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记住乡愁》第六季走进古城

来源:文艺报 | 郭文斌  2020年01月22日08:38

《记住乡愁》第六季播出时已是2020年。中国人以“十”为圆满,2020,这个年号中,居然包含了4个十,这是一个多么吉祥的年份。

隔壁屋里,《记住乡愁》剧组的编导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台本,每年这时,大家都在备战新年第二天就要在国际中文频道20点黄金时间开播的60集节目。一晃,在剧组已经6个年头,节目从古村古镇古街区到古城,我也被评论家贴上“安详农历加乡愁”的标签,意思是,郭文斌的创作,可以用“安详农历加乡愁”来概括,可见,作为这档节目的文字统筹、撰稿、策划,把一位作家变成了半个电视人。

不觉间,已经出入于这栋被称为“大裤衩”的央视大楼6年,和编导们从磨合到默契,从相识到相知,眼看着不少小伙儿的两鬓增添了华发,我也在此工程中进入天命之年,干完这档节目就退休的念头不时从心里升起。

在从事这档节目的6年里,我的生命发生了巨大转折。家里两位老人相继离世,小家伙却一步步走出摇篮,从每次我出门时哭得惊天动地,到憋着泪水送我上车,再到给我往行李箱里装饼干牛奶,叮嘱我路上多吃点儿。每次回来,都如胶似漆,寸步不离。晚上躺在我和妻中间,左看看我右看看他娘,说,你们两人都在的感觉真好啊。突然叹气。问怎么了,他说,一想到你明天又要出差,我都没有心情睡觉。这时,大家可以想象我心里的歉疚。于是,今年早早给剧组领导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却收到了一份十分恳切的挽留信,再次被深深打动。再进入剧组,感觉缘分更加深了一层。心想,如果当时领导同意,我和《记住乡愁》的缘分将终结于2019。现在,又和大家一道,奋战在给2020新年献礼的60集节目中,内心有一种特别的神圣感在奔涌。

回头再说节目,从第六季开始,根文化扑面而来,诸如天水、曲阜这些圣贤文化的摇篮,诸如伏羲、孔子这些先祖先师,集中地成为拍摄要素,分量之重,让人战战兢兢。人文如是,地理亦然,黄河、长江、长城、运河也频频进入选题。在一种突然到来的大视野中,蓦然发现,540集节目,就是一条文化的黄河与长江,就是一条文化的长城与运河,当然,也是一次文化的长征。

年份在跃进,节目也要跟进。因此,第六季的选题和审片会上,少了一些宽容,多了一些苛刻。我对编导们习惯性的鼓励语气,已让领导不快,但仍然下不了狠心挑刺。我能理解领导的心情,同时也深知编导们的不易。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伏羲文化吃透,何其难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孔府、孔庙、孔林的精神,何其难也;一座古城,上下五千年,人物千头万绪,要从中理出30分钟的拍摄线索,何其难也。30分钟,要由一个个镜头单元来表现,为此,摄像大概要拍1000多个细节单元。

6年里,编导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体力和精神都已达到极限。300集的探索,让超越成为难题。

但没有谁抱怨,没有谁叹气,而是欣然接受领导的批评。通不过,就再拍,再改,再审。作为天水古城的出镜嘉宾,我两次辗转前往,因为第一次的拍摄地没有选到位,被制片人否决。凛冽寒风中,我们一口气从早上8点半拍到下午3点半,整整7个小时,手脚被冻僵都可忍受,最难忍受的是腰的酸困,到最后全然没了感觉,只凭着一种意志力在支撑。为了赶光线,顾不上吃中午饭。一天的拍摄,在片子里大概也就用两三分钟,甚至更少,30分钟的片子,大概得拍300分钟的素材,劳动量可想而知。一位从别的频道过来的编导曾这样描述《记住乡愁》的拍摄,“这是一种没有范本可资借鉴的全新打法,道、学、术、技,缺一不可。”

这位编导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这是一种怎样的打法呢?

在卦台山出镜的时候,编导吕妍问我,伏羲文化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我说,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哲学、地理学、数学的基础,影响了炎黄、五帝、文王、老子、孔子,最重要的是,它教给我们如何在不易中寻求变易和简易,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守正创新。没有创新的守正,会让生命僵化,没有守正的创新,会让生命异化。由中宣部等单位发起、央视承摄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之所以从100集扩容至540集,不仅得到广泛认可,还创下观众多达100亿人次的收视业绩,正是守正创新的结果。

在不易中寻找变易,在变易中寻找简易,这个不易,就是初心,就是使命。《记住乡愁》团队正是秉持初心,开物成务,与时偕行。

新春的脚步正在走来,愿天地云行雨施、元亨利贞,愿中华中以行愿、小往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