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戴口罩的春天

来源:文艺报 | 杜京  2020年04月03日06:49

清晨我推开窗户,外面下着淅沥沥的小雨,我的思绪伴着缠绵的雨丝,脑海里回想着这个不平凡的新年,这个戴口罩的春天……

口罩脱销让人始料未及,好在我还有点“先见之明”,得知口罩缺货,赶紧找到一位口罩代理商,帮我订购了口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半壁江山,国内口罩告急,海外也是“一罩难求”。我与在国外的朋友联系,就抢口罩这一话题通了越洋电话、进行网络语音沟通,聆听海外华人讲述他们在海外淘口罩的故事。

在日本工作的朋友洪虹告诉我,她平时在一家药店做兼职导购,直到大年初四店里的口罩还很充足,可是第二天,当地一名的士司机被感染的新闻公布后,买口罩的人蜂拥而至,似乎都是几十箱上百箱地购买。日本几乎所有口罩店都宣布售罄,就连大阪乡下药店的口罩都卖光。洪虹说她在日本生活多年,日本是个口罩消费大国,人们日常生活中就习惯佩戴口罩,新冠病毒导致“口罩荒”的情况,她还是第一次遇见。

春节带妈妈去法国旅游的桑妮告诉我,节前离开北京时还好好的,到了巴黎,当桑妮意识到要去买几个口罩备用的时候,已经很难买到了。虽然当地街上还没人戴口罩,但景点大多是中国游客扎堆的地方,带着老妈出来玩还是得事先准备口罩。一下午的时间,桑妮从巴黎第一区、第二区到第十六区都没有买到口罩。正当她绝望时,老佛爷百货附近的一家华人超市,女老板用中文告诉正在聚集等待的顾客,店里还有部分口罩,但是每人只能购买5个,需要排队。桑妮欣喜若狂,赶紧排队等候,终于如愿以偿买到口罩。

上海的朋友卫江江一家,初二飞巴厘岛,出发时还没有想到买口罩这事,随着国内疫情的蔓延,他便打算在巴厘岛买些口罩。在司机的带领下,他们终于在一家村镇药店的货架上看到剩下的几个口罩。店主说这段时间都是中国人来买,店里存货已经卖空。让卫江江没有想到的是,在蓝天白云、风景如画的巴厘岛居然也遇到了口罩脱销的尴尬局面。

远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留学的中国姑娘李小玉,也向我讲述了她买口罩的“经历”。作为一名在葡萄牙交换的留学生,她每天都上网关心着国内日益严峻的疫情,想着无论里斯本有没有疫情,她都要买好口罩备用。结果她跑了好几家药店都回答说不出售口罩。后来有一位葡萄牙同学告诉她,可以去油漆店碰碰运气。果然油漆店里货源充足,种类不少。李小玉毫不犹豫买了几箱寄回国内,送给家人朋友。她给父母发信息时这样写道:“寄去口罩,深表孝心,我在里斯本愿你们平安健康,愿祖国早日战胜病毒。”

我的叙利亚朋友阿卜杜,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中文专业,他是全叙利亚第一个获得汉语言文学硕士的人,几年前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叙利亚时,他担任我们团的中文翻译。这次疫情袭来,他在大马士革每天都很关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情况,我们通语音时他告诉我,虽然大马士革没有人戴口罩,但是很难买得到口罩。

武汉疫情暴发以来,不仅是国内,就连远在欧洲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口罩也都脱销了。法国的昂格尔市DOLIMIHOEN公司年产1.2亿只口罩,疫情暴发后,订单超过5亿只。公司总裁说,即使24小时开足马力,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中国,正常情况每天生产口罩2000万只,疫情来了,口罩需求量是正常的100倍……

每一个寂静的清晨,我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关注疫情数据的变化,每一条信息,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我的心弦。

回想起几年前的冬日我出访以色列,到耶路撒冷的第二天,恰逢“安息日”。传统犹太人在安息日这一天,严禁走亲访友参加集会和一切社会活动,商场停业,公交停运,娱乐场所关门谢客,惟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读书。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静悄悄地读书。以色列是世界上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人均64本,世界排名第一。读书启迪智慧激发创造,人们在家中祈祷反思,清食冥想,审视自己的不足与成长。在以色列,“安息日”是与自己安静地呆在一起的重要一天。

我在冥思中远眺窗外这座城市,宁静得让人陌生。这是庚子年乍暖还寒的春节,14亿人都静悄悄地待在家里,此刻我想,当全民族安静下来,也许是一个国家深度思考的开始。静静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陈规陋习,反思我们对大自然万物生命的态度。

我先后出访过埃塞俄比亚、塔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毛里求斯等十多个非洲国家。在采访非盟总部一位负责卫生教育的国际专家阿布拉汉姆时他告诉我,大多数病毒是无法传播到人类的,因为病毒的野生动物宿主并不直接与人类接触。而在非洲一些地区生活的人类和周围环境联系密切,许多人喜欢食用野生动物,如猴子、猩猩等“病毒的天然宿主”,于是一些人类从未听说过的病毒不请自到,病毒因而源于此地。阿布拉汉姆先生幽默地说:“上帝很聪明,长着一双明亮的眼睛,那些喜欢捕杀吃掉野生动物的兄弟,上帝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先后两次再去英国,每一次听到人们谈起英伦半岛的后花园,都会让我想起发生在英国中南部亚姆村的故事。

17世纪的欧洲,暴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烈性传染病——“黑死病”顷刻间让欧洲减去了将近一半的人口,而以英伦半岛和伦敦为中心的中南部成为重灾区,在离曼切斯特3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亚姆村的小村庄也未能幸免。一个从伦敦来的商人将黑死病带到这里,使得这个只有344人的小村庄人心惶惶,村民们纷纷想往外跑。一名叫威廉·莫泊桑的牧师对村民们说,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患病,逃与不逃都是死,逃出去会使更多的人传染疾病,留下来让我们把善良传递下去,让后人因祸得福。

村民们在威廉牧师的劝说下,都表示愿意留下来,牧师率领村民在亚姆村的北出口筑起了一道石墙,相当于今天的交通设卡堵路,以免有人翻出这道墙。但接下来的情况非常不妙,在黑死病的肆虐下,村民们纷纷死去。直到黑死病消失,这个344人的小村庄只侥幸活下来33人,其中一多半是未成年的孩子,威廉牧师也是死于黑死病。但就是这个亚姆村,成功阻截了黑死病朝北传播,为英伦半岛留下了一个后花园。

威廉牧师让每一个垂危的病人都提前写好自己的墓志铭,如今,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亚姆村参观游览,都能看到300多座墓碑上那些催人泪下的话语。

威廉牧师的墓碑只写了一句:“请把善良传递下去。”一位医生给他的妻子这样写道:“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矿工莱德给女儿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即使死亡也要善良,也不能丧失对人的爱。”

亚姆村的故事带给我们启示。有信仰的民族会令人尊敬,高尚无私、大爱善良才是拯救人类的良药。

纵观历史,“文明,总是在瘟疫中穿行”。疫病,是人类的天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侵害。灾难,是一面镜子,在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和卑微的丑陋。每一次灾难,都带给人类思考。眼下面对疫情,正是人类团结起来,集中不同的优势与病毒搏斗的时刻,上苍在考验我们的同时,也赐予了我们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