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化巨子郭沫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廖久明 主编  2020年03月04日10:05

 

一、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巨子郭沫若》

编者:廖久明 主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定价:48.00元

二、作者简介

廖久明,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陈子善先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现为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导、《郭沫若学刊》副主编、四川省第九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编出版资料选集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各1项。

三、目录

大力弘扬沫若文化 加快推进文旅兴区建设(代序)(袁仕伦:中共乐山市沙湾区委书记)

第一章 丰富多彩的人生(李斌: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博士)

第二章 延续毕生的诗歌创作(蔡震: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北京郭沫若纪念馆原副馆长)

第三章 与时俱进的历史剧创作(付金艳:《郭沫若学刊》编辑部主任、教授)

第四章 推陈出新的古典文学研究(杨胜宽:乐山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原副会长)

第五章 开宗立派的史学研究(何刚: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第六章 成就卓著的考古领域(邓帮云: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

第七章 筚路蓝缕的翻译事业(咸立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张勇:北京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博士)

第八章 虎卧龙腾的书法世界(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导)

第九章 不辞辛劳的外交活动(马文美: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博士)

第十章 呕心沥血的科教活动(廖久明,万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馆员)

后 记 廖久明

四、书摘

后记 /廖久明

1941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特刊》上发表《我要说的话》,采取与鲁迅比较的方式,对郭沫若的前半生进行了高度评价:“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二十五年。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并将郭沫若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丰富的革命热情”、“第二是深邃的研究精神”、“第三是勇敢的战斗生活”。在这天由冯玉祥主持的重庆文化界为郭沫若五十诞辰暨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举办的茶会上,不但共产党方面的周恩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国民党方面的张道藩、梁寒超、潘公展,民主人士老舍、黄炎培、沈钧儒,苏联大使馆文化参赞米克拉舍夫斯基等先后致辞。此次茶会的发起人为冯玉祥、邵力子、张治中、罗隆基、章伯钧、老舍等九十余人。这天,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都举行了庆祝活动。

1978年6月18日,邓小平在追悼会上致词,对郭沫若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逝世后,曾经掀起回忆的高潮,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回忆文章中表达了对郭沫若的高度评价和深切怀念,我们为此收集到一千四百多篇(部)人们回忆郭沫若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郭沫若的评价产生了很大分歧,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许多不实传言,贬低、诋毁郭沫若,这不是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态度。基于这一现实,当郭沫若家乡乐山市沙湾区政协主席黄大敏先生希望写一本郭沫若普及读本、以便让沙湾区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能够正面了解郭沫若时,我尽管很忙,仍然爽快地答应了。黄主席在任沙湾区纪委书记时,我们就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当时,沙湾区纪委与我们中心合作编印了《郭沫若与廉政文化读本》,并在沙湾新建的郭沫若纪念馆里合作完成了郭沫若廉政文化展厅布展工作。去年,郭沫若故居纪念馆被省纪委命名为“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在与黄主席的接触中,我发现他是一个有高度责任心且很有想法、很有行动力的人。现在他就任政协主席,地方文史成为了他关注的重点之一。他在交流时对我说,现在就连沙湾的一些干部群众对沫若文化也不自信,太不正常了,这种情况应该改变。

要想在一本二十万字左右的普及读本中正面宣传郭沫若,只得采取先概括介绍生平,然后逐章介绍某方面成就的方法。郭沫若一生涉及很多领域,是公认的球形天才,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只得选取有重要成就的方面进行介绍。看看本书写作的九个方面,如果按照现在的评价机制,郭沫若在每一个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单就已经介绍的每个方面而言,由于篇幅限制,也未进行全面介绍。如果有读者阅读本书后对郭沫若或其某方面感兴趣,可以看看郭沫若的相关作品和人们的相关回忆、评价、研究等。由于是普及读本,所以不可能像学术著作那样,在注释中详细交代全部引用内容的出处,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声谢谢:谢谢您的深情回忆和深入研究,使我们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引用您引用相关内容,使本书质量有所保证。需要特别感谢的是,笔者在写作《首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部分时,看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储著武博士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1期的《1956-196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历史考察》,根据该文提供的线索增加了部分内容。考虑到参考了该文却无法在自己写作的文字中交代,于是我将该部分发给了他,希望得到允许、谅解。没想到,他不但抽时间阅读了,还认真地进行了修改,对没有交代出处一事却只字未提。

既然很忙,就应该让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果我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写作一本书,却只是给沙湾区的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看,未免太浪费时间了。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将这本书写成一本没有地域、身份限制的郭沫若普及读本;我坚信,如果能够写成这样一本书,沙湾区的干部群众一定是欢迎的。要实现这一设想,自己却面临两大现实问题。首先能力有限:尽管从发表第一篇郭沫若研究文章起已经过去十八年,自己的研究却集中在郭沫若归国抗战前后的生平经历;其次时间太紧:黄主席希望这本书能够出现在今年底乐山市沙湾区的政协全会上,即使我对郭沫若的整个一生、各个方面都有了很深入的研究,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作并出版。于是,我只得求助于对郭沫若某方面有特别深入研究的前辈和朋友。令人感动的是,尽管他们也很忙,仍然很爽快地答应加入写作队伍并且都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了任务。更令人感动的是,由于是多人合写一本书,难免出现写作方法不一致、前后交叉重复或者遗漏的地方,当我在统稿过程中发现这些情况时,相关作者都非常配合地进行了修改,一些作者甚至修改了四次。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写本书的最初目的是让乐山市沙湾区的干部群众能够正面了解郭沫若,所以,我们在坚持所写内容真实可靠的同时,没有涉及郭沫若的不实传言。可以肯定地说,只要知道世界上有郭沫若这个人的人,一定或多或少知道一些郭沫若的不实传言,或者来自口耳相传,或者来自网络,用不着我们特别来写;如果要写,也不是这本二十万字左右的普及读本能够容纳的。我们只希望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较为轻松地浏览完这本书后,对郭沫若的人生和主要成就有一些基本了解,使自己的了解不限于那些流传甚广的不实传言。该目的是否能够达到,我们殷切地期待您的回答!

廖久明2019年5月29日于述作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