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 多彩文明汇聚黄河文化之音

来源:文艺报 | 赵聪  2020年02月12日08:43

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赵聪演奏《丝路载乐》

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由一条大江或者大河孕育而生,黄河之于中华文明也是如此。黄河孕育了我们的十四朝古都和欧亚的丝绸之路。而音乐作为文化发展的产物,更是文明的内蕴承载。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历史文物中都保留着音乐的印记,它们记录着文明,也被文明所记录着。

此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以音乐为引线,串联起黄河沿线从发源地到入海口9个省份的国宝历史记忆,不仅是对沿黄两岸历史文化的创新解读,也是在新时代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有益探索。

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是生命的给养,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黄河奔流不息,黄河文化亦从未故步自封。就像我们的音乐所塑造出的特质,以海纳百川的方式兼容并包,吸收内化多彩文明,不断传承发展,始终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黄河之音 和而不同

这次在《国宝音乐会》中,我和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共同演奏的是一曲独具黄河韵致的《丝路载乐》。这首乐曲的灵感来自于一尊国宝级的“唐三彩载乐骆驼俑”。这件文物来自大唐,它是在骆驼背上支撑起一方舞台,由7位乐手各执不同的乐器,围坐演奏,而另有一位舞者翩然起舞,自在神态栩栩如生。我们在《国宝音乐会》舞台上的表演同样也是7位乐手和1位舞者,是对1300年前这段骆驼背上的音画一对一的复现。

这件国宝上的8个乐俑几乎都是汉族人,但是他们手上拿的乐器有西域的,也有中原的。比如琵琶、箜篌这些都是西域传来的,而笛、箫、笙都是我们中原的。结合其他史料信息,有专家推断,这个8人乐团演绎的应该就是流行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胡部新声”。“胡部”指的是西域的胡乐,“新声”就是有了新的发展。通过这一件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大唐兼容并包的气象,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繁盛,我想这也正是黄河文化千百年来的鲜明底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黄河的开放包容,孕育出了八百里秦川。《诗经》在此发祥,14个朝代在此建都,丝绸之路由此开启。所以我想,今天我们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民族音乐,也决不能因循守旧,一定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交流互鉴,才能让我们民族的艺术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不断发扬光大。

文化自信 创新表达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在世界各地演出。先后到访过欧洲、美洲、澳洲等五十几个国家及地区,曾为40余位外国元首演奏。不论是在杭州G20峰会、博鳌论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韩建交25周年等重要演出中,还是在纽约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比利时欧罗巴国际音乐节等国际音乐舞台上都曾回荡着中国之声。当我在这样的场合演奏时,是特别有底气的。

韩国总统文在寅携夫人来华访问时,他们听到《丝路飞天》的演奏会起立惊呼,没想到千年的琵琶会有这样的表现。琵琶也摇滚,民乐正青春,中国的民乐同样可以很现代。就像“胡部新声”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融合世界音乐语汇,中国的音乐就会一直进步。

文化自信首先源于对传统的热爱,而更好的文化传承需要不断创新。坚守传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没有传统就没有根。在音乐的道路上,我们走得越远就越觉得传统和经典的可贵。前人传下来的宝贝,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像琵琶经典曲目《十面埋伏》,至今都是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之作,所以说古人真的了不起。但是每个时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创新是我们在当下必须要做的。面对当代人、年轻人甚至外国人,我们要用当代的语言去诠释琵琶,创新融入更多新鲜元素让他们去喜欢,实现更好的代入。

国乐正青春 演绎“中国节”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年轻人的身体力行,如何让当代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爱上国乐,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成为行走的传统文化潮人。像故宫文创、非遗文创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众多汉服爱好者经常盛装出行与古建筑相映生辉,成为我们身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站上有很多年轻人通过弹幕为《国家宝藏》打call,直言表白“此生无悔入华夏”;一曲《水龙吟》引发网友刷屏,微博视频播放量近4亿……这些很好地说明了,当下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仪式感、体验感、想象空间是有强烈需求的,而我们要思考的正是,如何通过跨界、混搭、创新、创意去实现更好的对接。

2020新年伊始,我的下一个计划就是用音乐的方式去演绎我们的“中国节”。春节、七夕、端午节、元宵节……都是很有仪式感的中国节日。我们要尝试用当代的、立体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具有沉浸体验感的节日,将时尚创意注入到传统文化中,让传统节日焕发出当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