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钟南山:苍生在上(节选)

来源:《收获长篇专号2020春卷》 | 熊育群  2020年05月07日08:51

子 夜

(代序)

今夜

雨已停歇

泪水砸痛泥浆的土地

冰雪在北方

穿透风的呐喊

枕藉长江的城市

空旷的街道

灯火从不阑珊

腊月 正月 二月

比江还长的诀别

不知姓氏 不知长幼

归祖之路

连绵的络绎的

死亡

不可遏止

子夜

昼短夜长

书写一位耄耋老人

那一夜匆匆行色

何以连接了万家哀哭

他的眼泪

落成一个国家的泪水

庚子孟春 谁闻啼鸟

南国之都

幕墙挂不住春天的雨水

幻听之声 来自大唐

斯夜 黑色燃烧

天不放亮

谁独不眠

白衣 白衣

执手以援 如蝶如仙

2020年3月6日 子夜

第一章 (选读)

庚子年 新冠之殇

“这一路奔走,如同梦境中穿行,不只是空间在跨越,时间似乎也在这个时刻恍惚……抗击非典那年他67岁,今年84岁,17年的岁月仿佛一眨眼就溜过去了,只在青丝上留痕,秋霜似的白发笼在他的额头。想不到耄耋之年还要与病毒交战。”

太阳融入一片如霭似雾的灰白,天地黯淡了许多。己亥年是个暖冬,不记得有多久没有下雨了。岭南的植被却依然绿得蓊郁。地平线低垂的天际并不通透,磨砂玻璃似的,只有头顶的天一片浅淡的蓝。从市区的星光快速拐上外环,再转广珠西线,车一路顺畅。广州南站很快就到了。

二楼站台上,钟南山与他的助理苏越明匆匆下车。早已等在大门口的工作人员迎了上来。

这个中国最早建成通车的大型高铁车站,屋顶形状俯看如一片并联的竹蛏壳,仰看则轻盈似帐篷。超大空间下,到处是排成长龙的队伍,人山人海里一件件笨重的行李随着人流移动着。夕阳隐退,华灯初上,钟南山来到出发大厅,顷刻淹没在人群之中。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人上午给苏越明打电话,他正在做饭,来电说,武汉疫情紧急,请钟南山当天赶到武汉。钟南山这时正在开会,与专家商讨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已在深圳出现。这些天,钟南山关注着武汉的情况,心里十分担忧,一直在琢磨着“新冠病毒”。昨天钟南山在深圳看了两例新冠肺炎病人,广东有关部门立即召开了会议。下午,广东卫健委还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

苏越明放下电话看了一下手表,正好是11点。他马上给钟院士打电话。钟南山听了电话后停顿了一会儿,说:“下午还有会议,当天赶到有困难,明天行不行?”

苏越明马上回复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电话,说缓一天到行不行?对方说他们要商量一下。

苏越明感到事情不同寻常,赶紧查当天的机票,所有航班机票都已售罄。又查高铁票,也全部卖光了,连站票都没有了。

国家卫健委的电话再次打来了,他们已经讨论过了,一定请钟院士今天赶到武汉。苏越明告诉对方订不到去武汉的票了。对方说他们来联系铁路局,请钟院士坐高铁过来。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打电话的人还不放心,又直接打通了钟南山的电话,请他务必当天赶到。对方语气里弥漫着一种掩饰不住的焦虑。事情来得突然,不同寻常,钟南山却并非没有预感,冥冥中他似乎知道会有事情找他,但他没有想到这么急迫。国家需要他,又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对方电话一讲完,他就说:“我下午开完会,晚上肯定赶到!”

正是春运高峰时期,国家卫健委出面与国家铁路局沟通,请他们想办法。沟通的结果是,由高铁站的工作人员把钟南山和他的助理带上车。没有座位,可以给他们准备两张小板凳。

钟南山吃完午饭,来不及回家收拾行李,就直接去广东卫健委开会了。苏越明下午帮钟南山去家里收拾行李。他赶到卫健委会场时,广东专家正在就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分析,讨论各种对策。这时,广州南站工作人员给他打来了电话,告诉他车站可以把他们送上高铁。

下午4点30分,钟南山急匆匆走出会场。苏越明赶紧起身,两个人一起下了楼,直奔高铁站。

赶到高铁站,身穿蓝黑色制服的姑娘带着他们急忙往安检口赶。入站口长长的队伍已经消失,电子屏显示:广州南—武汉,G1022次,17点51分开。

这是最快离站的车,车从深圳北站始发,经停广州南站。等他们一进站,工作人员就关了闸。车厢满座。姑娘找到列车长,跟他说明了情况。列车长把钟南山带到了餐车,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座位。

钟南山身穿咖啡色格子西装。这是他早晨出门时穿的。衬衣和西装,在广州穿刚好,但武汉肯定要冷得多。苏越明问要不要穿毛衣,他一边问一边去行李箱取。钟南山示意他不要找。钟南山冬天也穿得很单薄。苏越明收拾行李时给他找了一套换洗衣服、一件毛衣和一件羽绒服。苏越明以为此行只在武汉待一天。

拿出手提电脑,钟南山开始工作了。

昨天钟南山在深圳调研,有一家人从武汉回来,陆续染病,住进了港大深圳医院,患者中有一个并没有去过武汉。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已有两批专家先后去武汉了,这次紧急召集专家第三次赶赴武汉,看来情况不妙。他给武汉的医生打电话,了解疫情。接电话的都是他的学生。

他又赶紧在电脑上寻阅相关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他似乎忘记了这是在高铁上,工作起来全神贯注。苏越明知道这时候不能打扰他。

过了晚上8点,钟南山想起还没有吃晚饭,他感觉饿了。苏越明马上点了两份土豆牛肉饭。吃过饭后,苏越明去补了两张车票。

列车长跑过来退钱,说钟院士是为国家才去武汉,我们不能收他的饭钱!苏越明不肯,推让几次,拗不过列车长,只好把钱收下了。

晚上9点钟,钟南山太困了,他头靠在低矮的靠背上,闭上了眼睛。

不久前他病过一场,低烧、咳嗽,身体虚弱又疲惫。看到眼前的一幕,苏越明心里一动,偷偷用手机拍下了他打盹的照片。时间是9点15分。这张照片后来迅速在网上传开。照片里可以看到红色的硬座,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几乎是唯一的老年人。

大约十几分钟后,钟南山又睁开了眼睛,他让苏越明在电脑上记录下他对疫情的研判:一是他判断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二是要重视早发现、早隔离,提醒公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减少出门,避免聚集……

2020年1月18日这一天,网上公开的信息,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新增确诊病例59例。

……

第二章(选读)

癸未年 非典之痛

“一场非典,必须要有人讲真话。讲假话的代价国家和人民承受不起。这个讲真话的人也许就是上帝的安排,也许是道义和历史在选择一副铁肩,这个人就是钟南山。

“非典成就钟南山的主要不是医术,而是铁肩担道义,虽千万人吾往矣!历史把这样的使命和考验摆到了钟南山的面前。”

非典转眼过去十七年了。我们以为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已经远去,一切已成为历史。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出现,它以更加凶猛的传染性,肆虐人间,席卷全球,让世界错愕、震惊!它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灾难深重的一笔!

这一切重又勾起人当年的记忆。目光转向时间的深处,我们发现过去与现在如此相似,或者说现实依然走不出历史,我们以为自己走得很远了,忙忙碌碌之间,回首遥望,远去的只有如烟的岁月。对比两次冠状病毒疫情,能够更好地了解一个人,他带给我们的还有更深的启示。

2003年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面镜子吧。

河源有一条清澈的新丰江,被万绿湖拦住后,浮起一片浩荡的碧蓝,收藏了童话似的纯粹。青山绿水间,万物生长,一派生机。

一个不祥的时刻,打破了千年的安宁。紫金县柏铺镇,黄杏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他是一个厨师,能做一手地道的客家菜,在深圳一家餐厅掌勺。十天前他感觉有些不舒服,发热、畏寒、全身乏力,像是风寒感冒,他去医院打了吊针,病情也不见好转,于是,他听从家人劝说,回到了老家。

在家休息一周后,黄杏初一直发烧,母亲用家里的土方给他调理后,病情反倒加重了。

河源市人民医院,2002年12月15日内科当班的主治医生是叶均强。这天下午,一位壮实的汉子被人搀扶着,走进了他的门诊室。他咳嗽、头痛,发烧不退,特别是呼吸急骤。叶均强诊断为肺炎,给他施用抗生素。

这个病人就是黄杏初,后来被人称为“毒王”,是第一例有名有姓的非典患者。

随后,一场追踪“病毒”源头的全民“溯源”行动自发进行,医生、流行病学家、媒体、市民,全民参与,追踪病源。黄杏初又愧疚又绝望,更感到恐惧。捐献了自己的血清后,他就失踪了。数月后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他又不得不现身一次。溯源还在佛山找到了比黄杏初早一个月发病的非典患者。11个最早出现的非典病例,大都与野生动物有接触的历史,他们是野生动物的运输者、交易人员、厨师或餐馆服务员,但彼此之间并无关联。

第二天,又有一位姓郭的中年男子来医院看病。他与黄杏初的病情非常相似。肺部都出现了阴影,但病人的白血球却没有上升。施用抗生素同样都没有效果。

黄杏初住院两天,病情继续恶化,高烧40℃,胳膊、大腿、股沟放满了冰袋也退不了烧。叶均强决定将病人转院,护送他去广州。

救护车一路呼啸。为了降温,叶均强路上几次停车买了冰水给病人喝。傍晚时分,赶到了广州陆军总医院。

陆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黄文杰正准备下班,救护车上的病人抬到了他的面前。他马上开始抢救病人。一量体温,患者高烧398℃,呼吸困难,全身发紫,神志不清。病人狂躁不安,四五个医师才能将他强行按住。

固定住病人后,打了镇静剂,黄文杰采取治疗措施。

患者病情仍在继续恶化,黄文杰决定给他上呼吸机,插管。

还在河源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郭姓患者病情也恶化了,畏寒、高烧,咳嗽咳得说不了话。12月22日,叶均强护送他到了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

郭姓患者就是钟南山收治的第一位非典患者,当时他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任所长。一连五天,医生仍找不出病因,患者病情不断恶化。这一异常情况在钟南山查房时报告给了他。

钟南山对病人进行了体察和分析,病人双肺弥漫性渗出,呼吸窘迫。肺部经X光透视呈现“白肺”。按一般肺炎治疗,使用各种抗生素均不见效。病人发烧并不严重,其他器官正常,病情恶化后,给他插管进行人工通气。发现肺很硬,像硬梆梆的塑料似的,吹不胀,缩不扁,失去了弹性,用通常的办法通气产生了气胸,肺一下就破了。

钟南山这时才怀疑病人不是普通的肺炎,可能是一种很特殊的急性肺损伤,或者是急性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根据情况尝试用大剂量皮质激素进行静脉点滴治疗。

到了第三天,意外地发现病人的情况出现明显的改善,呼吸困难减轻了。钟南山感到特别惊奇。

他判断这种肺病的毒性罕见,不仅来势凶猛,而且难以治疗。直觉告诉钟南山,一股阴森森的东西正在向他扑来。

果然,从河源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河源市人民医院参与抢救郭姓患者的8名医护人员全部感染了!

12月23日,河源市人民医院内一区护士游丽成为第一位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她是一位孕妇,已有身孕四个月了。

这天晚上,叶均强梦见自己来到了一片旷野,四周漆黑,寒风向他吹来,冻得他全身战栗……冻醒后,他发现自己做了一个梦。他赶紧找被子,裹了两床被子仍然冷。然后开始发热。他也感染了。

接着,又有9人出现同样的症状,其中6人是医护人员。被感染人数共有11人。

1月2日,中山市又发现了症状相同的病例。

钟南山嗅到了一股危险的气息。他召集大家,吩咐全体医护人员做好准备。他让医院将郭姓患者的病情上报广州市越秀区防疫站。

广东省卫生厅2003年1月2日上午接到了警讯,当天下午紧急组织了几位专家赶赴河源市人民医院会诊。

同一天,中山市中医院也来了一位患者,是一家酒楼的厨师,得的是同样的病。1月5日中山又有一名厨师患病。1月20日,中山市患者累计到了28例。珠江三角洲的顺德、佛山、江门等地接连出现病例。中山、江门也有医护人员被感染了。

1月21日晚上,钟南山赶到了中山,对中山市收治患者的三家医院进行现场调查,会同广东省卫生厅派出的专家组,对病人进行会诊和抢救。

第二天,他与调查组的专家一起将调查情况写成了一份正式书面报告《省专家组关于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写明了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症状、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调查报告第一次将这种传染性疾病命名为“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

1月23日,广东省卫生厅火速将该报告以文件形式下发各地。它成为指导诊断、治疗非典型肺炎的重要依据。

200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大家感到,一场疫情正山雨欲来风满楼。

还有几天就是春节了。2003年春节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就是大年夜。南方的民工潮已把广州、深圳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挤得水泄不通。从珠江三角洲回乡的人焦灼不安,有的一票难求,有的对拥挤的旅途心生恐惧,但过年回家的信念却毫不动摇。仿佛只有家乡的年才是年,哪怕岭南春节有迎春花市,粤人过年也过得有滋有味,但总感觉不到是在过年,没有了冬季的严寒,四处都是花红柳绿,没有了家乡风味,切断的是童年的记忆,过年过得也是怅然若失,有的甚至失魂落魄。

人们的心事都在过年上了。只有医护人员和相关部门越来越紧张。疫情随着年关逼近,也在快速发展,病倒的人越来越多。送来呼研所的病人有20多人了。

谣言出现了,“某某医院死了上百个医生”“某某医院已经关闭了”。传得最吓人的是:顺德、中山有一种怪病传来广州了,一天发病,很快就呼吸衰竭,无药可救,已经死了很多人。有的说得更离谱,说这种病传染快,同坐一辆车,跟病人见个面,就会被传染。被传染的医护人员,上午得病,下午透视,肺上就全是白点,晚上抢救就无效了。还有说禽流感、鼠疫、炭疽也来了……

谣言传播之快,离广东最远的东北人也在说:“广州爆发了夺命肺炎。”

抢购风刮起来了,药店的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和商店的白醋卖断了货。有人囤积居奇,一瓶醋卖出了一百元的高价。

在珠江三角洲办厂、定居的香港人为躲避疫情,早早就回香港过年了。

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极为含蓄、隐晦,说今年春节要特别注意“流感”。这样的报道老百姓并不在意。只有少数知情的人才懂得这其中的含义。相反,报道造成市民的麻痹。癸未羊年春节就像往年一样热热闹闹,一片喜庆。人们谈论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或兴高采烈,或愤愤不平,手机从模拟移动通信网进入了数字时代,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赛场首次亮相,演员刘晓庆涉嫌偷逃税被逮捕,陈水扁抛出了“一边一国”论,飞机两次失事……

对一些人,这注定是一个乐极生悲的春节。大年之后,出现了家庭聚集性和医院聚集性传染。病人涌向了广州的中山二院、中山三院、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市胸科医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毫无防范,不知道这是一种传染病,医护人员被感染后,开始惊慌了。

2月11日,广东省卫生厅举行了记者见面会。为稳定社会恐慌情绪,请出了钟南山,他以院士的声誉担保,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可防、可治、可控。他告诫大家不要惊慌,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共同抗击病魔的挑战。

这时候,钟南山站出来主动请缨,要求把最严重的病人送到他们呼研所来。作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不只是病人治不好要担责,医院的牌子会被砸掉,最危险的是传染,那是要人性命的。但钟南山非常淡定,表现得无所畏惧。他并非不担心不害怕,如果从事这个疾病研究和治疗的人都害怕退缩了,那还有谁敢来救治?!

……

第二章(选读)

十二

2003年清明节,尽管忙,钟南山还是决定和家人飞到厦门,一起去为父母扫墓。是父亲的遗嘱把骨灰撒到鼓浪屿的大海上。父亲是他的骄傲,钟南山对父亲满心的恭敬和孝顺。清明祭扫在钟家是每年必做之事。今年他去厦门,主要是为了跟父亲说说话,他实在无路可走了,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父亲是他最尊敬的人,他一生说实话做实事,充满正义和良知。父亲是个孤儿,被厦门鼓浪屿的一户钟姓人家抱养,取名钟世藩。钟世藩从小立志,从厦门同文书院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八年专业深造,钟世藩博士毕业后留校当了助教,在协和医学院遇到了同样来自厦门鼓浪屿的同学廖月琴。廖月琴在协和医学院学习护理专业。他们身在异乡,同是鼓浪屿人,很快就相互仰慕,彼此萌生爱意。

钟世藩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学习病毒学,两年后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他毅然选择回国,出任南京中央医院儿科主任。廖月琴也被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后来,她参与创办了广东省肿瘤医院。两人结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是钟南山。

钟世藩对病人尽心尽责,下了班,在家里看书也常有病人找上门来,请他去看病。他们大都是急急而来,钟世藩放下手中的事也是匆匆而去,风雨无阻。登门求医的什么人都有,贫富贵贱他一视同仁。找上门来的大都是急病,尽管这些都是分外之事,钟世藩却从不敢耽搁。平时他坚持大查房,认认真真书写每一份病例,他写的病例不是当医生的人也能看懂。他能少用药就少用药,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的药。

上世纪五十年代,钟世藩在广州创办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他依托实验室从事病毒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成为那时中国医学界赫赫有名的“八大金刚”。

钟世藩对医学的爱、对病人的关心,都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一辈子他都那么认真、那么投入。钟世藩七十多岁时,为了把自己几十年来宝贵的临床经验分享给后人,决定写一本书。那时他的眼睛出了问题,视力减退,只能靠放大镜才能看书写书,最后放大镜也不管用了,他得了白内障,只有请人帮他来看。

他每天去图书馆,查资料、写作,那时图书馆无人阅览,经常只有他一个人,钟世藩捂着一只眼,艰难地写着《儿科疾病鉴别诊断》,四年时间写下了四十万字。《儿科疾病鉴别诊断》出版后十分畅销。他把一半稿费给了帮他抄书的医生,把自己的一半再分一半给了帮他查阅资料的人,余下的稿费全部买了书送人。他对人好,一心希望别人都能过得好。

这些品性几乎也是钟南山的写照。钟南山不只是子承父业,连行医与为人处事都一模一样。看到父亲当医生,既能救死扶伤,又受人尊敬,钟南山从小立下了当医生的志愿。

“文革”时,钟南山和父亲在农村,有个孩子得了肾病,一直尿血。当地医生诊断他是肾结核。钟南山懂得不少肾病知识,想在父亲面前表现一下,就头头是道说起肾结核该怎么怎么治。父亲问他:“你怎么知道他就是肾结核?尿血的情况多种多样,肾结核只是其中一种,你怎么能肯定尿血就是肾结核?说话一定要有根据。”

“说话一定要有根据”这句话让钟南山震动,一生都不曾忘记。从此之后,他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都改变了。每一个观点他都要求有理有据,不能随意去发挥。科学不能想当然。年龄越大他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越深刻,对讲话要有根据的重要性就体会得越深。

面对权威说非典的病原体是衣原体,他就在问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如果根据是从尸检发现而来,那么他们有没有看过病人、医治过病人?按衣原体感染去医治病人,就要用抗生素,而抗生素根本无效!所以说病原体是衣原体,就是没有根据的说法,就一定是错的!

父亲说话不多,说话从来都讲证据。对说谎话父亲更加不能容许。

钟南山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调皮、贪玩,为了玩耍还逃课。家里给他的伙食费他没有交到学校,自己买东西吃就花掉了。有一次母亲问他交没有交伙食费,他撒谎说交了。母亲是个认真的人,她感觉苗头有些不对,就去学校核实。

父亲知道这件事后,一向严厉的父亲并没有骂他,只是说:南山,你自己想一想,像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办?钟南山敬畏父亲,以为会挨骂。想不到父亲只是轻轻这么说了一句话。但就是这一句话,让钟南山一个晚上都睡不着,一种羞耻感深深折磨着他。他发誓,从此之后再不说谎话了,要讲实话。

十三

钟南山跪在父亲墓前,立誓一生再也不说谎的钟南山面对着不能实话实说的局面,他心里慌乱,情绪低落。明知道父亲再也不可能教导他了,但在父亲墓前,他还是忍不住大喊一声“爸爸——”,然后对他说出自己的心事。在钟南山心中,父亲一直是活着的。他想跟父亲交流,直接就对着空中喊一声爸爸,然后开始跟父亲说话。他感觉父亲的灵魂一直就在自己的身边,在天地之间。

父亲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面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他也要隐瞒实情吗?甚至说假话?为了自己说一次假话,他就能过关了,获得心理的平静吗?不会,只要说了一次假话就会一直说下去,再也说不了真话,到那时不只是心理无法平静,而且会有强烈的罪恶感,他将对不起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特别是感染非典倒下的同行,他对不起他们!但说出真实的情况,后果不可预料。他希望父亲冥冥之中给他一些暗示,他该如何做!

钟南山又想起了父亲最艰难的时期,父亲挨批斗,被开除中共党籍,下放到盥洗室洗奶瓶,母亲含冤自杀,在这样的境遇下,父亲仍教导钟南山做人做事都要诚实,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要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说出来。

父亲就是一面镜子,他来照一照自己就不会犯迷糊。

李少芬站在丈夫的身后,知道他此刻经受着煎熬,只是默默掉泪。

一场春雨下了起来,雨不大却十分密集,远处鼓浪屿的山和海变得迷离恍惚,冰凉的雨水落到了脸上、手上,衣服顷刻就软塌塌的,贴在皮肤上。

人生遇上疫情已是不幸,还要遭受如此精神磨难,钟南山的困顿和痛苦又有几人能够体会?

社会流行假话、套话、大话、空话,已成见怪不怪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熏染之下,人们喜欢报喜不报忧,难得有几句真话。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很难看到真相。但是,偏偏来了一场非典,必须要有人讲真话。讲假话的代价,国家和人民都承受不起。

这个讲真话的人也许就是上帝的安排,也许是道义和历史在选择一副铁肩,这个人就是钟南山。他人生的信念和职业的操守,他的人格和良知,他的血液,还有父亲的谆谆教诲,都不允许他背叛自己。

非典成就钟南山的主要不是医术,而是铁肩担道义,虽千万人吾往矣!历史把这样的使命和考验摆到了钟南山的面前。

钟南山不是不明白讲假话的好处,但他更知道讲真话的可贵之处。讲真话不在于它的对与错,而在于它是心里话。任何群体、任何单位、任何家庭,能讲真话的地方,一定是和谐的。他也不是不知道稳定的重要性,但隐瞒一定导致不稳定,公开真相才是有利于稳定的。稳定是最后的结果,而不是一味维护现状。

……

熊育群 广东文学院院长。曾为《羊城晚报》高级编辑。系中国作协会员。担任过全国鲁迅文学奖评委。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及选集,曾获冰心文学奖、郭沫若散文随笔奖、全国报纸副刊年赛奖等。已出版诗集《三只眼睛》,散文集《随花而起》《灵地西藏》《罗马的时光游戏》,长篇作品《西藏的感动》《走不完的西藏》,摄影散文集《探险西藏》,文艺对话录《一直在奔跑》等21部作品。散文集《路上的祖先》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