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且说“启功三进辅仁”

来源:北京日报 | 徐可  2020年05月08日21:59

已故著名学者启功先生,年轻时家贫,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只能靠临时教些家馆来勉强维持生计。后在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帮助下,得以进入辅仁附中教一年级国文。尽管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但仅仅一年多,就被分管附中的辅仁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怀辞退。辞退的理由很简单:启功中学都没毕业,怎么能教中学呢?这不符合制度。陈垣先生得知后,又把他安排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做助教。这是启功二进辅仁。但不幸的是,辅仁大学美术系也归教育学院分管。启功做了一年助教后,再次被张怀院长以资历不够为由解聘,不得不再次离开辅仁大学。他在外面漂了几个月后,又被陈垣先生召回,跟着陈校长教大一国文课。从此,启功先生终生与辅仁(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结缘,再也没有离开过。在陈垣校长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之下,启功发奋努力,成为一代文化大家。

启功三进辅仁,留下一则佳话。如同启功终生感激陈垣先生的知遇之恩一样,人们也感激陈垣先生慧眼识珠、惟才是举,为中国培养了一位文化大家。如果没有陈垣,就没有后来的启功。那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怀的刻板教条、墨守成规、重学历不重才学。

“三进辅仁”是启功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可以说决定了他人生的走向。在先生的《启功口述历史》和赵仁珪先生的《启功评传》中都有详细介绍。谈起这段往事,一般人都或明或暗表达了对张怀的批评。可是,冷静地想想,张怀院长做错了吗?

他没有错。

他是遵纪守法、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典范。启功中学未毕业,却来教中学,这确实不符合制度。后来更甚,竟然让他去教大学,那更是严重违反制度,甚至破坏制度了。所以,他完全有理由辞退启功。

不仅如此。启功是陈垣校长推荐的人,陈垣是张怀的顶头上司,如果世故一点,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反正是你校长安排的,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问题你负责,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张怀不,违反制度的事,即使是校长安排的,也不能同意。这种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勇气,是令人钦佩的。

既然张怀没错,那么,是陈垣校长错了吗?对啊,你陈大校长利用职务之便,公然践踏制度,让一个连中学学历都没有的人来教中学;后来又变本加厉、步步升级,居然让他来教大学!这不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嘛?查一查,这里有什么猫腻没有!

是亲属关系吗?不是。收受贿赂了吗?没有。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吗?当然是有的。虽不是亲属关系,但是朋友介绍来的,这总有关系了吧;虽没有收受贿赂,但介绍人转给他启功的几篇文章和一幅扇面,这幅扇面搁到几十年以后,那是值了大钱了。

当然这是开玩笑了。事实上,陈垣先生也没有错。他之所以坚持录用这位年轻人,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写、作俱佳。”这是他未见启功之前、看了启功的文章和画后,对启功的评价。他看出这个小伙子是一个可造之才,埋没了可惜,于是打破常规,决定破格录用。他没有任何私心,一心爱惜人才。这样的眼识和胆魄,令人敬佩!我们应该感谢陈垣先生,是他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位文化大家。

张怀院长没有错,陈垣校长没有错,当然启功先生更没有错。那到底是谁错了呢?

应该说,这里面谁也没有做错什么。我们不能因为启功的成功,而批评张怀僵化。毕竟,谁也没有长着火眼金睛,谁是人才、谁是庸才,一眼识破。万一,他违反了制度,放进来的是一个平庸之人呢?那岂不是失职渎职?

问题的关键也许在于,我们如何在遵守制度与实事求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我们在设计用人制度时,要为特殊人才留出空间。我们常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误读为钻制度的空子。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制度是管总的,而现实却是千差万别的。在执行制度的时候,既要遵守原则,又要因应现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制宜,把制度的原则性与实际情况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制度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以人员的录用为例,无论哪个国家、哪种制度、哪个时代、哪个单位,在录取人员的时候都有一些基本的硬性条件,比如年龄、性别、户籍、学历、职称、技能等等,可以说这是对所有应聘者都适用的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他们未必完全符合制度所规定的硬性条件,那么,应该有专门为这类人才而制定的特殊政策。科学的、先进的制度总是为他们准备了特殊的上升管道的,而不会让他们被埋没。

除了制度的设计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主其事者要有识才的慧眼,有用才的胆魄,有爱才的胸怀。平庸的领导,一句“不符合制度”,就可以堵塞人才的出路;高明的领导,仅凭“写、作俱佳”,就打开了人才大展身手的天地。如今,很多单位进人的门槛越来越高,不管什么岗位,动辄就是硕士以上学历。可是,门槛高了,大家却似乎少了。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如何让那些像启功一样的特殊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应该从“启功三进辅仁”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