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悟空传》:沐浴在晚霞中的自由畅想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墨阳  2020年01月13日20:11

类型评价:

《悟空传》是今何在创作的二十章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化用了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人物与情节,加以自由主义思想的二次创作,讲述了一个关于反抗和爱情的故事。在《悟空传》中,今何在颠覆了原有对西游人物的理解,突破了历来紧扣在唐僧师徒等人身上的固有形象,将原本含有民间杂糅色彩的传统小说改编成了一个反抗权威、解构神圣的现代故事。《悟空传》先后获得了榕树下举办的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奖最佳小说奖和最佳人气小说奖、起点网第一届网络文学天地人三榜评选中的天榜作品奖,并先后被多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作者简介:

今何在,原名曾雨,代表作《悟空传》、《九州•羽传说》、《九州•海上牧云记》、《若星汉天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未来》等。曾担任游戏策划、背景架构、电影剧本创作等,创作经历丰富,涉猎文学类型广泛,被“2008年原创网络文学大奖评选”活动(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主办)中被评为:十年来引领并促进网络文学发展,为繁荣网络文学事业作出贡献的“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文本评析:

一、特色鲜明的今何在式少年

在今何在的作品中,主角永远是在宿命中抗争的少年。具体在《悟空传》这部作品里,虽然故事中主要角色们的年龄特征均不明显,但是通过他们的思想特征和行为逻辑,可以看出背后属于青春期色彩的浓厚表达。

在表述作品中充满青春热血的角色之前,需要标明的是,今何在的作品并不像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青春作家一样充满了昂扬的感情,在《悟空传》以及今何在的其他大部分作品中,基调都是宿命的,是灰色的。在《悟空传》中,孙悟空最终也没有回到那个和紫霞一起看晚霞的样子,也没有回到那个率领群妖打上天庭的魔王。

但是,和这种灰暗的宿命论背景相对应的是,故事的角色们总是充满了浓到化不开的厚重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包裹下推动故事向前进。在八戒还是天蓬的时候,他和阿月守着星河的浪漫,在唐僧还是金蝉子的时候,他失去了所有一切就为了追求真正的大乘的执念,在白龙马还是龙族的公主的时候,为了一面的情缘而决定踏上未知的旅途的决绝。这无论是那种情感都是那么的浓厚,浓厚到让人再看到背后阴沉的宿命就忍不住落泪。今何在式的少年就是这样的悲情主角,在不可知的迷雾中依然保持着青春期的热情往前走,在灰暗到喘不过气的世界中带来明亮的颜色。

二、反抗威权的自由主义精神

《悟空传》作为某一特定时期的网络文学代表作品,就不得不追溯其背后的思想源流。1996年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在大陆上映,这部在后来被称为爱情经典的作品在票房上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收益,反而是在影片下映后借助VCD等相对便携式的播放载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的传播开来,由此带来了一阵解构经典讴歌爱情的热潮。

看到这里就不难发现,《悟空传》的创作与《大话西游》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对《西游记》这一经典的解构,同样是对爱情的讴歌,同样是充满了浓烈情感的青春燥热。有人在回顾《大话西游》时,用八个字来总结其中的创作内核:解构一切,除了爱情。然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在《悟空传》中,这八个字也是可以适用的。在《悟空传》中,经典的怜悯苍生的神佛形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虚伪的权力生物,经典的邪魔形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压迫下的芸芸众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而来自于《大话西游》的孙悟空和紫霞的爱情故事被继承了下来,在《西游记》原著中被忽略的天蓬的爱情被再创作,再进一步,作者在《悟空传》中原创了属于唐僧和小白龙的爱情。于是,在被解构到破碎的经典概念之中,爱情的形象被拔高为完美的理想主义,由此成为了永恒的浪漫主义中的一部分。

但是与《大话西游》不同的是,今何在的解构并不止于此。彼时刚刚毕业的曾雨还没有成为如今名满天下的今何在,站在十字路口的迷茫被深切的反映在作品之中。心比天高的青年在面对庞杂世界时的命比纸薄被转化为那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对人生意义的问询:为什么而活着?——换句话说,在《悟空传》中真正的核心不是伟大的爱情,而是需要伟大的爱情来慰藉的理想主义的破灭。

如果把《悟空传》中错乱的时间线缕清楚,再回顾孙悟空的成长轨迹,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怎样一步步低头屈服的。曾经明眸烈火,曾经揭竿而起,曾经无所畏惧,而后被打败,被迫忘记,最终主动去寻求在威权下的驯服。而在理想一步步破灭时,只留下紫霞的影子还能唤醒被忘却的过去。

显而易见的,在《悟空传》的故事中,悟空曾经对天庭举起的金箍棒,金蝉子曾经在如来面前的大道之争,天蓬在诸神噤声时默默出席,都是对天庭帝后和西天如来的威权的抗争。那我们跳出故事外,彼时二十多岁的曾雨和背后一众《大话西游》观众们对于传统《西游记》形象的解构,又何尝不能看作是一种抗争呢?

三、管中窥豹的青年群体认知

《悟空传》巨大的成功和轰动效应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它对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戏仿。虽然我们现在提起《悟空传》总是津津乐道其对传统形象的解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被解构的经典形象在助力《悟空传》的传播。

《西游记》在创作的最初,是基于市井话本进行的整理,具有深厚的底层人民基础。而这些底层人民基础,正是《西游记》成为经典的原因。时过境迁,在《悟空传》创作的年代,《西游记》,尤其是原版的《西游记》成为了一个来自于前辈的权威的象征物。在这个基础上来看,对于《西游记》的解构就被赋予了对父权挑战的意味——而对父权的挑战,几乎是所有刚成年哺乳动物的本能。

特殊语境的悟空传式表达

《悟空传》基本上是由对话构成的, 这在小说中是很少见的。因为一般认为,单纯的对话是破碎的,不能够传递完整的信息。但是这种劣势在《悟空传》中并不存在。因为《悟空传》是基于《西游记》的再创作,由于原作极为广泛的知名度,导致不需要对背景进行介绍读者就可以自行了解的地步。因此在《悟空传》的行文中,省略了大量的背景描写,也因此使得今何在天马行空的语言风格完整体现在作品中。在某种意义上,今何在正是要通过语言的魔力来消解读者产生于原作的固定理解,以达到脱离经典形象的束缚,从而成功进行自我表达。

在《西游记》中对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其他诸多人物形象的建构, 在某种意义上说, 都是通过他们在各种场合、各种情节、各种事件中的语言表达来完成的。而在今何在的创作中,要完成对这些形象的解构,就业需要从这些角度入手。在《西游记》的视野中, 他们本应该这样说话, 而今何在在《悟空传》中却偏偏将他们进行扭曲、变形, 以另外一种我们不曾或者不能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说话, 从而达到我们对其形象的颠覆与解构。

除了对原有人物形象进行解构之外,在《悟空传》中还可以看到更加明显的另一类解构:对于原有概念的改造。在《西游记》中,神佛代表的是一种最终的价值判断,是基于“神爱世人”和“天道有常”进行的人格化处理。但是在《悟空传》中,这些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所谓的“佛”与“正义”不再是一种终极价值的象征, 它们也常常与自私、世俗与贪婪纠合在一起。“妖”与“欲望”也不见得都是面目可憎, 往往让人觉得这就是世俗世界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 今何在在《悟空传》中对这些具有稳定意义的符号进行了戏仿性的消解, 用文学书写的方式打破原来的能指与所指某种固定结合的权威性, 促成一个能指向多种所指自由开放的可能性。

四、结语

总得来看,在《悟空传》中贯穿始终的是对威权的打破和对原有概念与人物类型的重新建构。而这种建构并不局限于《悟空传》,甚至不局限于今何在本身,而是世纪之交那股经典解构的大潮在网络文学领域的集中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悟空传》注定是要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上留名的,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优秀的作品,更因为它背后厚重的时代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