就近下沉遍布大街小巷

在所在社区下沉期间,日常值守是主要工作之一,对此,江清和感受颇深。相较白天,夜班很是难熬,天气冷,寒风瑟瑟,他只能在空地上不停地来回走动。2月22日上午在小区值班时,他和社区另外两位同志一道把新到的一车爱心菜从公交车上搬下,等到100多袋菜快搬完时,他的腰突然一阵剧痛,伏在旁边的小车上半天没能动。“关久了,长期没运动,扭了腰。”他自嘲道。受伤后,他只能站着,难以坐下,坐下了,又难以站起来,晚上睡觉也只能侧着身子;绑了腰带,贴上膏药,一周才见好转。

“疫情面前,俺不是大款,只能全家总动员,献点绵薄之力,也让孩子知道应该承担点儿社会责任。”这是江清和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一段话。疫情发生后,他发动妻子、儿子等全都投入了所在小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在组织上还没有发动捐款之前,他一家老小分别向省慈善总会和一个滞留在汉的困难家庭捐款6500元。

下沉工作启动后,作为省作协疫情防控前线的“指挥官”和“联络官”,昌灯军始终冲在一线。他不仅要具体谋划、组织、协调,还要督办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兼任第一批下沉工作队队长,每天在中建院社区和省作协大院间来往穿梭。年前他刚从医院出院,武汉交通管制时,他爱人、儿子作为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进入了一线,自此,全家三口分居三处,开始了疫情防控新生活。

在武汉三镇,在市县乡村,许多地方留下了省作协干部参与防控的身影。

春天已去,夏日来临。武汉、湖北已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光景,湖北省作协人重新回归了文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