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藕然”写莲

来源:文艺报 | 傅浩  2020年03月16日08:22

因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成了驻村艺术家。2019年8月,我应邀参加一个乡村文化建设公益项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位艺术家一同入驻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金方街道白甸村,在那里各自独立从事艺术创作。

白甸村依山傍水,只有36户人家,自明代以来一直以种植莲藕为生。夏季正当莲花盛开之时,村畔水塘中无数红花白花与接天碧叶相映成景,引得远近游人络绎来赏。有人又因此名之为“藕然”村。村中民居多为独院小楼,外墙上已画满了各种以莲藕为主题的壁画。进村的时候,村口还有专业画工在作业。

参加这次公益活动,我是怀有一点私心的。我自幼习学书画,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始告暂辍,至今已抛荒将近30年。驻村创作可以暂时远离日常案牍工作,督促自己重拾墨笔,集中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恢复技艺,而且白甸村的莲塘藕田又可为以莲藕为主题的写生和创作提供优渥的条件。如此“公私合赢”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入村次日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藕塘边写生了。以前从未见过这么大面积的藕田,这么多莲叶荷花,密密匝匝,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我头脑中立时回响起幼年起就熟悉的诗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然而,写生还得从一花一叶观察和描摹起。我发现,莲叶并不是正圆的,而是分成两瓣,有头有尾的。莲叶小的时候像对卷的卷子,两端的形状像云头纹样。莲蓬小的时候,每个子房头上都顶着金黄的雌蕊,像一个个噘起的小嘴,而长大后,有的莲蓬边缘会变红。除了花叶茎实的结构和零件,还要研究它们正侧偃仰的种种姿态,新生茁长盛开残败的各个阶段。就这样,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与莲族保持近距离接触,以期尽快熟识其精神风貌。

写生之余,就是在村中心活动室改成的临时书画室练习书画创作。最先创作的是一幅汉隶横幅,写的是柳永《望海潮》词中的一句“十里荷花”,借以表达白甸村给我的印象。随后画了彩墨写意“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诗意图:采取仰视角度表现莲叶荷花,立幅更显茎长,令观者恍觉花叶高过平视视线,画中无人,而有高过人头之意。稍后又作了一幅书画合璧“鱼戏图”:引首草书汉乐府“江南可采莲”前三句,之后四句按东南西北方位环绕一幅鱼戏图来表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诗意,最后题款收束。此作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又有点儿具体诗的意味,自以为有些创意。另外,还根据村中所见画了莲藕图,根据藕塘写生画了残荷图等。平均每天有一幅书画作品产出。

不知不觉,就要期满离村了。临行前一天,在留名墙上画了一方私印,以补忘带印章之憾。按照约定要赠给村里的书画也只好带回钤印后再寄回。此外,为村里的“笨爸爸工房”(另一位志愿者所设)题写了招牌,为采访艺术家的导演写了一幅字,赠给负责接待的“小管家”一幅画。活动主办方则赠以小礼物,并颁发白甸村“荣誉村民证”。我发微信朋友圈说:“刚有点儿感觉,就要离开了。”是说若假以时日,技艺会恢复到从前水平的。总之,此行收获不小,可谓圆满,是我人生经验中的一段偶然也是必然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