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冯骥才创作新长篇 预计年内完成 用“另一套笔墨”书写“另一半天津”

来源:天津日报 | 仇宇浩  2020年04月29日08:27

日前,央视《文化十分》推出特别节目,邀请天津作家冯骥才畅谈阅读和写作。记者获悉,继今年推出小说《俗世奇人全本》《俗世奇人3》和随笔集《书房一世界》后,最近两个多月,78岁的冯骥才正在家中专心创作一部反映“另一半天津”生活的新长篇。

每天泡书房7小时

不同于以往用天津话写天津老城区的《俗世奇人》《三寸金莲》等作品,新长篇是冯骥才用“另一套笔墨”来写“另一半天津”──租界里的故事。从小在租界长大、从小说普通话的冯骥才透露,这段时间每天至少7个小时泡在书房,保持4到5个小时的写作,新作预计年内完成。

《俗世奇人》系列各个版本至今累计销量超过500万册,冯骥才说:“每个短篇都是2000字左右。我都用最短、最精干的语言,白描的办法,一个小说写一个人物。后来别人跟我讲,你的小说好处就是短,适合现代人看,因为网络传播很快。但是我想挑战一下自己,如果写长了没那么多人看的话,我觉得有两个问题:一是我的能力达不到,二是人们的阅读习惯完全改变。如果是后者,作家就要思考用怎样的一种艺术力量把纯文学的阵地守住。”

冯骥才的创作热情不仅源于他不竭的才思和对生活的激情,更是因为常年的阅读带来的深厚积淀。大树书屋里陈列着他的近十万册私人藏书,在他看来,读书的目的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工具性地看书,二是为求知而看书,三是为消遣而看书,四是为了心灵生活。“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书里面,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也在书里面,比如人的想象、智慧、思想、发现。所以我说,书的世界大于我们现实的世界。我们需要书对我们的滋育,需要比较纯粹的、精神的、情感的、思考的、审美的生活。”

为传统文化奔走的他,即便社会活动频繁,但仍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读书,家中的五个书房,被他昵称为“我的书巢”。一有空闲,他就在“书巢”里放一首钢琴曲,沏一杯好茶,然后把书打开,“享受别人的思想,也是很快乐的事。特别是这些思想一下子把你引申到一个抽象、全新的境界里去,你就看见人的智慧在那个地方忽然开辟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你过去没有看见过。”

作家要有一颗悲悯的心

走过78年风雨人生,冯骥才说,他的人生经历和收获,都离不开文学和书籍的滋养。儿时,他的启蒙教育是从每天晨起读古典诗词和四书五经开始的,诗词中描绘的情景和生活的诗意,生发了他对美的追求。冯骥才坦言,他在20岁前还没正式读过一本外国文学,直到一位好友推荐了屠格涅夫的《初恋》,为他打开了外国名作的大门。对于近现代的中外作家,冯骥才如数家珍,甚至能大段背诵契诃夫小说中的段落,“契诃夫对我影响比较大,他对短句子的运用,那种白描式的语言,语言里的节奏感都让我获益匪浅,但他最影响我的还是他的悲悯。这对作家特别重要,我觉得作家应该对弱者、对人,有一颗悲悯的心。”

先让孩子读经典

如何在有限时间里吸取书中的精华,又怎么选择阅读?冯骥才说,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读书是一种发自心灵的本然喜爱,在青少年求知欲最强的阶段,一定要多读经典,这些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精华,“我儿子上小学时,我到书店买一包书回来,就扔他床上,让他自己选,他不喜欢的就扔到一边,喜欢的他就去看,随他的性情。人是按性情选书的,每个人进入书的世界的入口都不一样,但要有引导。经典汇集的都是人类重要的价值观、是非标准、道德取向、审美法则。所以,让孩子读书的最好方式,就是先让孩子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