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璐临:用生命丈量大地,用热血传承红色基因 ——记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作家卜利民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01月13日08:52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中国作家协会新会员培训班上,高亢悠扬的歌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牵动着大家的思绪。演唱者不是专业歌手,而是一位用四十年踏遍赣南、记述和传承红色故事的红军后代、知名作家,也是本次培训班应邀授课老师之一——江西省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卜利民。

融在血液里的红色基因

卜利民出生在赣南红军家庭,父亲、两个伯父、姑姑,岳父以及岳父的两个哥哥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对于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卜利民来说,红色革命基因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他生命的营养,血液一般地滋养他的身体,滋润他的灵魂。 “红军”二字,总能让他血流加快,瞬间升腾出一股激动和力量。他说:“我的生命源自这片土地,我的红色情结是与生俱来的。”

家家当红军,户户出烈士是赣南原中央苏区的真实写照。卜利民的妻子也出生于红军之家。相近的家庭背景,相同的文学爱好,使两个年轻的生命走到一起。后来,为了便于创作,卜利民和妻子双双调到县里工作。卜利民在广播局任编辑兼采访,妻子则在博物馆担任革命历史文物组组长。那时起,他们便利用接触历史资料的条件,着手开展“少共国际师”的研究,携手开启研究红色革命文学之路。

《少共国际师》敲开了红色文学创作的大门

天有不测风云。1981年,卜利民的妻子被诊断出胃癌。在长达8个月的治疗期间,卜利民一直寸步不离陪伴在妻子身边。但是,年轻的生命终抵不住病魔摧残,正值芳华的妻子不幸病逝,留下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年仅2岁。

突来的变故,让原本温馨的小家瞬间崩塌。一向热情、开朗的卜利民也骤然间变成另外一个人:经常沉默不语,有时自言自语,没事的时候,他就独自坐在小河边,看河水静静地流淌,逝者如斯夫。但生活就是这样,它有着自己的节奏,既不会因为你的悲伤而加快流逝,也不会因为你的欢乐而裹足不前。期间,卜利民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两个幼小的孩子,常常弄得焦头烂额,手足无措。这段日子,后来被卜利民称为“人生的黑暗期”,足足八年之久。

有一回,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到了家门口才发现不小心弄丢了钥匙,便靠坐在门前歇息。当晚,卜利民的一位朋友恰巧来访,发现在地上睡着了的孩子,问明缘由后,赶紧把他带到小餐馆吃了饭,并在外面住了一宿。直到第二天下午,见到从乡镇采访回来的卜利民,孩子喊着“爸爸!爸爸!”激动而委屈地扑向他的怀抱,让他再也控制不住情感,泪流满面。

这天,他又来到亡妻的坟前,望着袅袅香火,他不由自问:生命如此脆弱和短暂,我将如何度过?自己也有一天会终老病死,那生命的意义又何在?这时,一部书名浮现在脑海——《少共国际师》。完成这部书是妻子生前未了的心愿。于是,帮助妻子完成未尽的愿望,像一支烛光,照亮了他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之路。

池妈妈的第三个儿子

在卜利民采访的红军故事里,有不少让他记忆深刻、感怀至深,其中,红军遗孀池煜华老人的动人事迹便是其一。

池煜华的丈夫是原红军高级将领、少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中央苏区分局委员李才莲,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他们只有一个养子,但天生智力缺陷,日子过得很艰苦。80多岁的池煜华独居在一个残破的牛栏里,每天要走20多里的山路,上山砍柴、担柴,卖柴谋生,却常常连饭都吃不饱。

卜利民听到池煜华的故事,立即燃起采访的热情。那天恰好是中秋节,卜利民穿上新皮鞋、拎着刚买的月饼出发了。由于不通公路,需几经辗转,他只好一路搭乘摩的,不料,路途颠簸,卜利民的腿竟不幸绞到摩托车的轮圈里,大块血肉连同新买的皮鞋一同被车毂绞了下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相反更坚定了采访的决心。

三个月的疗养后,卜利民终于来到池煜华老人家中,老人的生活状况让卜利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采访之余,他经常为老人送去温暖,长期的交流相处,让两人的感情如母子般深厚。

有一次,采访结束后已是下午,池煜华坚持要留卜利民吃饭,无奈家里只剩一个鸡蛋,她便让养子跑了四五里路买了一包方便面。原来,她曾听别人讲,方便面是一种美味又有营养的食物。这碗不寻常的方便面,装满了一位老母亲的慈爱。此后,卜利民定期回来看望池煜华的时候都会给她捎上一箱方便面。点点滴滴的关爱温暖着池煜华的心,她骄傲地向村里人说,卜利民是她的“第三个儿子”。

岁月无情,老人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一次采访结束后,池煜华将珍藏已久的三块银元郑重地交给卜利民,说:“我的时日不多了,这是李才莲留下来的,这个世界上除了你,我再没有别的亲人了”。

2005年4月,卜利民接到池煜华去世的消息,泪如雨下,他为老人送行时写下:永远的池煜华妈妈,落款:您的儿女。

泥土里的芬芳

卜利民说,作家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采访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卜利民既没有导师,也没有助手,每次采访都是自己扛着机器和行李就出发了。由于采访对象大都居住在赣南山区,跋山涉水成了家常饭。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的卜利民,右腿比正常的左腿要瘦小一圈,长期艰辛的跋涉,使他原本瘦弱的右腿越发孱弱,有时连站立的力气都不够了。就这样,卜利民用残疾的双腿踏遍了江西、贵州、湖南等几乎所有的红军所到之地,走过宁都县26个乡村,赣州365个乡镇,有些乡村甚至走过几十遍,四十年间,采访了一百多位红军和家属,并将其中15位红军女人的故事收录到专集《红军留下的女人们》。他既是聆听者,记录者,也是见证者,分享者。正如卜利民所说的,“那可亲可敬,又有些可怜的女人,她们的苦情,她们的坚韧,她们的信念精神,像血液一般,流淌在我的体内、在我的作品里,我要和所有有缘人一起分享。”

目前,还在世上的赣南籍老红军仅有约40名,他(她)们是赣南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了这些不可再生的精神资源,卜利民进行了大量“抢救性”工作,他深入而有着高度“文献”自觉的跟踪采访,为我们还原了不少历史细节,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红军感人故事,为中国文学、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留下了大量极为珍贵的档案资料。

红色之路越走越宽广

2011年,在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卜利民作为赣南老区的作家代表参加了会议,有机会在首都与来自全国的优秀代表分享自己的创作体会。分组讨论期间,当卜利民讲起赣南的红军故事和文学创作时,中国作协铁凝主席也被曲折动人的红军故事深深吸引。原本只有7分钟的发言时间,在大家的鼓励下,卜利民足足讲了30分钟。

讨论结束后,铁凝动容地握着卜利民的手:“你讲的很好,很令人感动。”想起赣南老区的创作现状和肩负的文学职责与使命,卜利民当即邀请铁凝主席有空到赣南走走,跟她讲述更多的红军故事,铁凝欣然应允。

4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率队前往江西调研,先后走访瑞金、南昌、婺源、鄱阳、景德镇等地,深入革命老区与基层作家进行座谈交流,并就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红军题材创作扶持,创办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基地等事宜深入考察。话别时,卜利民作为赣南老区作家代表唱起了当年送别红军的歌曲。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艺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卜利民用了40多年的时间深扎赣南这片红色土地,创作发表了约400万字的红色题材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少共国际师》,中篇、短篇小说合集《神窑》,长篇影视小说《曾山与苏维埃》,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们》《走歌的红妹子》《红军妹子》等。正如他所言,“千千万万的先烈,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我是红军的儿子,我也决心用一生来做一件事,就是把红色历史采访好、写作好,争取写出精品、写出经典。”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革命胜利哟你回头……”我们相信,红军精神永放光芒,红军事业后继有人,红色文学创作一定大有可为。

(此文根据中国作协新会员培训班上卜利民老师授课内容整理)

2019年12月28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