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唐诗:在深圳顽强生存,诗意生活 ——记2019年定点深入生活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唐诗  2020年01月08日16:36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的作者,作为深圳改革开改40周年的亲历者,我一直都想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深入了解那些和我一样在深圳奋斗的普通人,并用笔将这些平民故事如实记录下来,汇编成册。今年,在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扶持下,我终于完成了这个梦想,在采访及后续的写作中收获颇丰。

今年1月份,由“单亲”作为切入角度,我拟定了以家庭为坐标的定点深入生活计划,着手开始收集相关材料。2月份开始,我集中走访了一些家庭,以单亲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辐射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的变迁:打工者的大量涌入、本地人的“地主意识”以及两者之间的慢慢磨合,包括价值观、竞争意识、情感倾斜等等。我想通过普通的打工者平凡的个体命运不断迂回曲折的故事,在描摹出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写出人性之美。

到4月份,我深度接触、采访了六类人,分别是单亲妈妈、流水线工人、快递员、保险推销员、听力障碍者和环卫工人。他们全部生活或工作在我定点深入生活拟定的地点: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福海街道,他们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以及“打工一代”“打工二代”的真实生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轨迹。从他们的生活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艰辛中不乏诗意的当代平民日常生活,结合我自己的个体生活经验,我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热力。从一连串看似琐细却充满生活真情、诗意盎然的生活细节中,折射的是深圳阳光、时尚、多元的文化特质以及在这里生活和奋斗的一代劳动者辛勤、自强的精神风貌。

在这次未定点深入生活前,我眼中深圳的底层生活只是身边习以为常的琐屑。然而,当我选中一批在广东生活了10年以上,一直从事基层工作的人群作为采访对象,深入跟踪、了解,并挑选几个重点对象进行长期观察后,我赫然发现:拨开生活的表面,这个群体的思想境界比我想象更纯粹、更高尚。他们普遍对生活的定义非常明确,对未来的目标定位非常准确;他们的共性是具有顽强的生存意识,其中一些人还怀着对生活的诗意向往。他们的故事大多数发生在城市寻常的角落,发生在菜市场、水库、车间、饭堂,而那朴实的情感和琐碎的生活细节却令人深深感到生命力的顽强和生活的诗意。

通过定点深入生活的近距离接触,我轻而易举地窥见了普通人之间自然的分离与必然的联系。听他们谈家乡、工作、婚姻、爱情,和他们聊人生、梦想、未来、责任,我们时而愤怒、时而感动、时而高兴、时而惺惺相惜。我常常因为

他们的故事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记得当自己采访一个听力障碍的女孩时,数次泪眼朦胧:“母亲平静地告诉我说我的耳朵医不好了!我没有当着她的面哭,我只是默默地走到院子里去,那里栓着一条陪伴我长大的白狗,我曾经好么喜欢一天一天地看着它,给它喂食,听它吃得欢快的声响。可是,以后,我不会这样了。可是,家里也只有我记得给它天天喂食。我想到,一天一天地我再也听不清它的叫唤,就疯狂地哭起来。我蹲下身去抱着可怜的白狗哭起来……”采访回来,整理采访笔记,我写到这一段:“在喃喃看来,没有人可以预料将来,都是被未来拖着走,出门错过一班车、遇到一个人,一些微小的动作都有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写着写着就趴在书桌上不管不顾地哭起来。我想这就是定点深入生活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不仅仅是有机会产生同情心,而是能通过生活的真实切入,本能的、本真的产生切肤的同理心。这种通感是动人的,是能激励人心的,我想我会记一辈子。这应该也是纪实文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因为深爱,所以倍感小心。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还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心理:我越来越不敢轻易去动笔写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是这样,去还原他们的日常生活、处事态度、观念、作息、习惯,不难写出一部反映经济飞速发展下人文伦理及时代变迁的纪实文学。可是,我意识到,如果想要完整地还原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逼仄的生活中来去自如,像呈现钻石的多个切割面那样,自己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下更多的苦功夫去走进他们的生活,沿着他们的生命脉络,去感受他们、研究他们。我所知道的是,他们不仅仅是在深圳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宏大背景后普通人的生活肌理,这同样是历史意义所在。

基层的声音总是尖锐而混乱的,这个群体能讲出来的故事都是暗流涌动的好故事。为了创作一部非虚构作品,我用自己的脚步、耳朵和眼睛捕捉到了几个非典型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我有信心撕开日常生活的表皮,写好他们,写出他们的真实和沉重,让他们的故事在地方历史的画卷中朴素而深入地打开。我作品的灵魂从他们的日常开始,由人类普遍的微小感情出发,戏剧性地展开,从一滴水中让人看见整个时代的面容。

通过这次定点深入生活的写作,我懂得了如何使我的作品从文化品质和文学审美上保持先进性:非典型的平民生活也能非常典型地反映时代精神发展的方向,这正是以人为本的当下中国精神气质的准确写照,也映射了人类的终极价值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