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惠永臣:矿区行踪 ——2019年定点深入生活总结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惠永臣  2020年01月17日15:36

1

靖远矿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以东,因原属靖远县而得名。1985年因行政区划变动,改属白银市平川区,东北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连,北距腾格里沙漠约80~90公里。

据《靖远县志》记载,靖远矿区煤炭的开采,早在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前就已开始,那时在修建怀戎堡(今矿区东南的打拉池古城堡)的碑记中记载:“……西南白草源通会州(今靖远县城)北有宝积山产石炭甘铁”。宝积山不但产煤,还用来炼铁。根据当时甘肃煤炭开采情况及民间传说,宝积山在明代洪武年间已较为普遍地开采煤炭,至清代煤产地扩展到磁窑一代。民国期间除宝积山、磁窑外,大水头、党家水、井尔川、龙凤山等地亦都有小窑开采煤炭。这些小窑大都是当地和附近农民农闲时在煤层浅部以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挖掘的,产量甚小且不稳定,农忙时多弃井务农。所产煤炭多运往靖远县城,用作燃料。

自北宋开始至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岁月中,此地不断开采煤炭,用来做饭、取暖、炼铁、烧瓷、烧砖等,为后来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基础。1949年9月5日,靖远县解放,当时靖远矿区开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宝积山煤矿实行公私合营,1955年收为国有。1958年,靖远矿区实行大规模开发建设。随着开发建设逐步深入,靖远矿区形成了王家山煤矿、宝积山煤矿、魏家地煤矿、红会一矿、红会四矿等矿井。但由于开采时间长,资源匮竭,最早开采的宝积山煤矿、红会四矿分别于2016年、2018年关井闭坑。

为了详细了解靖远矿区60年的开发建设,了解常年在800米井下辛勤劳作的矿工,2019年初,我申请了中国作协定点生活项目,感谢中国作协给予我这样的机会,使我能够抽出时间,深入魏家地煤矿、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和红会一矿蹲点生活,为我进一步在作品中真实反映煤矿工人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搜集了大量宝贵的素材。我相信,我会用手中的笔,真诚地记录出他们的所思所想,反映出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2

其实,我已经在煤矿工作生活了20多年。我是199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靖远矿区工作的。那时矿区还比较落后,因为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风沙较大,到处是煤尘,树叶都是黑的,连地上飞的麻雀也是黑的。职工住的大多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平房,条件好一点的,就是五六层砖混结构的楼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矿区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环境焕然一新,职工住宿条件大为改善,大家几乎都在城里买了房子,住进了高楼大厦,开起了小汽车,生产条件也今非昔比。

当年参加工作时,我被分配到子弟学校任教,教了10年书,每天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很难有机会切身体会井下的工作环境,后来因为自己有点写作的基础,被矿上调入综合办公室工作,虽然接触矿工的机会比原来多了一些,但每天忙于案头工作,也很少有机会下井,对煤矿工人井下的工作状态了解的还是皮毛。这次定点生活项目,使我有机会长时间深入井下一线,了解工作面生产现场,和下井的工人进行深入交流。和他们吃住在一起,说实话对我的触动很大。虽然现在井下条件好多了,但煤矿工人仍然时刻要面对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等潜在危险,工作依然很艰辛。但他们的乐观精神和拼搏干劲值得赞颂。

记得有一个下午,我约好王家山煤矿党委政工部部长李克功,准备下井体验工作,当时正值副1203-45采区工作面搬家回撤,几十吨的采煤支架要从工作面通过回撤通道运出到拆卸硐室,然后拆卸支架,把支架的零部件用平板车运送到井下马头门,利用罐笼提升至地面,再转矿车运送到机修厂进行检修,这个过程相当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人身伤害事故。这个矿,在前年工作面回撤过程中就发生过一起倒架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矿上一直高度重视安全,每班都派一名矿上的负责人和一名部室长跟班现场指挥回撤,同时还有一名安检员在现场监督安全。支架的每一个部件轻则成百上千斤,重则达几吨,需要工人一件件拆卸,然后通过电动葫芦起吊,装到平板车上,再用卡轨车拉运,这个过程大多是需要人力完成的。在工作面现场,我看到好多职工光着膀子在干活,每班需要拆卸几架、拉运几架,都是有指标的。

当时我问现场跟班的王副矿长,既然回撤安全风险这么大,为什么不把任务定少一点,王副矿长告诉我,回撤期间工作面没有推进,极易发生瓦斯积聚和CO(一氧化碳)升高,稍有不慎,就有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所以必须加快回撤和封闭灌浆。这让我明白了,在井下危险无处不在。

那一天我是中午一点下的井,我们升井时已经是晚上10点左右,天空里星光闪烁,矿区到处灯火通明,而和我们一起下井的当班职工,在我们离开工作面时,他们还有三副支架的任务没有拆卸完成,估计他们晚上11点左右才能升井。在工作间隙,他们轮流着休息补餐,随身都携带着工作餐,用手把脸随便摸一把,然后在裤子上擦拭一下,就开始吃饭。脸是黑的,牙也是黑的,可他们从不顾及。虽然煤矿实行三班倒,每班八个小时,可遇到工作面不正常,有时甚至20个小时也不升井。

3

煤矿工人井下辛苦,地面的职工同样是忙碌和辛苦的。煤矿的工作,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安全”和“忙”。“忙”是他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词。特别是生产部室,几乎没有周末,即便是大年三十,都要早上到矿参加七点半的调度晨会。虽然机关的职工耗费的体力少很多,但工作同样不轻松。8月5日我在大水头矿地面进行采访,矿上的机关部室工作人员不是行色匆匆,就是在电脑上忙于整理资料。我到机运部孙部长的办公室时,他趴在电脑桌旁忙于整理资料,我人都走到他身边了,又好久才发现我,忙着要给我倒水。

那天,我随后又走进机修厂,只见当天回撤上来的支架,需要除锈刷漆,机修厂职工忙不过来,矿上动员机关部室的工作人员去支援,前来支援的大多是女职工,她们冒着烈日,穿着厚实的工作服干起活来。

4

煤矿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安全”。安全是煤矿的“天字号”工程,集团公司提出了“安全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口号,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我7月8日参加了魏家地煤矿“7•8”事故警示教育会,使我对煤矿生产安全的认识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深。那天的会上播放了警示教育片,对10年前发生的“7•8”瓦斯爆炸事故进行了回顾,那惨烈的程度让人几乎难以承受,教育片中还有对工亡职工家属的采访,事故给一个个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让人动容,现场参加会议的干部职工,好多人都流了泪。这样的警示教育会是为了缅怀工亡者,更是警示教育职工要按章作业,不能出现“三违”。我采访了几个煤矿,都是大小会议必提安全,必讲安全。矿区各个区域,到处张贴有安全标语和理念牌板,每个矿都有安全文化长廊,每个井下大巷,都装有安全灯箱,时时刻刻到处提醒职工要上标准岗、干安全活。哪个连队发生死亡事故,队班子成员都要集体免职;哪个矿发生死亡事故,矿班子成员都要受到惩戒。红会一矿的安全部长告诉我,前年发生一起死亡事故,除了给工亡家庭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外,集团公司对矿上的考核让该矿损失2000多万元,人均损失近一万元。集团公司用高压手段管理安全,职工的安全意识也逐年提高,现在集团公司已经实现了安全生产近600天,创了历史记录,但愿这样的天数继续增加下去,让家人因工亡离去的痛苦不要再降临。

虽然这次蹲点时间不长,但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是很大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煤矿工人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生产条件也一天比一天好,但他们总归还是辛苦的,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写一些东西。

义务参加井下劳动

在魏家地煤矿井下综放工作面

大水头煤矿新安装的工作面

参加红会一矿副井尾绳更换

到王家山煤矿井下

参观魏家地煤矿东二风井施工现场

参加红会一矿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

参加魏家地煤矿安全咨询日活动

参加王家山煤矿反风演习活动

在工作面支架回撤现场

在大水头煤矿井下

参加红会一矿义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