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与书相伴 静待春来

来源:河北日报 | 肖煜 张晓华  2020年02月23日07:55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不久前,一张武汉方舱医院患者捧书阅读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令我们熟悉的生活变了模样。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与书籍相伴的日子显得尤为珍贵。静下心来阅读书籍,了解历史,认知时局,愿知识的力量能够抵御孤独、滋养心灵,助力更多人耐心战“疫”,静待春来。

疫病防治

解答大众疑惑 普及科学知识

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有哪些,传播方式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防护……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包括我省在内的各地出版界及时行动起来,推出一批时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防疫书籍,为大众提供及时的知识科普与心理疏导,凝聚成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河北省疾控中心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预防指南》,采用问答的形式解读与新冠肺炎预防有关的问题,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该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掌握规范、专业的防护措施,引导大众科学做好自我防护;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石家庄市精神卫生中心)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防护指南》,针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接触者、医务人员及社会公众对新冠肺炎在治疗、防控中出现的紧张与恐慌情绪,进行深入浅出的心理疏导,帮助公众科学理性做好自我防护;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主任阎锡新主编的《画说“新冠”——科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宣传手册》,以漫画的形式宣传普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知识。

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详细介绍了新冠肺炎临床表现、公众自我保护办法、公共场所注意事项及防治误区等内容,对科学防控疫情、普及相关防护知识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主编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针对疫情发展态势,应对返程高峰、机关企事业单位返岗的新情况,突出居家、外出、工作、购物等全过程指导,提供场景式防控策略,同时对社会上流传的似是而非的一些防控方法予以纠偏。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绘本》以青少年为目标受众,用绘本的形式科普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常见症状以及病毒的防控知识等。

防控疫情的同时,对大众的心理关怀也不能缺失。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介绍了疫情暴发时大众常见的应激反应、过度应激反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一些简便的身心调适方法,旨在帮助大众正确面对疫情,科学调适心理,管理不良情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对疫情影响下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行科学分析,并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具体可行的心理调适方法,以减轻疫情对大众心理的干扰和可能造成的心理影响。

抗疫文学

点亮人性光芒 理性对待瘟疫

抗击疫病的历史,也是人类的进步史。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催生了人们对疫病文学的重新审视。阅读人类不同时期抗击疫病的书籍,重新思考疾病与人类的关系,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能够提高我们对新的病毒和疾病的认知,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疫病文学中,法国作家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是当之无愧的经典。该书虚构了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描绘了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人们奋力抗争的故事。书中所描述的“全国人民在忍受着一种处于绝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生活在期待与抗争之中”,生动展现了敢于直面人生,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同样是描写鼠疫疫情,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讲述了1910年到1911年哈尔滨鼠疫大暴发期间老城傅家甸人的日常生活。“面对疾病,不管怎么,人都要挣扎着活下去。生,确实是艰难的,谁都会经历突如其来的灾难、恐惧、死亡,唯一能战胜这些的就是对生的渴望。”书中,作者以质朴的笔调把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芒一点点放大,然后凝聚在一起,形成了生命的活力。正是依靠这种群体的活力,人们终于渡过难关,生命的光芒重现人间。

中篇小说《霍乱之乱》是武汉作家池莉1997年发表于《大家》的作品,讲述了霍乱疫情暴发后,医生和普通群众如何面对困境的故事。作为一位曾经的流行病学医生,池莉凭借自己的从医经历与经验,刻画了特殊时期抗击疫病的医生群像,发出了“人类可以忽视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会忽视人类”的呼声。

“20NN年,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我们能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作家毕淑敏以2003年非典疫情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花冠病毒》(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故事表现了人们在面临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悲悯情怀,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探索了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美国非虚构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在《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中如是说。该书忠实记录了人类1967年至1993年与埃博拉病毒惨烈交锋的历史。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人类与疾病之间的战争尚未结束,我们应该向那些冒死守卫人类健康的医务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1918年至1919年,一场大流感侵袭全球,制造了史无前例的流行病灾难。美国作家约翰·M·巴里写作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详细回顾了大流感的暴发及其影响,并将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应对策略融入文本,多条线索并行不悖,从多个方面构建出这场大流感的样貌。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人类理应关切的医学问题,以及科学防护、公共卫生建设等问题。

主题出版

书写奋斗历程 展现辉煌成就

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批反映新中国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的精品力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围绕这些重大选题,出版机构也推出了相应作品。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等地视察。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在这里吹响。如今,这个小山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骆驼湾——献给在脱贫攻坚中砥砺奋进的践行者》(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生动记录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过程,再现了革命老区的创业传奇,是一首精准扶贫的新时代颂歌。

天地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的《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以新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脉络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纬”,全景式、立体化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和精神风貌。

《国家记忆:新中国70年影像志》(新华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精选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珍贵影像,它们出自数百位新华社记者对时代的真实记录,珍藏于中国照片档案馆。该书分为城乡巨变、经济之脉、当家作主、科技强国、大国工程、民生画卷、英雄楷模、文化记忆、体育强国、强军之路、命运与共、美丽中国等十二篇,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领域繁荣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其中既包括承载历史变迁的重大事件、重要时刻,也包括记录时代风貌的经典场景、精彩瞬间,还包括反映民生变化的微观视角、寻常事件,这些鲜活的影像,传递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家国记忆。

细节是最生动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是一部由细节构成的新中国史。从新中国成立,到开启新时代,通过新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中的“小细节”,以宏大视野全景呈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以独特视角深刻剖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尽千难万险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密码。

此外,《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和天安门的故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收录了多篇从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普通人在天安门前的照片和故事,通过老百姓的私人记忆来反映祖国70年来的巨大变迁。《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以通俗理论、新闻视角、文学笔触、文学导向,大跨度、多角度呈现了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辉煌70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用丰富翔实的资料、数据和图表,系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名家名著

思考社会人生 培育悲悯情怀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抚慰,让人们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体悟变幻莫测的人生。

小说家的生命力有时候不能用年龄来衡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坛常青树王蒙,虽已是八旬高龄,但依然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写出一部又一部展现时代亮点、反映时代痛点的作品。《生死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收录了王蒙最新创作的四篇作品,包括中篇小说《生死恋》《邮事》以及短篇小说《地中海幻想曲》《美丽的帽子》。《生死恋》写爱恨情仇生老病死;《邮事》为非虚构小说,讲述作者几十年来因为领取稿费而与邮政、邮储打交道的经历和感受。《地中海幻想曲》与姊妹篇《美丽的帽子》讲述隋如意虽有家世、学历、荣誉和身份,却在谈婚论嫁的问题上屡屡触礁。王蒙置故事“在巨大的历史与地域跨度之中,在急剧发展与变化的时刻”,力透纸背地发掘出了其中的深刻内涵。

作家阿来一直将目光投向身边的自然世界,从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到《空山》,从《蘑菇圈》《三只虫草》《河上柏影》到《云中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阿来习惯于将大自然作为独立的叙述对象。在其新作《云中记》里,大自然有自足的精神与灵魂,它从背景走向台前,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极具神奇色彩的个体元素。该书围绕一位藏族祭师阿巴展开,云中村因为地震之后潜在的次生地质灾害而搬迁异地,离开了祖辈生活千年的地方以后,村民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经历了沧桑巨变,阿巴返回已成废墟的村子,在每一户人家前焚香起舞,诉说过往。阿来以鲜为人知的特殊族群为写作对象,以原始而神秘的意象唤回人们对大自然的谦逊与敬畏。《云中记》以多重的悲剧感抵抗人们对灾难的遗忘,呈现出痛定思痛之后文学对于人心的抚慰与救赎。

早年以先锋叙事闻名的格非,又一次以娴熟的文字,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看似情事其实寓意深远的故事。在其新作《月落荒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中,格非以典雅的学院派笔触,细密勾勒出都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这部小说承接了《江南三部曲》《望春风》《隐身衣》对整个社会持续思考的主题,运用艺术手段把现实通过特殊的修辞呈现出来。

人物传记

树立人生榜样 获得精神力量

从古到今,历史上出现了无数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成为名垂千古的耀眼明星。阅读他们的人生经历,可以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

钱学森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著名作家叶永烈写作的《走近钱学森》(天地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既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也为“两弹一星”群体画像。它是一部记录了新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历程的史著,充满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昂扬格调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年轻人蓬勃向上。

南仁东是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天眼”巨匠,他为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精彩的科学人生。《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3月出版)是再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一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该书讲述了南仁东少年努力读书,青年刻苦钻研的时光,尤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勇于为祖国的科学创新担当重任,乃至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南仁东为了天眼事业奋斗终生的动人事迹,有力诠释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2003年非典时期,钟南山掷地有声地说:“患者的生命重如泰山,医院就是战场,医生就是一名战士。战士不上前线,谁上?”鼠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钟南山这个抗疫老兵再一次挑起大梁,钟南山将自己活成了一面旗帜。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走上非典岌岌可危的风口浪尖?是什么力量让他承载了巨大的压力,毅然挑起千钧之重?是什么磨难使他从一个遭人白眼的“医生”成为一言九鼎的医学权威?由叶依撰写的《钟南山传》(作家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以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客观真实地讲述了钟南山的人生传奇,让读者走进他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洗涤自己的心灵,汲取无私无畏的力量,树立起不懈追求的信念。

人文社科

传播人文精神 记录时代变迁

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趣。《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年1月出版)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该书配以著名画家老树专门绘制的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对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私淑弟子”是什么样的弟子,“高足”是指驿传制度中的骏马,“无它”竟然是古人相见的问候语……在《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一书中,作者许晖以举重若轻的笔法,解析生活里耳熟能详的词语,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经意地走向历史的深处;而100幅与词汇互补的图画,仿佛支撑起一座纸上美术馆,让人流连于审美之旅中,感受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变迁。

棉花及棉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是一部跨越四百年,涉及五大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美国作家斯文·贝克特从棉花这种商品入手,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史是如何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他们的命运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

艺术生活

塑造生活质感 提升审美趣味

我们为什么要去欣赏艺术?艺术可以使平淡无味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可以给人力量、催人奋进,艺术还可以抵抗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传承是精神的还乡,文化的寻根。《传承·活起来的非遗文化(第二季)》(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精心撷取35项传统文化技艺,从“江湖”“绝技”“德行”“师徒”“心传”“流变”“家园”七大主题出发,不仅表现各种传统技艺的高超绝妙,而且围绕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的场所、规则、师徒关系、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物质及精神归宿等诸多方面,讲述传承人的故事,让更多人在聆听跨越古今的传承故事中,感受传统精神文化的价值内涵,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当做一种新的生活风尚,那么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路径进入画作世界?是与画家跨越时空的心心相通,还是一场与自我内心情感的对话?《画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是学者止庵多年来游览世界各地博物馆看画的心得。全书分女人、大自然、梦、时代四个部分,涉及高更、梵高、弗朗茨等现代艺术史上不可错过的艺术家。在色彩和线条缤纷交错的世界中,作者借绘画作品畅谈人生、历史、文学、艺术方面的见解,使“观看”的理念不再是束缚于“绘画艺术”题目之下的狭隘画论,而是从“视觉”到“情感”的深度开掘,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现代审美意识和人生体验。

人们的音乐修养、生活品位、审美趣味等,需要古典音乐的滋养,古典音乐不仅是美好的、高雅的,也是情感的表达,可以扣人心弦。《穿T恤听古典音乐:靠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是田艺苗所著的音乐散文集。作者致力于推广普及古典音乐,以优美通俗的文字带着我们亲近古典音乐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家。这本小书,也恰似一支优美的乐曲,演绎时而喧嚣时而静寂的生活。

儿童文学

弘扬传统文化 汲取民间智慧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向少年儿童传播传统文化是极为必要的。儿童文学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说中的麒麟长什么样?“飞黄腾达”中的“飞黄”是什么神兽?《故宫里的博物学》(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7月出版)是专为孩子打造的中华文化通识读本,以清代乾隆时期的皇家动物图鉴《清宫兽谱》《清宫鸟谱》《清宫海错图》为蓝本,打破人文与科学的界限,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话、志怪、典故、历史等方面,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把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与自然科学融会贯通,慢慢讲给孩子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藏在地图里的二十四节气》(山东友谊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是一套二十四节气与地图相结合的科普绘本,让孩子深刻体会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所呈现出的气候差异以及农耕活动的不同,节气知识更简单易懂。节气由来、节气里的传统节日、节气传说、节气里的古诗词既能激发孩子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兴趣,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启蒙。

良渚遗址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起始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新名片,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五千年良渚王国》(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以水、城、玉三大板块带领孩子们走近神秘古国。书中讲述了良渚人沿水而居,依水而生,一种神秘的远古文明由此兴起;以山为郭,天地之中,一座辉煌的古城诞生;古老玉琮,神徽印刻,一把密钥开启了良渚文明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