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文高度与史诗风格 ——观人文纪录片《天下徽商》

来源:文艺报 | 季宇  2020年02月21日08:39

近年来安徽纪录片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和编导人才,如《大黄山》《淮军》《中国文房四宝》《小岗纪事》《未能抵达的终点》等,不少作品在国际、国内的纪录片评选中屡获大奖,被业界誉为“安徽纪录片现象”。去年,由安徽电视台摄制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天下徽商》可谓其中的又一新成果,其在央视播出后曾引起过较强反响。这部耗时5年的大制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徽商真实而传奇的历史,讲述了这一传奇商帮从崛起、发展到衰亡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因,揭示并弘扬了丰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精神遗产,具有较鲜明的人文色彩和史诗风格。

人文性和学术性是该片的重要特色。明清以来,徽商“称雄”中国商界400余年。该片通过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将观众带入数百年前的徽商世界。对如何讲好这一故事,该片编导显然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故事层面的讲述,而是注重对“徽商现象”的背后进行由表及里、抽丝剥茧的深入阐释,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徽商群体及个体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解读,从而使全片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据悉,该片的顾问团队均为国内徽商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权威,这为作品的深入挖掘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持。与此同时,编导人员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搜集研读了大量文献,采访了数十位国内著名教授、学者以及英、日等国的研究专家等。纵观全片,作品风格严谨,气势恢弘,主创不仅力图做到无一事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而且还注意吸收了学术界关于徽商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如关于鸦片战争,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和日本学者矶渊猛都认为,追根溯源,这场战争的爆发与茶叶贸易密切相关。中国茶叶的出口曾造成了中英贸易高达数百万两的逆差,为此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以作弥补,从而引发了战争。两位外国专家都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战争“实际上是茶叶的战争”。这一看法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再如,《徽州女人》这集也颇有新意。以往讲述徽商往往会忽略徽州女人或一笔带过,但该片以一集的篇幅来专门讲述,不仅拓宽了观众视野,也加深了人们对徽商和徽州文化的理解。作为商人妇,徽州女人“素以勤劳、坚贞、隐忍而闻名于世”,其付出的代价则是凄风冷雨中的“座座贞节牌坊”。“男人不蹲家,经营走四方”“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这是徽州女人的真实写照。清人赵吉士曾说,“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最极端的一例是,安徽歙县江村的江珊之妻洪氏,18岁成亲,怀孕两月即丧夫,至其98岁寿终正寝,守寡长达80年。漂泊四方的徽州男人固然缔造了一方财富传奇和辉煌的文化,但他们的根能够永远地扎在故土徽州,也是徽州女人的功劳,她们的命运与苦难也最动人心魄。

观照现实和反思历史是该片的又一特色。明清以降,中国进入了一个商品经济的活跃时期。这期间出现了诸多商帮,史称“八大商帮”,亦有“十大商帮”之说。那么,徽商的崛起和壮大靠的是什么?它与其他商帮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该片从多角度进行了回答。徽商的成功固然与其对诚、信、义的坚守以及吃苦耐劳的品格等分不开,但这些并非徽商独有,其他商帮亦有,因此有着儒商之称的徽商真正与众不同的重要特色是“贾而好儒”。究其原因可以看到,徽州素称“礼义之邦”,徽州商人自幼耳濡目染,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因而在经商过程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把儒家的思想渗透于观念中,贯穿于经营中。正如徽州大儒朱熹所云:“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意思是说,徽州商人虽是生意人,但思想和行为却有士人风范,即按照或以接近士人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正是儒商的内涵所在。事实也正如此。徽商在经营中讲究“术”,更重视“道”。所谓“道”,即正道、真道、诚道。在他们看来,“经商有术,术无道则不立”“道术合璧,通天达地”,这是徽商精神中的核心理念,也是徽商不同于其他商帮的重要之处。正因如此,徽商才创造了“胡庆余堂”“张小泉剪刀”“汪玉霞”“叶开泰”等一个个金字招牌;正因为如此,徽商才急公好义,赈灾报效、修路筑桥,热衷于慈善事业,这种徽商精神对今天来说仍有积极意义。徽商一度取得了辉煌,然而因其过于固守传统,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世界进入蒸汽时代后,囿于传统的徽商却未能与时俱进,其衰亡也就不可避免。当然,徽商衰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观念的落后不得不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天下徽商》对此做了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这对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而讲好故事则是其重要手段。作为一部长达10集的电视纪录片,《天下徽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把枯燥的史料和观念转化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并且在讲好故事的技巧背后,更重视思想深度。《天下徽商》中很多故事讲得不同凡响,就在于编导对故事的内涵做了深入剖析和思想穿透。比如徽商的代表之一胡雪岩,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仅限于表面粗浅的所谓“红顶商人”,而实际上他是一个有着多面性的复杂人物,其为人处事中既展现出了徽商的诚信、进取精神以及为华商争利的民族血性,但也不能否认,其身上还存在着依附封建权贵的另一面,因此他的发迹和破产都非偶然。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洋商携巨资而来,控制了中国的丝、茶市场,华商破产者“十之八九”,“利之操纵尽归外洋”。如果从民族大义的层面上说,胡雪岩欲举一人之力与洋商叫板之举实有积极意义,而其失败的背后却有着更为深刻复杂的原因:一是金融风暴来临,胡雪岩的钱庄出现大量坏账、呆账,造成资金链断裂;二是官场的派系斗争使深陷其中的胡雪岩被落井下石、置于死地。如说前者是天灾,则后者实为人祸。天灾加人祸,胡雪岩的失败几乎不可避免。由此可见,编导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挖掘,不仅讲出了新意、讲出了层次,也提供了诸多信息,充分呈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诸如此例,在片中不胜枚举,使全片变得更加好看、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