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战疫前沿

来源:文艺报 | 余艳  2020年03月30日09:03

湖南、湖北——洞庭湖母亲脐带上拴着的两个孩子,从来就是命运与共、息息相关。高铁、飞机、航运在300多公里的两地,织成密集交通网,每天往返高铁就达80多趟。这个离湖北最近的地方,疫情暴发,前沿阵地怎么守?!

刘激扬,长沙市第一医院院长,一口气说下来:

两天内,转移125名病人,调整维修两栋病房,腾出155个病床;

三天内,生活楼改为传染病房,145张床、300位病人的救冶设施全部到位;

四天内,培训上千名包括医务人员、行政后勤保障人员和各部门工作人员;

七天内,集结了347名医护人员。开始在1月30日启动第三病房;2月1日—5日启动第四、五、六三个病房。

武汉被病毒围困,长沙无疑是前沿阵地。阻击战、整体战拉响警报。作为省、市惟一一家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是湖南最早集中收治不明肺炎患者的医院,全民抗“疫”最早打响的地方。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这位女院长,真不敢想象,身体单薄却如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指挥若定,驰骋疆场。

1月30日正月初六这天,注定要被写进历史:

数日的阴雨后,久违的阳光照耀在该院北院。湖南省收治的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57岁的湖北人罗女士就在该院治愈出院。

那是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时刻的一缕曙光;那是给压抑许久的民众无比振奋的好消息;又是提振信心、对胜利充满希望的兴奋剂;更是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长沙,湖南疫情各市州风向标。“市一”胜则长沙胜;长沙胜则湖南胜!

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院长办公室,战役指挥所。

2019年12月25日,刘激扬匆忙扒拉完一碗方便面,约来副院长、感染科专家谢元林。

一到院长办公室,谢元林就嗔怪开了:又吃方便面,工作量这么大,营养得跟上,你可别垮了。刘激扬一句话轻描淡写:没那么严重,吃这个几分钟的事,不误时间。干活干活……

他们关注武汉“不明肺炎”几天了,两位都亲历过“非典”战役,多年从事传染病防治,职业敏感让他们第一时间判断:这不是普通的传染病,绝对不能大意!

抢先周密备战,与病毒赛跑、跟死神竞速。“不打无准备之仗,全院先动员,培训!”这天,是12月30日;

250多人培训如同战前动员,整个医院气氛紧张备战出征。这天,是1月14日;

果真,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入院,57岁的武汉市青山区罗女士。这天是1月16日。

罗女士除了发烧、咳嗽之外,白细胞值很低,检查结果肺部CT为磨玻璃样改变。刘院长等院内专家会诊,很快确定,医院启动医护人员二级防护,并迅速隔离,罗女士被转移至北院的负压病房。

隆冬,一股寒意向刘激扬袭来,“敌情”比刘激扬想象的严重得多。当湖南省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在长沙,她就注定要成为冲在最前线、严防第一线、死守生命线的人。

1月29日—2月5日医院收治患者达到高峰,每日平均收治15人;

最多的2月5日收治了23人。每天新增患者数字的节节攀升,长沙,成了除湖北外感染情况最严重、疫情最危急的城市之一。

床位告急!医疗资源告急!医护人员告急!!

——腾楼扩院!

后来的疫情发展,无数次证明这个重大决定的无比正确。

大年初一万家团圆,是人们包饺子、吃年饭的日子。风雨交加,顶着冬日严寒,刘激扬却身着单薄外套,指挥着除一线值班在外的全院人员,要将63名已经住在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的感染性疾病患者转移到南院。好在两天前就腾空一号楼全部的89张床位。“这是个大工程,多亏了120急救中心的大力配合,来了20辆救护车帮忙转运。”如今,刘激扬想起来都后怕,毕竟有很多重症病人,转运这么多还是有风险的,可当时就冲上去了——关键时刻不容迟疑,只能向前!

火速增援的部队到了:市内的省级医院,下级的县区医院,还有兄弟单位的同行。

湘雅二医院的呼吸、重症专业专家来了;

中医药研究所、省地矿医院、市中心医院、三医院、四医院、市妇幼,来了;

长沙县、宁乡市、望城区人民医院,来了。

为抗“疫”,四面集结,八方驰援。刘激扬感动、感恩,却越发繁忙。平时并不热闹的市一医院北院,掺和着空气中越来越浓的消毒水味,凝重紧张的气氛也日益加大。从早到晚,都如同踏上加速轨道,几乎一夜间,医院成为全省疫情的“风暴眼”。

冲上去了——1800多位医护人员全部放弃春节休息,以饱满的状态投入战“疫”一线;

冲上去了——针对新战役、新防护,他们又培训了120名医生、240名护士;

冲上去了——他们与湘雅二医院联合成立专家救治团队,最强的医疗力量开赴病区。

院长、医生是刘激扬的双重身份,她说: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

“危重患者病例讨论、物资调配、房屋改造、医疗查房、联系捐赠,对上协调,对内鼓劲……刘院长都亲力亲为。她强调,我们不能搞疲劳战累倒了,要轮休。但她工作时间比我们长得多……”谢元林副院长无奈地说。

“前段时间,刘院长最焦虑的是防护衣、口罩、面屏、护目镜等防护物资的匮乏,急得彻夜打电话协调。这段时间,她则焦虑如何救治更多的危重病人。重症病人往往并发多器官衰竭,救治难度大,但人命关天,必须竭尽全力!‘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她反复交代大家。”

总指挥刘激扬,拼在第一线,始终靠前指挥。清早6点钟起床、次日凌晨1点左右睡觉,不知不觉成了常态。好几个夜晚,刘激扬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被手机叫醒。早晨7点多,往往换班的医护人员还没到,她又到了。“今天收了多少病人?”“多少出院?”她每次问,都要求说出精确数字。不断有新病人转入,相当于医院要不断“换水”,任何一丝不细致都会弄出乱子。

“任务布置急、要求高,事无巨细,批评起人来都不留情面。”谢元林他们理解这种批评,批过之后是更细致、更标准的工作。

可院长内疚了:“我们的医护人员都很努力、很辛苦,但这是打大仗、打硬仗,要求只能高、特别严,甚至可以说有些苛刻。有时,我很严厉地批评他们,有些医护人员甚至委屈得哭。其实,我心里也很难受,在背后我也跟着抹眼泪。”

“抹干眼泪,又继续上阵。很多人都这样,我也这样。”刘激扬说。

刘激扬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她翻出珍藏在手机里的感谢信,是一名武汉患者写的:“12天,我出院了。百感交集,这是我永生难忘的经历。是医护人员尽心照料,全力医治,不分昼夜,就像时刻出现在身边的亲人一样……等到春暖花开,请一定到武汉,请你们吃热干面、游黄鹤楼!”

重症病房:昼夜不歇与病魔“抢人”

重症病房,“战疫”的主战场。

白天,呼叫医务服务的铃声此起彼伏,与院外疏落的人影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夜,这里静悄悄。负责重症病房的医生周志国却睡不踏实。

这位重症病区治疗组组长、41岁的呼吸内科主任医生,曾参加过SARS、甲流、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治疗及援非。此时,他放心不下叫郑华(化名)的那位患者。

10点前ICU病房里,他对重症患者郑华实施了一场抢救。当时,郑华起身上了个洗手间,回过头人就不行了。正和护士沟通的周志国发现他的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意识开始模糊。“上呼吸机!”几位医生、护士迅速集结抢救。近两小时后,郑华生命体征才恢复平稳。

有惊无险。周志国感觉好累,想趴在桌上打个盹儿,却始终不敢睡着。突然护士来喊:“郑华又危险了!”他迅速向病房走去。边走边听护士说:郑华自己稍微挪动身体,喝了口水,就再次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

第二场抢救又一个多小时,周志国只觉得防护服里裹着的后背前胸,汗水在流,护目镜让眼睛模糊一片。但他知道,他得撑,他必须撑着!生死线上抢人,那就是跟敌人拼刺刀!

救过来了!周志国再三交代护士:危重症病人的肺功能损害严重,有的还伴随着一些脏器功能衰竭,都很脆弱。反复查看,不能离人,甚至守在床边。幸亏刚刚守着了,如果10分钟没关注他,就命悬一线了。

这一夜,周志国和同事们两度帮助病人转危为安,在病床边守了五六个小时,片刻未离。其实,脱下防护服、摘下面罩,周志国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回家了。几天前,周志国的妻子石磊还在朋友圈感慨:“老爸结石手术,老妈心脏放支架,小娃发烧,娃她爸公共突发事件临时抽调。他说我这行是管钱,他们是管命……在生命面前,我承认他比我高尚。”

蔡竹不像周志国医生那般在救治一线举足轻重,她甚至不是当班护士,却主动担负起照顾小患儿的责任。同事说,就让她管吧,她也许能少些失落和想念。

冲上一线,她把自己的孩子丢在后方家里。抱在她怀中的患儿只有2岁,住进医院第一天开始发烧,不吃不喝只是哭。

孩子抽血不是个容易的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三层手套早已没有平时的手感,灵巧的她们也成了笨拙的“熊猫”。为跟孩子亲近,大家轮番逗孩子开心,孩子慢慢没了恐惧,熟悉的温柔成“机器人”的笑脸和可爱。就在孩子放松的那一刻,护士及时进针,好,一针见血!蔡竹再及时靠近,把做好的小手球,其实,就是防护手套装上水,扎好可任意变形。事先画好的“娃娃脸”百捏百变,一会儿就把孩子逗笑了……

所有的宝宝都是降落人间的天使,都该是细心呵护的小生命。不知是心痛孩子受罪,还是想起自己的孩子,蔡竹常常抱着摇着看着,眼角湿润、眼泪就掉下来,她调动本能的母爱。“乖乖、宝贝”地哄着哼着唱着,孩子在细语呢喃中慢慢静下来。“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妈妈要进来……”我们不哭,用手指轻轻点点小宝贝的鼻梁,宝宝立即笑了。“咯咯咯”的笑声,让整个病区瞬间放晴。

孩子睡了,蔡竹眼前才浮现女儿的小身影,小小年纪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妈妈,需要克服极度的不适应,外公外婆是怎么一夜夜扛过去的……夜幕降临,抱着小患儿的蔡竹,透过玻璃窗看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那里,一定有盏灯为我而亮。尽管与女儿分开着,但我把爱给了更多需要我的人。人生因为有这段经历变得更加丰满,我和女儿在彼此牵挂中一起成长。

她不由得刮了一下患儿的鼻子,轻声喊了三句——

宝贝,加油;

蔡竹,加油;

女儿,加油!

“盔甲”里的身体,每个细胞都醒着

隔离病房,“战疫”的前沿阵地,随时准备冲锋。

谭妹莲戴上护目镜和口罩,被厚厚的隔离服包得严严实实,外人看像个熊猫,自己感觉像在深海里潜水。护目镜里一片水雾,看什么都朦胧一片;防护服里就像背了大蒸笼,一班下来全身几乎湿透,能拧出水来;手上那三层手套,扎针、换药、扶病人,像输入了机器人程序,凡事都得重新找手感,每个动作要花费平时两三倍的力量才能完成。

这里有30多个病人,谭妹莲带着“冲锋连”在前沿阵地一守就是30多天。

记得最初报名时,年轻人都非常踊跃,争着上前线。她很感动,也很欣慰。

“谭姐,你可得多给我妈打电话。我上去了,怕我妈哭……”

“名是报了,心里还是……有点怕。要是你能去就壮胆了,可惜……”

谁说我不去!嫌我年纪大?退休不退缩。何况,我还没退呢。前线年轻人多,更需要我这样的“老资格”多把关。我毕竟是20多年的护士长……

谭妹莲不仅成功上了前线,还委以“隔离病区的护士长”,那可是“主攻连连长”。再一想,也不奇怪,她一直工作在感染科临床一线,无论是SARS、禽流感、甲流……病毒围堵而来,哪一次她有过一丝犹豫和退让?哪一次不是带领大家打掉“病毒军团”的冲锋。

罗女士是湖南首例“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隔离病区刻骨铭心的“生死时刻”让谭妹莲永生难忘。那是病人入院的第3天……

“呜呜呜——”病床红灯在深夜响起,罗女士病情突然恶化,肺部有实质性病变,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她还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所带来的并合症,病情危重!

周志国主任来了,繁忙的院长来了。群策群力,综合施策,调整治疗方案,一个医疗团队紧急进入“拼杀”状态全力救治。护士汇报:病人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立即准备吸痰处理。”医者仁心,备战几十年,不就是在眼下豁得出去、冲得上去。一阵默契配合,患者最后一口痰被吸出,呼吸明显轻松了很多。转危为安。

罗女士被紧急救治后,似乎找到了病源关键,加上前所未有的人间大爱,一起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近半个月治疗,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不久,作为湖南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她成功出院。

2月8日,是医生患者们太特别的元宵节,也是谭妹莲一个惊喜的节日。

这天,刘院长的问候短信来了;热腾腾、暖融融的汤圆来了;医护人员的笑脸、祝福来了;吃着汤圆,患者们几乎都热泪盈眶,一条短信这样写:“病房里居然还有元宵,太感动了!圆圆的祝福满满的爱,感谢可爱的白衣天使,幸运有我们的政府和国家!”

比元宵更甜的是,一批患者在这一天治愈出院。

谭妹莲这天却有点“鬼鬼祟祟”。家人朋友连打几个电话,祝福声不断。她却压低声音:“小声点,同事们都不知道。”到饭点,先生视频电话来了,非要她看看一家人为她点燃的蜡烛,都在为她平安许愿。她躲一边流泪了:谢谢你们,不要为我担心……放心吧,我是谁?身经百战的战士,身心强大,命强命硬,病毒?它们是怕了我……

换班了,谭妹莲走出隔离病房。“生日快乐——”众人拥上来,头上戴上了孩子才戴的皇冠,是画的;手上塞过来纸花、塑料花,都是红色打印纸、黄色塑料袋临时扎的;关键是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在阴郁了这么久的时空里是多么灿烂,多么金贵。拥抱的、祝福的,谭妹莲的眼泪再也止不住,跟兄弟姐妹们抱作一团。压抑的泪水、含泪的嬉笑,一起倾洒。人生度过50年,谭妹莲只有这个生日最感怀、真难忘……

“隔离病区——隔离病毒,决不隔离爱!”院长也来了,这一句,是她沙哑的喉咙喊出来的。

省会长沙,2月15日—16日,“新冠肺炎”患者0新增!

“这成绩,可不是我们扛得下来的。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全面调度,出人出力出钱帮我们解燃眉之急。否则,哪能打如此漂亮的攻坚战。现在,医护人员仍然在一线奋斗,直到最后一名患者康复,直到长沙人民都摘了口罩、回归正常生活。”

这才有机会问问她的家。刘激扬刚上小学的大儿子放假在家,班主任知道她奔赴抗“疫”一线,把孩子接到自己家。“很久没有见到孩子了,很想他。只能抽空匆忙视频或电话问候一下。”刘激扬说:“3岁的小宝在家里。他的要求已经降得很低,从要妈妈陪他睡觉到只要妈妈抱抱……可就这点小愿望,我都满足不了他。”

“好想好想……抱抱儿子。”刘激扬说这话时,眼泪无声地流下来……

2月17日上午8点,久违的阳光照进山谷里的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驱走了连日来的阴冷。两例重型患者和一例危重型患者的诊疗会诊刚刚开完。刘激扬就赶来北院,现场专家与省高级专家组共同对危重症患者远程会诊,研究危重型患者的诊疗方案,严防死守提高救治成功率。

这已经是长沙市第一医院院长刘激扬和医务人员30多天来的工作常态。截至3月2日,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已收治239例患者,累计出院29批次共183例,治愈率76.57%。

史无前例的战“疫”,他们初战告捷。“作为全省疫情的前沿阵地,我们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诊疗方案,包括抗病毒、免疫支持、营养支持的综合治疗策略,效果非常好。”

告别刘激扬院长时,她正爬楼梯上楼开会。虽然步履坚定踏实,但明显感觉到她的疲倦。逐步攀升的她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虽不高大却是那么温暖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