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庚子之春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何红霞  2020年03月31日07:19

2020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二的傍晚。昨日立春了。连日的阴雨,终于难得地出了太阳。此时,还有一点余晖留给这寒气刺骨的人间,稀薄,但仍是温暖之色。

我已经在楼上的单元房里足不出户地度过了12天、280多个小时。手机里的运动步数,平均每天没有超过1000步。从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接着就是湖北各个地市州紧跟着封城、封镇、封村。我所在的湖北中部小城,从昨天开始封小区——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不允许出门。要购买的必要生活物资,经测量体温后,每家两天派一个人出去采购。我也每天给老家的父母打电话,强调不要出门,反正已关了这么多天了,不在乎再多关几天,要不然之前就白关了。

每天不断刷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病例数据,令人揪心,武汉的、湖北省的、全国的,确诊的、疑似的、治愈的、死亡的。

赴汤蹈火、冲锋在前的医务人员,栉风沐雨、提供保障的公务人员,以及这座城市里每一个有血有肉的居民……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要说没有恐惧、没有伤痛,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我们每个人都想竭尽全力挺过去。

我很少发微信朋友圈,但是在1月31日,忍不住转发了一条朋友圈信息。我所在的荆门城区,由于发热就诊的人猛增,也要跟2003年“非典”时期的北京一样,建一座微型的“小汤山”医院。地方晚报发了一则信息《掇刀区的“小汤山”开建》,并在公众号同时推出。我转发了这条内容本不起眼的、阅读量已有“10万+”的公众号信息,并附言:“重点在留言区。我们正在共同经历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这种时候,个体的命运和遭际,通常会裹挟在庞大的集体之中。个人将更容易被集体所遮蔽所掩埋。但是,在这里,我还是看到了一朵朵微光组成的庞大春光!”

这里,我除了保护隐私抹去他们的电话号码外,不做选择、从首条开始,引用几条留言区的信息:

“我是卖瓷砖的,我的仓库在掇刀。建设活动板房需要铺贴瓷砖,我可以免费提供,尽微薄之力。荆门加油!武汉加油!湖北加油!”

“有高栏车年前已停在人民万福加油站附近,如果需要拉医疗物资我愿意出一份力。”

“我是做装修的,需要水电工吗?免费,生活自理!需要打电话,随叫随到!”

“在家待着也是待着,年轻力壮,需要帮忙的可以联系我,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为社会做点贡献,只为荆门安康,湖北安康,中国加油!”

“愿无偿提供灯具,有需要联系我,我姓胡!”

“我是掇刀人,在日企是设备、厂务工程师,需要人可以联系我(免费!)”

“本人在东宝区,是有着8年驾龄的挖机师傅,能够熟练操控各类大小挖机,平场地、挖基础土方等都可以,有需要打我电话,本人愿意无条件无偿支持,随时待命,荆门加油!”

“我是厨师,需要我的话随叫随到,免费保证工人一日三餐!”……

300多条主动请缨的留言啊,跟在这么一则短新闻的后面。没有一句虚言,每一组电话号码后面,都立着一名我们身边曾毫不起眼的普通劳动者:卖瓷砖的、开货车的、铺水电的、做小工的、卖灯具的、开挖掘机的、做厨师的……在很多人眼里,这些人,都是最平常不过的路人甲、“小人物”,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卓越的功勋,就是靠力气、靠手艺吃饭的一群普通人,而在国家有难、城市有难、人民需要的时候,如同一块块沉默而坚实的砖头,他们跟医护人员一样不惧生死、不计报酬,手挽手、肩并肩地筑成了一道坚固的抗“疫”长城!

站在阳台上,放眼望去,街道依然空空荡荡,但两旁的路灯还是坚持亮起来了,小区隔壁的体育文化中心,也闪起了两道霓虹,给人慰藉。后面的东宝山上,那几株春梅,一定也在暗夜里积蓄力量,含苞待放了。这座城里所有的人,依然在投入而生动地生活,将所遇万物打磨出微光。他们都是我愿用生命与之亲近的兄弟。

(作者系湖北荆门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