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朋友圈》
《张爱玲的朋友圈》
作者:陶方宣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ISBN:9787555904465
定价:32.00元
编辑推荐
美国有一句流行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你身处什么样的朋友圈,就能做成什么样的事。”
张爱玲才华横溢,但她留给世人的形象却是孤傲、清高,甚至不近人情,让人觉得不可靠近。晚年的她过着独居的生活,甚至连她在美国的“代理人”也只见过她两面,第一次见面不到五分钟。这样一个清高的人,她有什么朋友,她和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等又是怎样打交道的?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梳理张爱玲在上海、香港、台湾、美国的朋友圈,走进一代才女的传奇世界。
内容简介
传奇女作家张爱玲一向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从最初的文学出道到最后的人生散场,她的身边从不缺少捧场的粉丝与朋友,从文人柯灵、桑弧到闺密苏青、邝文美,从政要夏衍到明星李香兰、李丽华,从学者傅雷、夏志清到亲友邵洵美、周瘦鹃……张爱玲的朋友圈遍及天下,各式各样的朋友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人生的各个侧面,以及她在漫长一生中各个不同的阶段。正是这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生活际遇、不同的思想表达,构成张爱玲完整的一生。
作者简介
陶方宣,男,原籍安徽芜湖,出版有《历史的辫子》《最后的士大夫》等专著数十部,有多部作品在海外出版。
精彩书评
张爱玲是今日中国优秀、重要的作家之一,凡是中国人都应当阅读张爱玲的作品。
——夏志清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白先勇
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贾平凹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余秋雨
张爱玲描写的世界是很荒凉的,可她未必是那个世界里的人。她有本事把她看见的世界,巨细靡遗地画出来,恐怕就是因为她能辨认她所创造的世界,和这个真实世界的不同。
——蔡康永
“张爱玲”三个字,当中纷红骇绿,影响大半世纪。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么淘,都越不了。
…………
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
——李碧华
目 录
张爱玲就是巨大的“鲸落”(序)
华丽缘上海,1920.9—1952.7
周瘦鹃:戴壳子假发的汤孤鹜
平襟亚:锱铢必较的秋翁
柯灵:长着山羊脸的荀桦
苏青:大方利落的女娘
周佛海:极不安分的学生
胡兰成:荒腔走板的宣传部次长
潘柳黛:爱出风头的小姐作家
傅雷:贫穷而古怪的“音乐教授”
邵洵美:我还是你的表叔
关露:写小说的女特务
沈寂:乱放炮的愣头青
池田笃纪:高个子瘦长脸的荒木
李香兰:想演激情戏的山口淑子
桑弧:痴迷电影的暖男
冯亦代:冯二哥也叫疯二哥
唐大郎:爱出洋相的“小报状元”
夏衍:左联里的一条汉子
相见欢香港,1952.7—1955.11
佛朗士:既造房子又养猪的英国佬
麦卡锡:是贵人,也是干爹
邝文美:我的八点钟的灰姑娘
宋淇:是兄长,也是恩人
李丽华:爱穿旗袍的咪咪
小团圆台湾,1961.10
朱西宁:“国防部”里的小兵
王祯和:来自花莲的文艺青年
平鑫涛:站在《窗外》的琼瑶先生
水晶:十年难遇的幸运儿
於梨华:不拿薪水的女佣
戴文采:捡垃圾的D小姐
不了情美国,1955.11—1995.9
胡适:像个猫脸小男孩
马宽德:哈佛毕业的富二代
赖雅:最称职的补锅匠
夏志清:被冷落的知己
陈世骧:爱热闹的老教授
庄信正:长达三十年的文友
林式同:做建筑的包工头
张爱玲为什么这样红(后记)
序 言
张爱玲就是巨大的“鲸落”(序)
有一天看到“鲸落”一词,突然眼前一亮:张爱玲就是“鲸落”,胡适就是“鲸落”;《诗经》就是“鲸落”,《红楼梦》就是“鲸落”。当海洋中超级鲸鱼死亡,那巨大的身躯像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一样缓缓沉入海底时,一批又一批生物正虎视眈眈,准备一饱口福。
“鲸落”一词是专用名词,极少有人知道,必须对它做出专门的解释,或者你去问一问度娘也可以得到答案:鲸鱼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体就沉入海底,生物学家赋予这个过程一个特有名词——鲸落(Whale Fall)。像一棵大树倒地腐烂,在植物学家眼里它其实并没有死去一样——在植物学上,腐烂的大树会成为一系列生物的一个生态系统,获得另一种意义上的重生。鲸鱼也是如此,它的尸体供养着一整套生命系统。美国夏威夷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2490个生物体是依靠“鲸落”生存,包括蛤蚌、蠕虫、盲眼虾和吃骨虫等。它们不仅在尸体旁吃点“残羹剩饭”,有些群落还可以“化能自养”。“化能自养”就是说,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自己生产食物。对这种新奇的生态系统深入研究后科学家发现,细菌会吃掉鲸鱼的骨头,这种骨头中含有60%的脂肪。随后,细菌会制造硫化氢——一种有臭鸡蛋味道的化学物质。成千上万种“化能自养”的海洋生物再将硫化氢转化为能量,供它们生殖与繁衍。这个过程分几个阶段,长达一百多年:第一阶段,鱼类会像清道夫一样吃掉90%的“鲸落”,这段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主要取决于鲸鱼的大小。第二阶段,蠕虫和甲壳类生物将寄生于残余“鲸落”身躯上,这个阶段持续好几十年,直到鲸鱼只剩下空空的骨架。到了这一阶段,吃骨虫开始登场,这些微小物种分雌、雄两性,附着在鲸鱼骨骼上产下成千上万的幼虫。这些幼虫直到完全消化了鲸鱼骨骼之后,才开始在海洋中漂浮,直到遇到另外的“鲸落”,再开始周而复始的轮回。
天地之间万物相通,海底生态一如我们人类世界,“鲸落”就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生存现象、文化现象。所以说张爱玲、胡适就是“鲸落”,《诗经》《红楼梦》就是“鲸落”,无数学者、教授、作家、编剧,他们作为文化生态中的次生物,年复一年消化着巨大的“鲸落”:分别从学术、影视、娱乐、文学各个角度进入这个生态系统,生命就这样延续,文化就这样承传。在这里你也许稍稍有点不解,《红楼梦》成为“鲸落”理所当然,它是中国文化集大成者。《诗经》也是,它是诗歌的源头,文化的源头。但是张爱玲成为“鲸落”似乎有点牵强,她的作品就是不多的几部中篇小说,她能承担得起这个沉重的分量吗?你的怀疑就是我的怀疑,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张爱玲靠的并不只是作品本身,她身后有一个重要的背景:老上海。当年五光十色的上海滩,那种华丽情缘、古典情结,恰好在上海女人张爱玲身上有最集中的呈现。华人回忆上海滩,必定少不了张爱玲。其次是张爱玲神秘另类的个性,包括她与民国才子胡兰成的传奇之恋,这场爱情像燃放在“孤岛”夜空的烟花,虽一闪而逝却令万众瞩目。当然也包括她那些不断重拍成影视的经典作品,那些出演的女明星引发一轮又一轮热门话题。更包括她的贵族出身:她的祖父、曾外祖父分别是清末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外公为著名的“黄军门”黄翼升,就连继母的父亲孙宝琦,亦是民国大总理——四大显赫家族撑在张爱玲身后,我们才在她生命里看到一派莽莽苍苍。
我从前写过张爱玲,这本《张爱玲的朋友圈》是新作,它从一个全新角度切入张爱玲的传奇世界,让那些摩登的、市侩的、海派的、革命的各色人等再一次围绕着女主角张爱玲粉墨登场,这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因为世界从来都是七彩的,不会也不可能清一色。在我眼里,张爱玲就是超级巨鲸,这其实也是她不断蚕食别的“鲸落”的结果:比如她痴迷的《海上花列传》,还有《红楼梦》。她本身也是文化生态中的一环——我们所有的人,不管你是超级大师或懵懂学童,都是这条生物链或食物链中的一环,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缺失一环世界就不完整,世界也不成为世界。生存的规则从来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草籽,草籽反过来又在腐烂的淤泥上蓬勃生长——包括地球本身在宇宙中,也遵循着这条千古不变、万古不改的生存法则。相对于太阳这样的恒星来说,地球就是微不足道、朝生夕死的蜉蝣。从宇宙角度来看,太阳也是。世界的尽头是毁灭,人生的尽头也是。世界从来都是冰冷的,人生更是,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张爱玲对人世的苍凉与寒冽写得那么舒服、那么动人,从这一点上说,我要再一次尊称她为“祖师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