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心用情写好农村剧

来源:文艺报 | 薛晋文  2020年05月06日08:42

近期,以《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温暖的味道》为代表的脱贫攻坚农村剧在荧屏热播,一批电视剧凭借农村脱贫致富故事走红,这些农村剧在反映农村现实风貌、呈现农民情感脉络,以及记录农业发展成就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历史地看去,农村是走进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欲了解中国历史首先应深入中国乡土社会,欲了解中国农村首先应走近中国农民,只有读懂农村,才能读懂中国社会,只有读懂农村文化和农民,才能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和本色。事实上,脱贫攻坚是我们党践行初心和使命在乡村社会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乡村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人类发展史上大面积消除贫困的一次伟大历史壮举,对于农村社会实现乡村振兴与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基于此,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有责任向伟大的乡村变革致敬,脱贫攻坚农村剧在电视荧屏上的回暖和热播,也为我们提供了回眸扶贫农村剧创作历程,总结农村剧创作经验与教训的良好契机。

农民是伟大历史实践的变革主体和创造主体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农民始终是这场伟大历史实践的主人和主体,可以说,一部中国农村史,就是农民群体的脱贫致富史,农民成为了脱贫攻坚电视剧永恒的话题。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下,农民是乡村故事叙事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农村剧创作的绝对叙事主体。新中国成立后,脱贫农村剧蓬勃发展,《桃园女儿嫁窝谷》《幸福岭》《养猪姑娘》是第一代脱贫攻坚农村剧的代表,作品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中颂扬和欢呼农民主体致富的积极性,新农民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开始扬帆起航。各种喜闻乐见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形象,记录着新中国生产建设、农民思想观念蜕变的历史轨迹。改革开放以来,《葛掌柜》《新星》《篱笆·女人和狗》是第二代脱贫攻坚农村剧的典范,此时的农民主体是精神乡村变革和物质乡村变革的中坚力量,突破计划经济的新型农民在市场化浪潮中开始了新的脱贫致富旅程,有技术、有文化和有头脑的新时期农民大量涌现,他们以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助推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历史使命。1990年代以来,《一村之长》《党员二楞妈》《牛玉琴的树》是第三代脱贫攻坚农村剧的代表,反映了农民群体在现代文明冲击和挤压中求生存与求发展的两难窘境,生命的欲望、生存的艰辛、道德与伦理的破碎、离土与守土的焦灼在撕扯和折磨着乡村儿女的心灵。新世纪以来,《希望的田野》《静静的白桦林》《永远的忠诚》是第四代脱贫攻坚农村剧的典型代表,荧屏中的农民主体直面新农村建设的艰难困苦,在脱贫攻坚中自觉守望乡土社会的精神家园。新时代以来,《索玛花开》《一个都不能少》《一诺无悔》是第五代脱贫攻坚农村剧的杰作,基层干部、返乡大学生和“第一书记”成为扶贫队伍的主力军,在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民群体对脱贫致富的实践更加自信和自觉,农民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建设者”,转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改革者”。荧屏上的农民形象成为新中国农村巨变的缩影,可以说,一部农村脱贫史,就是一部农民主体的成长史和蜕变史。

勤劳致富是农村社会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

历史地看去,每次经历社会战乱和动荡后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总能迎来一个盛世时代,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农民是天底下最勤劳智慧的土地之子,为中国社会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脱贫攻坚的各个历史时期,任何的输血帮扶只是农村致富的外部援助性因素,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内部决定性因素,勤劳致富才是农村社会兴旺发达和繁荣昌盛的基础。中国农民相信劳动改变命运,坚信勤劳能够致富,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奔跑在脱贫致富的大路上,这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朴实的行动,也是他们最基本的人生理想。纵观各个时期的脱贫攻坚农村剧,勤劳致富是农村社会一步一步战胜贫困的源动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年代,脱贫农村剧中留下了他们劈山引水、土壤治理和植树造林等战天斗地的历史场面,农村剧《焦裕禄》《桃园女儿嫁窝谷》《女状元》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改革开放的火热年代,农民的勤劳致富搭上了现代生产力的快车,他们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探寻改造生产方式、转移过剩劳动力、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以开拓进取精神诠释了勤劳致富的时代内涵,乡镇企业和劳动力输出成为农村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为农村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在农村剧《美丽的田野》《都是外乡人》《天高地厚》中都有详细反映。新时代以来,随着先进文化、先进理念和专业人才等精准扶贫措施的强力支持,广大农民在产业脱贫、生态脱贫、文化脱贫的大路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他们以前所未有的脱贫自信和致富自觉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湖南的十八洞村、浙江的余村和山西的右玉,成为新时代农民勤劳致富建设新农村的典范和样本,脱贫攻坚农村影视剧《太行赤子》《十八洞村》《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均有生动形象的反映,这是中国农民吃苦耐劳、牺牲奉献和开拓进取成果的最好体现,是勤劳致富精神久久为功和与时俱进精神的生动写照,穷则思变、乐观开朗和以苦为乐的农民群体,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民族内生动力,这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基石。他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认同生态文明、乡村文化守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

乡土文化根脉的传承和坚守成为时代主潮

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农耕文明向都市文明转型的艰难阵痛。一段时期以来,城市与农村的断脐分离,令贫穷的、宗法的、传统的农村与富有的、契约的、现代的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都市重心的确立和都市文化的崛起,乡土文化遭到了冷遇和挤兑,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导致了城市和乡村的长期失衡发展现状,农村文化在都市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逐渐失语。新时代以来,我们意识到了问题和矛盾的突出性,没有农村的脱贫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乡土文化的守正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强力支撑就没有中国梦的牢固根基。为此,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势推进,技术、人才和物质大幅向农村倾斜,再加上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和青壮年的回流,乡土文化根脉的传承坚守和农村文化的复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下热播的脱贫攻坚农村剧对此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反映,从农村剧《绿水青山带笑颜》中不难看出,年轻人“返乡”成为一种时代热潮,农村成为了一方新的时代热土,农业找回了应有的战略地位和价值坐标,我们在正本清源和传承转换中对乡土文化根脉进行了全面检讨和纠偏。事实上,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乡土社会,乡土性是中国社会先天性的基因和胎记。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与精神寄寓的主要依托,他们与土地之间达成的精神契约,不仅是世袭的而且是永恒的。现代都市文化和传统乡土文化并不矛盾,传统文化在维系乡村社会的稳定村社结构,形塑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审美方面,发挥了奠基性和传承性的作用。不容回避的是,一元独大的都市文化存在种种弊端,实利主义和契约精神放逐了农耕文化的古道热肠和温情脉脉,都市文化的短板正好是乡土文化的长项,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利于克服都市文化和资本逻辑带来的系列问题,农耕文化对实利文化的弥补与匡正效应十分明显,同时,实利文化对农耕文化弱点可以进行有效的提升与激活。

随着决战脱贫攻坚最后时刻的到来,脱贫攻坚农村剧有责任记录这场人类历史上战胜贫困的人民战争,有义务用心用情书写农村社会千百年来发生的山乡巨变,这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的本分和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