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九座城市,万种未来》专访系列之李玙

来源:“南科大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   2020年04月17日09:46

 

《九座城市,万种未来》(刘慈欣、孟建民主编)是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城市升维”板块的特别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有纵横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出现在实体世界,进入展场您会发现有一个以此命名的小小区域。这个区域随着展览的开幕而出现,跟着展览的结束而消失。第二种形式出现在观念的领域,以著作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这种形式力图穿越历史,从现在到永恒。在纵横交织的三维时空下,多位艺术家、作家、建筑师、音乐家和普通人将留下他们对未来城市的不同展望。观摩者或读者,无论从哪一个形式,通过哪一个路径,都会接触这些相互缠结的思想,并从这些思想碰撞中得到启迪,繁衍出更多思考和更瑰丽的想象。

01

您在构思这个作品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

构思从我自己个人经历和对生命的体验说起:我的外公是一个少言寡语但偶尔又一语惊人且睿智的文人,参加过战争,经历过“文革”等等, 我无从知道他在想什么只看见他每天早起对窗研墨,写古文,研究数字, 我无法体感他的时代和经历什么样子的。随着他的衰老, 作为一个见证者,我开始逐渐深刻的思考自然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价值,思考人的自然生命原有的限制,意识到任何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生命经历,但一生所获得的智慧和信息等等都会随着生命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每个人作为这个量子世界的信息储存器和感知微点, 如何保存生命的精华和获取那个时代的整体信息呢?在这个数字化呈指数增长的时代, 人的自然定义将被更改,逐渐被数字化和数据化取代,并在未来不被物理世界的空间和时间所限制, 我思考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假如这些数字信息可以定义我们的数字来世?通过这个问题我想象未来的人类的存在。

同时我也关注前沿科学来研究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发现合成生物学家George Church 把5.34 万字的书籍、11 张图片和一段 Java 程序存进了不到一沙克(亿万分之一克)DNA 中,DNA 存储。生物存储是数据存储的未来。如果能把人的数字生命植入到嗜极生物的DNA 里面会如何?嗜极生物可以在很极端的环境里也继续存活,这些信息可能在未来被某个智慧生命发现,重新解码人类文明的片段?于是这个想法就诞生了,从哲学的角度对自然生命的重新定义,到革命性的生物储存技术, 未来的想象等等为启发, 以科技和技术的可实施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作为载体来制作这个项目。

02

您的作品想传达什么想法?

太空种子把人类的二进制的数字生命数据转化为DNA语言ATGC并编码为基因链,编制入嗜极生物水熊的DNA里。这些生物保存在为其专门设计的时间胶囊生物仓里。时间胶囊将会携带这些嗜极生物随星球探测器发射进入深空前往目的地星球, 延续我们的数字来世。以及想象人类世在下一个星球存在的展望。它使用推测性设计来研究逆向构建泛种理论。

太空种子想激发人对目前社会的愈演愈烈的数字和技术植入自然生命的状况, 如何从泛滥的数字世界来抽取具有价值的体现生命意义的精华?思考如何作为个体来为整体人类文明创造价值。

03

您这次参加双年展有没有可谈的故事?

参加布展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习,发现,交流,反思和审视的过程。我在自己准备展览和观展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新的布展的和制作新作品的方式和手法。认识到一个这样大的展览需要上千个艺术家,建筑师,布展人, 工程师,工人,策划等等同时辛苦工作和准备至少半年的时间。不仅仅花去很多人力精力和财力,它同时刺激和带动了与艺术展览,制造业,文化产业周边很多产业,并给他们带来一些新的项目和理解。所有这些劳动目的是为观众奉献上一个完美的展览。也有些瑕疵,比如很多观众只花2个小时在所有的展览上,很多并没有耐心去一一细细品味解读。偶尔遇见一两个国外的艺术评论者在还未了解作品全部信息的背景的前提下,便非常武断和草率的用他们仅仅拥有的写文字的能力大力批判。特别感叹,向工作者致敬。

04

您自己还在打算做些什么?

我正在组件一个科学艺术媒体实验室,打算继续研究与合成生物学和太空相关的科学知识,硬件,新媒体艺术和装置等等。

受访者简介

李玙

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师

推测性设计|未来学研究者

交叉学科研究&设计研发者

前沿科技监控和预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