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0年“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北京出版集团第八届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纪念讲坛”发言摘编 徐坤:让阅读照亮未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徐坤  2020年04月20日14:20

十几年前,在作家刚刚开始“换笔”由手写而改用电脑写作的时候,我很不适应,不光打字慢、写字速度跟不上思维速度,而且保存文件时经常丢失,因而我对电脑非常排斥和懊恼,曾写过《怀念手稿时代》一文,表示对电脑写作时代的痛恨。我说:“手写的稿子有一股子‘手味’,那是一个人生命的脉动,通过笔尖与腕部与稿纸的摩挲,遗留在纸上,新鲜而独特,并永留千古;而机器写的东西有一股子‘机器味’,生冷坚硬呆板,面孔千篇一律,完全破坏了汉字形式的美感”。

十多年后,当我对电脑已经运用自如、并升级换代过五六台电脑、对机器写作已经产生巨大依赖性时,我就不这么看了。我享受到了电脑带来的巨大好处,比起手写时代来,这个“好”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想想手写时代,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要誊写三遍,然后装订,复印,然后邮寄,然后等待漫长邮路的到达,然后是责任编辑费劲巴力辨认作者龙飞凤舞的字体……巨大繁琐的工作量和蜗牛般的慢节奏,真是不堪忍受!而电脑时代,稿子可以边写边改,完成后只需手指轻轻一点,几秒钟,一部长篇小说就用电子邮件发送到地球任何一个角落。而且,十几年来,我惊奇地发现,并没有因为电脑稿件的普遍使用,而使文学的品质有所降低。人们该怎么写还怎么写。

十多年时间过去,现在,你再让我回到手写时代,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不是回不去,而是坚决不回去!这就像河水不可以倒流、历史不可以倒退、长大了的人不可能再回到小时候一样。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问题,跟十多年前的作家“换笔”问题,何其相似乃尔!

正如吴雨初先生说的一样,当电子阅读的浪潮袭来,“作为阅读,我们仍然是把纸质阅读作为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形式”。因为,“纸质图书伴随着人类走过两千多年,记录了人类思维、科学、文学、文化的所有成果,成为人类文明史的物质载体”。是的,我们不可能轻易抛弃和废置这个亲爱的由树木、森林、棉麻等自然植物打浆制造而来的纸质载体。对于像我这样从读纸书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我曾经迷恋小学新课本上油墨的芳香,迷恋中学大字描红本上宣纸的神奇,迷恋长大以后博览群书时带来的思想的快慰和智性的启迪。

一旦我们所迷恋的这些传统纸书时代的深度阅读,变成了电子阅读时代的快速点击浏览,我们会很快适应吗?答案是肯定不会,肯定要有个像最初“换笔”时从排斥到接受的慢慢适应过程。而对于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赶上了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电子阅读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别无选择也没有障碍。

因此,身处转型期的我们,必须要学会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改变。为了尽快适应数字阅读方式,我们不妨这样假设一下:假如我们读的是“内容”而不是过分注重文字的载体的话,写在纸上的字跟呈现在电子显示屏上的字,又有什么区别呢?没有。纸质阅读和电脑阅读,虽然文字的载体不一样,而呈现出来的汉字方块字却是一样的。只要书写的内容不变,书里传递出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不变,文字写在甲骨上、竹简上、羊皮纸上、或者宣纸上,不都是一样吗?都是使思想插上了文字的翅膀,通过各种承载物,到处传播弘扬。

从形式上讲,从纸书发展到电子阅读器,技术上更进步,材质上也更环保。这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又一大进步,我们应该为之鼓而呼。

数字阅读时代,给我们这些搞原创的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纸书尚留有人类文化的“垄断性”和精神贵族遗风,那么,数字化阅读,就使文化更加平民化了,在便利、快捷的旗号下,是文化的平等和共享。因此,如何凸显写作者的艺术个性,真正以“十年磨一书”的精神沉下心来写精品、写好书,去继承、弘扬人类的文化传统,以文字引领人们向美的境界飞升,用自己的作品观照世道,给人心提供一条向上的出路,就成为今天摆在我们这些作家和人文学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物质和精神产品都极大丰富的新时代,我仍然要老调重弹,奉劝朋友们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多读书,读好书,无论是纸书阅读还是电子阅读,都要从书中汲取道德的魅力、美德的魅力,从古圣先贤书中教诲里得到人格的完善和修炼。不读书的人,只能活在当下,懵懵懂懂,过完极其短暂有限的一生;而读书的人,却能知过去、晓未来、能多活好几辈子!在世界阅读日到来之际,让我们来一起来读书吧!让阅读照亮未来! 

 

徐坤:作家、《小说选刊》杂志主编,著有《八月狂想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