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0文艺的新发展与新期待

来源;人民政协报 | 王蒙 冯骥才 熊召政 等  2020年01月13日06:41

致读者亲爱的读者,您好:

告别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一起迎来21世纪的又一个10年!2020年,她是如此令人期盼和憧憬。

2020,有人说她听起来就像“爱你爱你”,又有人说她像“廿廿不忘”……而无论是哪一种美好的寓意,对于文化周刊编辑部而言,都是我们对读者——您的心声。我们感恩过往,感谢您一直把这份报纸捧在手心里的那份沉甸甸的“爱”;我们期待未来,期待在2020年,您对这份报纸的关注始终如一,“廿廿不忘”。

因为您的支持,这方文化家园才更加富足;由于您的加入,这块学术阵地才更加多彩。新年之际,文化周刊编辑部再一次向可敬可爱的读者们致谢,并真诚相约:在新时代里我们继续携手,为建设文化的“统一战线”共赴使命,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共同努力!

本刊编辑部

王蒙:“饕餮之年”的祝福

1986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了《王蒙选集》4卷;1993年华艺出版社出了《王蒙文集》10卷;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王蒙文存》23卷;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王蒙文集》45卷;我本来觉得等到2023年再出新版《王蒙文集》,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不要等到2023年,就在2020年,现在就出!

这部50卷的新版《王蒙文集》里头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了,古今中外、稀奇古怪,哲学、科学、天文、数学、新闻、政治、外语,包括我使用到了俄语、英语、维吾尔语,我想,责任编辑应该累坏了。出版这套文集,也让我回忆往昔岁月。我感到很幸运的是,我在年轻时经受过各种各样的挫折,后来年岁比较大了,到了耄耋之年,回首往昔,这都成为一段段闪着金子般光芒的岁月。

曾经有一个编辑把“耄耋之年”改成“饕餮之年”。后来我想,又是耄耋,又是饕餮,这倒真是我的精神!从年龄上看是“耄耋”的,我写起小说来能“饕餮”,咱们还要继续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压倒一切其他的声音,还要继续写作下去!早在十几年以前,电视台就曾问我:你到了这个年纪,有没有年老力衰、文思枯竭的感觉?我说我明年将会有!意思是今年还没有。当然我也不能太吹牛,因为年老衰弱是必然的,但是在这之前我还是要努力写作,永远当一个第一线的文学劳动力。

前几天,在中国文联举办的百花迎春春节联欢会上,很多艺术家们和我一起朗诵了我的《青春万岁》,2020年,在一个新的时代,我想再次用它表达祝福和希望: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作者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

冯骥才:日历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线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线还是灯光。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发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有一次,一位很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对我讲她和她的丈夫的一件事。她唱戏,丈夫拉弦。他们很敬业。天天忙着上妆上台,下台下妆,谁也顾不上认真看对方一眼,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一天老伴忽然惊讶地对她说:“哎哟,你怎么老了呢!你什么时候才老的呀?我一直都在你身边怎么也没发现哪!”她受不了老伴脸上那种伤感的神情。她就去做了美容,除了皱,还除去眼袋。但老伴一看,竟然流下泪来。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精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我便把自己在今年日历的最后一页上写的四句诗拿给你看:

岁月何其速,

哎呀又一年;

花叶全无迹,

存世惟诗篇。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作者系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熊召政:一年之计在于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时代,每一天也都是新的。记得去年春节,我的小孙子用他脆脆的童音为我朗诵王安石的《元日》。读完了,他问我“一岁除”是什么意思。我说,就是这一年被减掉了。他又好奇地问:“我不是长大了一岁吗?为什么又减了一岁呢?”我说,作为生命的个体,你是增加了一岁;但作为无穷的岁月,却是减掉了一岁。小孙子眨了眨眼,似懂非懂地回答我:“我以为这个除是扫除的除,把家扫得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这有多好呀。”孩子的话倒是勾起了我的思绪,古人有言“一庭不扫,何以扫天下?”进而言之,一稗不除,何以养五谷?

庭,指的是我们的家,天下即是我们的国,二者相加即为家国。稗是杂草,五谷泛指所有的粮食作物。要想五谷丰登,先必除稗。因稗而引申之,歪曲的历史称为稗史,不正确的管理方法称为稗政。有着家国情怀的人,首先就会分清正史与稗史,仁政与稗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与创新中国之治,是家国情怀存于心行于世的时代之需,世纪之道。

新旧交替,时光流逝,中国人认识时间与管理时间的能力,充满了东方的智慧;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世之事在于民,一代之事在于君。晨与春都是时间的起始;民与君则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作用于世事的力量,民是庶众,今日之全体国民;君乃君子,亦众君之长。民尽力,君合道,上下一心,则国运隆昌,世代康泰。

刚刚过去的2019年,可谓多事之秋。但我们不是破屋又遭连夜雨,而是行船遇上顶头风。我们不是遭遇了灾难,而是碰上了挑战。迎难而进,团结就是力量;承平日久,打一打擂台也并非坏事。2019年既是多事之秋,也是别开生面。看中国大地山青水碧,山多了妩媚,水多了澄碧。政治、自然、风俗、文化诸般生态,都在优化与改善之中,有的地方,我们删繁就简三秋树;有的地方,我们立异标新二月花。有时我感叹:生活无比绚烂,只是我们的眼界太窄;新的时代挟着风雷而来,只是我们畏缩着不敢拥抱。

2019年最启人智慧的一个词:学思践悟。

2019年最撼动人心魄的一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又一天的晨光照到了我的窗口,又一年的春天走近了我的身边。作为一名作家,我将一如既往,忧患与文学并存;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我祝福2020这一个开启中国之治的元年,更饱满,更灿烂!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诗人,作家,学者)

尚长荣:温故而知新

 

去年岁末,整理旧物时,一张泛黄的、有些薄脆的戏单从一堆老资料中“跳”将出来,油印的字迹依然清晰,散发着尘封多年的时间的味道。径自一看,竟是1959年1月3日的演出说明书。纸上第一行印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第二行印着:京剧晚会节目单,下面一共两出戏:头一出是我的《敬德装疯》,第二出是我父亲尚小云先生的《梁红玉》,主演、主配的名单齐齐地罗列,都是尚剧团的班底。一张纸、一些字,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很多思绪都涌上了心头……

还记得那次活动是北京市政协为庆祝新年举办的,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小礼堂里,数百位政协委员济济一堂,外头是刚刚下过雪的寒冷的冬夜,里头却是喜气洋洋、暖意融融。那时候的我才19岁,很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作为新年里的头一出戏,又是那天晚会的“开场戏”,我演得特别认真,观众的反馈也很不错;父亲的《梁红玉》,文武并重、爽朗豪迈,精彩至极,更赢得台下掌声阵阵、叫好连连!

殊不知,这种演出在那个年代是常态——我出生在旧中国,看到过旧社会,那是个充斥着魑魅魍魉的年代,也是个无序、混乱、没有尊严、看不到光明的年代,直到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人民才真正当家做了主人!那时候,大家都经历着社会、行业的巨变,从“唱戏的”“艺人”到“文艺工作者”“人民艺术家”“国家的主人”,这不仅是称谓的变化,更是政治地位、心理认同的改变,这是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的自豪感和亲切感,众人对戏曲事业、文化发展的热情也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戏曲讲习班及时设立,党和政府第一时间就为梨园人士宣传党的思想和文艺政策,并真诚地和戏曲人交朋友。短短几年里,院团纷纷建立,剧场、剧院、俱乐部热火朝天,“三开箱”是常有的事,名家名角众多,大家都铆足了劲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特别是“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戏改的执行,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创作热情,也在革故鼎新中让古老的戏曲焕发出了新的尊严。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京戏、看京戏、演京戏,领略到了众多名家大师在黄金阶段的独特风采。

经历过旧社会里困顿的现实,也亲身感受过新中国的深刻变化,我们深刻地看到,不管遇到什么考验和坎坷,中国戏曲和戏曲人都以他们正义、正气之姿和通透、不屈的韧性傲然深植于民族艺术之林,这也正如中华民族的个性,任凭雨打风吹,道阻且长,终不失时代风骨!

从1993年到2007年,作为第八、九、十共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这15年,我光荣地履行了党和国家赋予我的神圣的职责,尽己所能,为戏曲人、为戏曲事业奋力发声;这15年,我也感受着社会的巨变和思想的奔腾,作为其中一分子,更是感慨万千。如今,10多年又过去了,文艺事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不变的始终是党和国家对民族戏曲发展的肯定、信任和重托。去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我们也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温故”——唯有回望初心,看到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方知感恩和珍惜;我们也一同“知新”——唯有放眼时代,看到万木之林的繁荣和汹涌,方知厚积薄发的无畏和奋力!

温故而知新,写在新年伊始。

(作者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叶小钢:奏新时代华美乐章

 

百花迎春,金鼠纳福。2020年已经到来。回顾不平凡的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中国文联成立70周年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5周年……每一件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一件也都是文艺界的大事。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文艺蓬勃发展,不断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我所在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倡导音乐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推出了一大批贴近时代、风格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音乐作品。

去年我创作了5部作品,都是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成果。创作《少陵草堂》之前,我们到成都杜甫草堂采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杜甫在草堂所作,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也是对自己当时艰苦的处境而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所发出的一个愿望。可见,“脱贫”是中国几千年来人们的一个最重要的愿望。今年,我们终于有机会完成这一历史性的目标,文艺作品又怎么能够缺位?去年我们几乎踏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走过了大大小小的村庄。我创作的交响素描《美丽乡村》,就是一首以浙江杭嘉湖一带的民间音乐为素材的交响乐小品。我在南方长大,对浙江一带的农村很熟悉,一路走过来,见证了它们一步步的变化,颇有感慨。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去年采风、创作了《新韶九章》,今年会精益求精再打磨,并举行一系列的演出。《新韶九章》的乐思和主题来自于“韶乐”。“韶乐”是中国古代流传最久的雅乐,它源于5000多年前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曲、舞”为一体的宫廷艺术。孔子听闻韶乐后,由衷发出“尽善尽美”“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喟叹。

新的一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履好职尽好责;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