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1年“阅读与行走——北京出版集团第九届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纪念讲坛”发言摘编 止庵: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止庵  2020年04月20日14:24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理解有两个意思,一是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是并列关系;另一个是,读了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是递进关系。所以过去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然我认为最好的是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读书。法国哲人加缪说过“重要的并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假如我们能够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那是最好的了。我自己非常惭愧,没有读万卷书,也没有行万里路。而且今天我一来看坏了,这都是去过西藏去过南极的,而我最远西边只到过九寨沟,我自己出过几趟门也都是去小镇,起码有旅馆有淋浴。他们赶牛赶羊我确实没有这经历。我觉得我今天属于反面典型了。不过呢,我们讲到一件事情,都是分两面的,比如行走,一种是践行者,一种是向往者,而我就是向往者的代表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经和古代人不太一样了。记得有个出版社曾跟我说,让我沿着孔子走的路走一圈然后写本书,我说这根本不用走,只要找个吉普车,一天就转完了,孔子一辈子走的路就山东西边,河南东边,安徽北边,就这么大地方。古代人出门相当的困难,现在来说容易多了。像刚才蔡景晖先生说的,到南极他也不是背一个包走到海边,划一船就到南极了,也得先到智利,再坐船。曾哲先生、马丽华老师去西藏也不是出门就到,也要通过飞机、火车,把没意思的事情带过,然后再到有意思的地儿。所以我觉得如今人们便捷了,过去到南极根本不可能,去西藏,可能是一辈子才去一趟。现在呢,大家上午还在开会,下午可能就到上海,到日本了,过程被缩短、省略了,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干更多的事情,但省略之后我们也会丧失很多乐趣,读书也是这样。我们无法拒绝很多便捷,但是不要因此而失去了读书与旅行真正的乐趣与意义。

我对于旅行没有什么经验,但我可以与大家分享关于阅读的乐趣。阅读的乐趣,可以因“字”而生,也可以因“书”而生。前一种不是讲“读帖”,而指对由字而词而句而章节而篇或书传达的内容所产生的感悟。从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到宋朝皇帝赵恒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都是这种乐趣。

后一种乐趣包含前一种乐趣在内,此外更涉及一本书的具体样子,诸如字体、字号、用纸、版式、插图、开本、扉页、环衬、封面、装订形式等,乃至版本之类。如古代所说的“杀青”、“汗牛充栋”这些词现在还在用。

爱读书的人往往也就重视与书相关的一切。不过对于“书”的兴趣却可以舍去“读”而单独存在。有不少藏书家都只存不看,此亦不足为奇。

从“仓颉造字”开始,无论借助什么媒介,甲骨、钟鼎、瓦当、刻石、竹简,直到纸,阅读一概是“眼”与“字”之间发生关系。文明进步至今,在这一点上我们仍与先民一样,顶多加了副眼镜而已。我看电影《黑客帝国》,那里人接受信息,是拿根管子连在后脖颈儿的接口上,或许是企图有所革命,但我是学过解剖学的,知道这法子未必灵光。由此也可看出现代人在这方面何其无奈了。

这就要讲到网络阅读以及继之而起的电子书了。我很少在网上阅读,电子书阅读器也只在地铁车厢里见到别人拿着。听说最近为了电子阅读,又发明了iPad。阅读媒介的演变史,总的来说是由难而易,由贵而廉,这正符合人性的要求,电子书显然是历史的最新一页。电子书阅读器、iPad价格虽然不菲,但比起添书柜、置书房要便宜多了。而阅读电子书,其实还是“眼—字”关系。有人说电子书阅读与纸质书阅读,自有浅深之别。我想这大概是基于个人的习惯发言。前人读书有“皓首穷经”与“一目十行”之别,可知深浅在于自己怎么读。

回到“阅读的乐趣”的话题。电子书取代纸质书后,“因字而生”的乐趣依然存在,单单“因书而生”的乐趣却将丧失殆尽。虽然电子书也有字体、字号、版式、插图等,还是可以一“玩”的。至于我自己,大概不会放弃纸质书阅读。我承认纸质书将为电子书所取代,只希望这一变化终我一生而未及完成。

 

止庵:学者、作家、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