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码头”能级 首届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评选启动 第一届不接受个人申报,仅限机构推荐,参评作品申报八月三十一日截止

来源:文汇报 | 许旸  2020年05月07日07:42

首届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评选5月6日正式启动,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联、市作协、上海翻译家协会联合主办,将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打造高规格、高品质、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翻译奖项,计划每三年评选一届。

首届评奖范围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演出、播映的作品,设文学翻译奖和表演艺术翻译奖两个类别,参评作品申报截止时间为今年8月31日。业内认为,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的创办,一方面将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码头”能级,推动上海国际文化翻译中心建设,让中国和世界优秀文艺作品更多地来沪出版、展出、展演、展映;也将助推上海原创文艺作品“源头”建设,进一步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着力推出更多“上海原创”,推进新时代的上海文艺创作更好地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翻译家袁筱一认为,该奖项在设置范围、鼓励双向、辐射力等多个层面都有所突破和引领——这不仅仅是文学翻译奖,也奖掖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等其他艺术领域的翻译,堪称国内国际的首创;在解决中译外、外译中的比例失衡上,奖项有助于倡导平等双向的文化交流意识;这一上海市的地方奖项,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获奖者除了来自上海,也可能是国内其他省市,而中译外奖项的获奖者很可能是国外人士,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上海的开放精神。

近代以来,上海就是中外文艺交流的“大码头”,在文学上更有“外国文学翻译摇篮”美誉,傅雷、戴望舒、孙大雨、草婴、方平、钱春绮等名家在上海翻译出版了大批经典作品。上世纪20至40年代,当时的文坛主将如鲁迅、茅盾、郑振铎、巴金等都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大力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戏剧、电影、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同样人杰辈出、作品丰富,李叔同、陈歌辛、郑正秋、徐悲鸿等一边从事翻译,引进大量世界优秀文艺作品和理论著作,一边开展原创,不少优秀作品被翻译到海外,传播广远,成为中外文艺互相交流、彼此推动的典型。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的创设,正是对这一文化底蕴和精神的具体表现,成为新时代上海文艺翻译事业继往开来的新平台、再创辉煌的新引擎。此外,对以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为目标的上海来说,设立这一奖项的引领意义也不言而喻。

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教授魏育青认为,上海一直是外国文学艺术翻译的重镇,该奖项有助于传承和丰富傅雷、草婴等译坛巨擘开创的光荣传统,让全国、全球的文艺精品更多地进入上海,也使新时代的沪上文艺创作更好地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据悉,首届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评选不接受个人申报,仅限机构推荐,范围如下:文学类翻译作品的出版单位推荐本社出版的作品;表演艺术类翻译作品的演出、制作单位推荐本单位演出、制作的作品;其他相关部门或机构推荐的作品。文学类翻译作品以成书形式参评,必须为公开出版物并进入正规市场。书籍以版权页标明的第一次出版时间为准,表演艺术类翻译作品以首次正式公开演出、播映为准,不接受重译作品参评。

(更多申报须知参见文汇App相关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