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与左翼文坛》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乔丽华  2020年02月04日09:14

一、基本信息

书名:《鲁迅与左翼文坛》

作者:乔丽华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定价:58.00元

二、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从事鲁迅研究及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的汇编,分为“鲁迅著译研究”“左翼文艺研究”“同时代人研究”三个专辑,在史料挖掘、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鲁迅与左翼文坛的互动关系。

三、作者简介

乔丽华, 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多年来从事鲁迅及现代作家研究,著有《鲁迅与左翼美术运动资料选编》《“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藏家鲁迅》等。

四、目录

鲁迅著译研究

“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细读鲁迅小说对话中的省略号

“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论鲁迅“画鼻子”的艺术

背负起“真实的重担”——析《狂人日记》中的“私人动机”

“脚的把戏”及其隐喻——以杨二嫂、爱姑为标本

鲁迅小说《风波》阅读史——以民国时期为考察重点

“二桃杀三士”——兼谈鲁迅与章士钊之争

从布尔雪维克到布尔塞维克——鲁迅译作《一天的工作》的版本与修改

鲁迅与河上肇

论晚年鲁迅与果戈理的文学世界

从《随感录》谈鲁迅与东南亚文学

抗世者的书写——鲁迅旧体诗异文整理与研究

回到鲁迅的“前文本”——鲁迅手稿研究管窥

左翼文艺研究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语丝”阵营

在弱小民族文学的视域下:朝花社对犹太文学的译介

关于朝花社的合作者“合记教育用品社”

中华艺大史实续探

鲁迅笔下的“革命咖啡店”是哪一家?

《文艺新闻》与新兴木刻运动的发端

革命与影像:《萌芽》上刊登的苏俄美术作品

鲁迅与第一次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

叶灵凤与《现代中国木刻选特辑》

左翼文坛与抗日救亡文学的兴起

左翼戏剧运动与抗日救亡剧的兴起

同时代人研究

割不断的兄弟情——《老虎桥杂诗》中的鲁迅

“拆信说”考辨——再谈周氏兄弟失和的原因

周作人日记中的冯雪峰——兼谈冯雪峰的周作人论

明与暗——鲁迅与胡适的婚姻生活

鲁迅与北京时期的弟子李遇安

胡风对鲁迅的“呼应”——兼谈黄源与胡风

在鲁迅身边的黄源

新时期以来的鲁迅与许广平研究

在理解与误解之间——论张爱玲与鲁迅传统

上海“孤岛”时期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活动

地方文学的革新——简论周文成都时期的文艺创作

从三份材料看巴人的《论人情》

新文学路上的跋涉者——论汪静之的小说创作

“新”学生眼里的“旧”教授——复旦大学教书时期的汪静之

后 记

五、后记

编完这本论文集后,总得写几句话,于是就想到自己到鲁迅纪念馆研究室工作竟已十八个年头了!不禁想起张爱玲《十八春》的开头:“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日子过得真快,十八个春秋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也许是到了该回顾一下的时候了。

1999年新馆建成,内设朝华文库,收藏了黄源等一批与鲁迅有过交往的战友或弟子捐献的文物,因此朝华文库的资料整理和纪念研究成为本馆工作的一个重点。我2001年到馆工作后,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是筹办汪静之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开个学术座谈会,编辑出版一本纪念集。纪念集的稿子大部分是汪静之先生的儿子飞白组稿的,我自己也向复旦、华师大的老师组了几篇研究性的稿件,此外还写了一篇关于汪静之小说的论文。因为是刚出校门第一次编书,所以特别认真,那时稿子很多是手写的,我一篇篇看,用红笔认真删改校正。为了写汪静之小说的论文,我还特意去上海图书馆复印了我们专库里没有的汪静之的小说。在组稿编辑的过程中也受到飞白先生的许多点拨指导。纪念集定稿前,他特意从杭州来到上海,看了我编的稿子,尚感满意,读了我的论文,很是称赞,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为了请在杭州的黄源先生给汪静之纪念集写个序,飞白先生和我还一起去了杭州葛岭拜访黄源先生,还见到了黄源先生的夫人巴一熔。那次去杭州,飞白先生一路跟我讲了他父亲的经历,他自己的经历。飞白先生是大学教授,也是翻译家,他是个儒雅的学者,但也有一段相当曲折的经历,听飞白先生讲他和他父亲的往事,现代文坛在我面前鲜活起来,涌现出令人充满遐想的诸多细节,不再是书本上那些简单的结论和断语。

从那时起至今我先后负责或参与了汪静之、冯雪峰、黄源、吴朗西、陈学昭、巴人(王任叔)、曹靖华等朝华文库库主的一系列纪念活动,编辑了纪念集、文集、论文集或画传、图文集等十余种,在这过程中自我感觉有很多收获:其一是能够亲自与现代文坛的亲历者或他们的亲属交流,得到他们的指点,也能听闻一些书本上不会记载的文坛逸闻趣事;其二是接触到不少第一手的珍贵史料,对现代文学史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虽然那时我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没有能够更多地把这些感受写成文章,但收录在这本论文集中关于汪静之、冯雪峰、巴人、周文、黄源、胡风的数篇文章,都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有所心得,是有感而发,现在读来自己也不觉得太过时。

编辑这本论文集,我也不无遗憾地发现,由于早年自己的研究主要围绕鲁迅同时代人,再加上出于敬畏之心不敢随便下手,因此我起初关于鲁迅研究的论文并不多,仅有《“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论鲁迅“画鼻子”的艺术》《鲁迅与河上肇》《明与暗——鲁迅与胡适的婚姻生活》《论晚年鲁迅与果戈理的世界》《割不断的兄弟情——<老虎桥杂诗>中的鲁迅》《从<随感录>谈鲁迅与东南亚文学》《在理解与误解之间——论张爱玲与鲁迅传统》《新时期以来的鲁迅与许广平研究》等寥寥数篇。这不能不说是有些惭愧的。但另一方面,大量的资料整理工作,与名人之后们的频频交往,一次次实地的寻访调查,帮助我构筑了另一种学术景观。2004年我出版了《吴朗西画传》,这本人物传记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不足之处,但让我对写作人物传记产生了兴趣。2009年,我出版了另一本传记《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虽然依旧是以鲁迅身边的人物为研究对象,但得到了鲁研界及广大读者的肯定,也让我真正感觉自己进入到了鲁迅研究的行列。此外,与上海文化出版社合作,先后编辑出版了摄影图集《鲁迅和他的绍兴》(2007年)和《藏家鲁迅》(2009年)。通过编辑《鲁迅和他的绍兴》一书,与出版社编辑及摄影师董建成一起寻访鲁迅故乡的台门、古桥、水道,使我对鲁迅的故乡绍兴多了一层感性认识;通过编辑《藏家鲁迅》,我对于作为“文化收藏大家”的鲁迅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尽管收入本书的早期论文不多,但我对鲁迅的认识逐步加深,鲁迅的世界对我来说也愈来愈深广,愈发彰显魅力。

从2011年起我主要参与了两个研究项目,其一是我馆与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的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丛书项目,我承担了《“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一书。这本书出版于2016年,可以说有两三年的时间我埋首于《艺术》《沙仑》《拓荒者》《大众文艺》《文艺新闻》《萌芽》等一批左翼期刊杂志中,同时研读了大量左翼研究方面的论著。当我完成这个项目后,我的兴趣点也自然而然更多转向了鲁迅与左翼研究,因此这方面的论文在本书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也因此,我把这本书定名为《鲁迅与左翼文坛》。

从2012年起我们馆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还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手稿全集》整理与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一员,我对鲁迅手稿和版本研究也有所涉猎,撰写了《回到鲁迅的“前文本”——鲁迅手稿研究管窥》《抗世者的书写——鲁迅旧体诗异文整理》《从布尔雪维克到布尔塞维克——鲁迅译作<一天的工作>的版本与修改》等几篇论文。我还负责编辑出版了两部手稿选:《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现代作家手稿选》(2016年)和《上海鲁迅纪念馆藏鲁迅手稿选》(2017年),在这两本书中也我撰写了大量的手稿题解和说明,但限于篇幅考虑,就没有收入本书。

从2017年起馆刊《上海鲁迅研究》每期确定一个专题,于是不得不一期期地配合主题来做“命题作文”,虽然这样一来不能完全按照个人兴趣,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对自己本来不太熟悉或很少关注的专题做一点拓展,论文集中《革命文学论争中的“语丝”阵营》《在弱小民族文学的视域下:朝花社对犹太文学的译介》《上海“孤岛”时期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活动》《关于朝花社的合作者“合记教育用品社”》等篇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撰写的。与此同时我也有计划地重读鲁迅作品,细品鲁迅小说的深意,撰写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细读鲁迅小说对话中的省略号》《背负起“真实的重担”——析<狂人日记>中的“私人动机”》《“脚的把戏”及其隐喻——以杨二嫂、爱姑为标本》等文章。我不喜欢人云亦云,喜欢有些独家发现,在写作中体会一种发现的乐趣,但有时也可能流于琐细,这是我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提醒自己的。

以上是我这些年从事鲁迅研究的一页陈年流水账,也作为我个人学术工作的一段总结。书中所收三十多篇论文,除个别篇目外,大多发表在《上海鲁迅研究》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发表的园地,我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收获。另外,我粗略地数了一下,其中二十余篇是近五年里撰写的,这或许多少说明我在鲁迅研究方面还没有停滞吧。

进入纪念馆工作十八载之际,能够编辑出版这本论文集,我甚感欣慰!也由衷感谢一路走来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和指点的各位同仁!我也很高兴能再次跟上海文化出版社合作!

乔丽华 谨记

2019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