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瑞翎:进村日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马瑞翎  2020年04月20日14:13

今儿首次进村。目的地是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咱利村。现在进村方便多了,因为乡村公路已经通向各个村小组。工作队员再不用长途步行。

俯瞰咱利村的乡村公路主干道。这还是好走的路,是水泥硬化路面。从这条主干道通向一些村小组的支道,狭窄且容易塌方,布满泥淖、水坑、沟坎,路下方就是万丈深渊。

咱利村乡村公路主干道边的垃圾焚烧炉。

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段家峥说,咱利村乡村公路主干道有24道弯。我们上车以后,最初一段路虽然坡度极大,但路况还行,是水泥路面。后来那段通向“排苦自然小组”的路,在我看来可是比历史上的独龙江公路还险峻。窄、陡而且弯度大,沿途有塌方,路面上全是烂泥、水坑、沟坎。路下方就是万丈深渊。第一次来的我坐在车内心惊不已。但段家峥和村委会主任友四堆习以为常,谈笑风生。到达一道瀑布附近,我再也无法坚持,坚决要求下车步行。于是我们走路去往余建平家,路遇咱利公司的员工普四忠,目前咱利村仅有两名大学毕业生之一,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他看到我们,挥手喜气洋洋地高喊“段书记”,朝我们跑来。去年草果成熟的季节,扶贫工作队曾经借给他一大笔钱,让他进村收购草果,送到我们的草果加工中心出售,赚取每斤0.1元的差价。他们说他今年盖了新房子,就该考虑娶媳妇的事了。

我、普四忠与一位路过的老人,在普四忠家在建的新房子一角合影。

我尝试背起普四忠的挂包,和他在路边一棵珍贵的桫椤树旁合影。

由此时起,我开始了真正的进村“入户”。以下是那天的入户访问记录。

咱利村咱利小组,排苦自然小组,余建平家(建档立卡户)

余建平是个聪敏能干的年轻人,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家里两个孩子,大女儿上六年级,小儿子上一年级。他的父亲多才多艺,以前当过20多年的村民小组长;年轻时候能自编自唱、拉二胡、吹笛子。他家附近有很多大树茶。他们家喝的茶都是自己采的。每年有商贩上山收购鲜茶叶,前几天余建平的妻子恰里三卖鲜茶叶得了1000多元钱,去县城花500多元买了一套傈僳族女装。

我和余建平站在他家新房子和老房子之间的村道上合影。

去年他和妻子去广东打工,妻子不适应,经常生病。一家人分隔两地,孩子们在家里也爱生病。大女儿成绩本来是班上前10名,他们出去打工后,考了第17名;刚读书的小儿子考不及格。夫妻俩得知孩子们成绩下滑,两天没睡好觉,赶紧回来了。

问到对今后的打算,余建平说,顺其自然吧。回乡后夫妻俩在信用社贷款5万元,买了辆车跑客运,生意不太好。我建议他尽快把车卖掉,去学习挖掘机驾驶技术。咱利公司正好有一台挖掘机,现在常年出租给利沙底电站,正好缺少驾驶员。怒江州人社局做过扶贫性质的挖机培训,段家峥给人社局打了电话,为余建平联系驾驶技术培训。

此次入户,余建平父亲提出,厨房顶子上的石棉瓦被大风吹坏了,想翻盖一下,希望能投集团帮扶几片树脂瓦,段书记应了下来,计划在此次“人居环境提升”项目中统一解决。

启付林家(建档立卡户)

友四堆把门打开后开灯,我看见火塘边地板上铺着行李,躺着一个病人,室内很乱,床上堆满衣物被褥。这位病人就是30多岁的启付林,他与老母亲一起生活,两个姐姐嫁到外省,一个姐姐嫁到附近的吉都阿腊村。段家峥告诉我,他上次入户时曾送给启付林母子两条毛毯。

启付林身旁的火塘并没有燃烧,因此屋内光线很暗。大白天也需要开灯。

启付林家属于异地搬迁户。搬迁安置点位于石月亮乡政府附近,新居生活用品、家具、电器配备齐全。但是他们一直不愿意搬下山去居住。因为搬下去后将失去原先的邻里互助,担心自身没有能力适应新环境。友四堆说他罹患肺结核,长年缠绵病榻,什么也做不了,村里给他安排了一个“生态护林员”的公益岗位,每月可领800元工资;母子二人还享受低保,每月350元;此外,他的母亲还有每月108元的高龄补贴。所以家里的基本生活还是能够保障的。

我建议尽快把启付林送到县医院或者州医院诊治。段家峥让友四堆儿子开车把病人送下山去住院,车费由扶贫工作队解决,住院期间看护费由咱利公司想办法解决。

坐在车里,我问友四堆,什么时候送启付林去医院。他说,得等村委会商议一下,启付林自己家里也需要商量好在医院如何看护,可能是姐姐去看护他。此时段家峥又强调了一遍,姐姐的误工费由咱利公司解决。

走访中,我个人的感受是,傈僳族群众整体上生活节奏太慢,包括村委会也缺少时间观念。例如:村委会的网络断了,几天还没修好,段家峥督促村干部解决此事,好不容易才有了一个简单的说法:断网的原因可能是线路断了。我在写下这篇入户记录时,这个问题还没解决。有一次扶贫工作队向村委会要一个数据,也是左等右等,实在等不下去了,给山上的村民小组长打电话才问到。或许是因为他们世世代代奉行“慢生活”。可启付林的状况是病不等人,真希望他们办这件事的时候能快点。

普付叶家(建档立卡户)

普付叶家是第一批接受能投集团发放仔猪和饲料的人家,如今已是咱利村的致富示范户。当时听说只要自家建好猪圈、能投就发放猪仔和饲料,他家十分积极,急忙修建猪圈。后来他养猪成功,挣到了钱。2018年底,能投集团将他家作为因帮扶而产生动力、勤劳致富的典型进行宣传。

在普付叶家老房子厨房内。

段家峥告诉我,能投集团无偿赠送仔猪仔和饲料,村民只需要饲养,可当初还是有很多贫困户不愿意。现在我明白为什么要故意张张扬扬地把饲料和仔猪拉进村里,再大张旗鼓地发放给10户养猪户了。好在村民们的这种想法已经在改变了。现在村里都盼着工作队再发仔猪、发鸡苗。

普付叶家老房子的门。

普付叶家老房子外墙上贴的帮扶责任明白卡。

普付叶家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半山腰。在艰险的乡村简易公路边,与公路隔了一个很滑的大陡坡。段家峥上次入户,听普付叶说要挖通家与公路的通道,说这是他家的“致富路”。这次入户,段家峥惊喜地发现这条“致富路”已经挖好了。现在他家院子里停着一辆白色的车。段家峥说:“咱利村每天都在变,我每次入户都有新发现。”

普付叶家院子里的新车。

普付叶说从公路到院子这一段约50米的路,是自己出钱弄的,希望能投集团补助一点水泥;下一步他还想改造一下老厨房,在屋子里立一根柱子,再把木地板打成水泥地板。

咱利村托扒小组,批付准家(建档立卡户)

我和村委会主任友四堆(中)在批付准家老房子内。

批付准家以前是咱利村最贫困的人家之一。友四堆说:过去他家没吃没穿也没药,老婆病很严重,疯疯癫癫的。卫生状况和生活条件都是村里最差的。“以前最脏最乱就是他家了。简直走不进去。政府和能投集团帮扶以后,现在真是好多了。”

批付准家的老房子,现在单独用来做厨房,火塘边摆放着能投集团发放的一套矮八仙桌。他家是能投集团原副总裁黄宁的挂联户。一听我们提到“黄宁”,批付准就点头,用民族语言说:“黄宁……噶求……”。“噶求”就是好朋友的意思。

批付准的儿子胆小,从前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现在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刷墙、砌砖,什么都会干,能养家了。还找了个年龄相当的女朋友。我们进门时,这对青年男女正坐在火塘边看手机。我问:“妈妈呢?”他不说话,起身出屋,把一位微胖的中年女人带了进来。段家峥说,批付准的妻子从前出门去劳动,自己不会回家,得由家人前去找回。

友四堆说,今年内批付准家可能要娶儿媳妇。因为他们家信教,结婚不用花费太多,两三万元就可以了,费用主要用于办席、买饮料、添置物品等。

通过交谈,我得知批付准家养猪的情况:他家最早不愿意接收能投集团赠送仔猪,后来看到别人养猪挣了钱,也积极起来。他的妻子半夜三更还在猪圈里替猪打蚊子。他们把猪养得很好,卖过几回,也挣了钱。后来这次,把猪养得又大又壮,无论无何也舍不得卖,说要留下来给儿子娶媳妇用。不料非洲猪瘟来到深山峡谷,批付准家的猪全死掉了。

段家峥说,你家离公共场所近,要严格防疫。经过友四堆翻译,批付准听进去了,他说自己家有一块梯田在远处,以后就到那儿去养,不再在家这边养。友四堆对段家峥说,人畜分离,严格防疫,这方面我们一直在宣传。

批付准提出,新房子二楼已经装修好,全家搬进去住了,可一楼还未装修,希望能投集团帮扶一下;此外希望能投集团再发放一次猪仔和鸡苗。

段家峥最后说,批付准家属于比较有内生动力的人家,以后能帮扶的,还是要再帮扶他一下。

托扒小组,批恒冷家 (建档立卡户)

批恒冷家是当年首批接受能投赠猪的10户人家之一。当年他一听说工作队要赠猪,先决条件是搞好猪圈建设,他立刻下大力气修整猪圈。他的妻子恰前友是缅甸人,两人是在缅甸的工地上打工时认识的。他们都说恰前友是个有脱贫内生动力的人,和批恒冷结婚后很能吃苦,爬山涉水挖重楼、找松茸。可以说,批恒冷的跨国婚姻起了带头作用。那以后,恰前友亲戚、熟人的女儿纷纷嫁到咱利村来。截至目前,咱利村已经有15位缅甸媳妇。她们都因为勤劳在咱利村有很好的口碑。友四堆说,缅甸媳妇讲卫生,有礼貌,懂人情。“我到他们家里,主人煮洋芋招待。缅甸媳妇都要把洋芋皮子撕掉,才递过来给我。”

批恒冷家的新房子紧邻乡村公路,厨房与公路齐平,屋子中央设有火塘。

段家峥问恰前友,你嫁这个老公,嫁对了没有?恰前友表示,这个老公脾气不好,但是心肠好,嫁他还是嫁对了,只是很想念父母。她一年回去一次,丈夫骑摩托车载着她,经过亚坪通道,一天时间就能回到娘家。

我了解到,这位缅甸媳妇的娘家其实也是本地人,是几十年前从福贡举家迁往缅甸的。现在女儿又嫁回老家来了。友四堆说,前两年恰前友父母来住了很长时间,女婿家得到的帮扶都看在眼里。当岳父岳母看到能投集团给女婿家送来猪仔和一大车饲料的时候,差点哭了,说早知道这样,当年就不出国了。

批恒冷的缅甸媳妇恰前友。

批恒冷说:“你们能投集团来这里帮助我们,谢谢你们!现在我有20多亩草果。猪只剩下一头了,鸡还有10多只。以后我还要继续养鸡。”

“前几年一天晚上,我梦见月亮升起来把咱利村照得漂漂亮亮的。第二天早晨,能投集团来人了,后来村里就起了大变化。”友四堆说,从前咱利村在附近是最穷的,户数最少,去种田需要走一天的路,原先要修路还有人反对,“我们慢慢地说服村民,现在大家都知道修路的好处了。”

亚左洛小组,余战财家(非建档立卡户)

与余战财夫妇合影。

村里有两位退伍老兵,余战财和开三叶,是咱利村“不等、不靠、不要”的典型代表。两人是连襟,姐夫开三叶是建档立卡户,而妹夫余战财是非建档立卡户。余战财的妻子是孤儿,年轻时候余战财时常照顾她,“照顾来照顾去,她就成了我媳妇。”目前大儿子已经成家,分家单过。小儿子在县城打工。家里从事种田、养殖,还种了橘子树,他家有3亩茶,因没有背阴的山地,所以没有种植草果。家里虽不富裕,但过得很幸福。

余战财1979年入伍,1984年转业回乡务农。当时整个怒江州像他一样当兵上过战场的人有40多个。这些老兵有一部分人已经离世。

余战财没有被帮扶过,一直在自己探索致富门路。他加工山苍子油售卖——山苍子又名山胡椒,就是城里人说的“木姜子”。每年7月、8月收购山苍子,1.5元一斤,收购当天就得趁新鲜用类似蒸酒的方式加工出来。他说,一小瓶山苍子油可以卖100元钱。很多乡亲,尤其是老年人会上门购买。

段家峥说,“有些建档立卡户,什么也不干,就等着国家来帮扶,要是他们有余战财的1/3干劲,就不愁没饭吃。不过能投集团的有些帮扶措施是全覆盖的,比如发放电饭锅、消毒柜、衣柜等,余战财和其他村民一样也领到了。”

余战财蒸制山苍子油的设备。

余战财家的门。

今天的入户走访,我有两个感触:

第一,国家的扶贫政策,在咱利村状况的改变中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咱利村群众“等靠要”思想还有待改变。入户访问的6户人家,只有一户没有提要求。其余的都提出要水泥、要树脂瓦、要猪仔、要鸡苗、请求帮忙装修房子等等要求。例如批付准家,已经在帮扶下养起了鸡,我们看到他家有几只鸡养在猪圈旁,他却说家里一只鸡都没有了,希望能再发些鸡苗。

针对这一情况,能投集团已经采取了一些助学、扶志的措施,经过4年努力,咱利村已经实现整村脱贫,也在改变村民老旧观念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改变村民“等靠要”思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下为一些难忘的场景:

工作队聘请农科站技术员为村民讲解种植技术现场。

扶贫工作队为村民发放草果苗。

向村民分发外界捐赠的旧衣服。

咱利村村民在建的新房子,在此处可以眺望壮丽的大峡谷。

咱利村委会旁边亚左洛小学的孩子们。能投集团数次对这个学校进行捐赠。

高山上一户人家新居内的闺房,收拾得整洁漂亮。

在“控辍保学”中,被请到村委会开会接受教育的一位辍学少年。

一位妇女站在她的老房子走廊上。

一位工作队员入户调查。这张照片传递出无言的温暖。

一位大爷抱着小孩在老房子门口留影。

工作队员们平时大多是这样站着吃饭。放下碗,立马奔赴脱贫攻坚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