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新势力”丛书首发,作家学者畅谈文学教育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2020年01月07日10:27

铁凝、莫言、崔刚、康震共同为“文学新势力”丛书揭幕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1月5日,“文学新势力”新书首发式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学教育成果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活动并为丛书揭幕。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刚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主持首发式。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主持研讨。

“文学新势力”丛书书影

“文学新势力”丛书首批图书共计12册,汇集当代中国文坛12位青年作家的作品,这12位作家都是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联办文学创作硕士研究生。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和鲁迅文学院共同策划,铁凝、莫言担任顾问,吉狄马加担任编委会主任,邱华栋、张清华任主编,由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出版。

吉狄马加致辞

吉狄马加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作协和鲁迅文学院向“文学新势力”丛书的出版和文学教育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说,鲁迅文学院致力于对创作队伍的整体提升,而北师大有着丰厚的文学传统,双方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助力。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联办文学创作硕士研究生班为更多有潜力的作家提供了更好的学习途径和平台,与一般的大学文科研究生学习不一样,这样的合作模式,对作家整体的学养提升、创作实践有极大意义。这次出版的“文学新势力”丛书就是一个生动的体现,反映出这些作家的创作实力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既是对青年作家创作成就的展示,也是对双方文学教育成果的检阅。

邱华栋致辞

回想起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合作的契机,邱华栋清楚地记得是2016年与张清华在研讨会上相遇,谈起了文学教育,他们想起上世纪80年代双方合作开办的作家研究生班,学员中有莫言、王刚、迟子建、刘震云、王树增、严歌苓等,很多人直到现在都是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对这种合作方式深感认同,并希望能够在创作人才的培养上再次合作。在中国作协党组和北师大校方的支持下,北师大与鲁院合办的第一届作家研究生班于2017年9月开班了,到2019年,三届共录取了56位青年作家、编辑。邱华栋认为, “文学新势力”丛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一次检阅、检视,一次成果的正式呈现,也将成为2020年文坛的亮点。

周作宇致辞

周作宇谈到,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合作办学有着历史的基础,更有现实的需要,双方的合作是对当下文学教育的极大推进。北师大有着深厚的文学传统,并在文学教育上走在高等院校前列,在策划这套丛书的同时,学校还自己印制了全日制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的作品集《子夜歌或光明团》,这本作品集收录的作品均为学生们发表在重要刊物上的优秀作品。他期待这些文学新力量茁壮成长,谱写新时代文学新篇章。

崔刚致辞

崔刚表示,“文学新势力”丛书在创作与编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择新、纳新、出新的特点,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作家“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定位要求和思想精神。传播文化、助力教育是济南出版社的职责与使命,他希望济南出版社以推出“文学新势力”丛书为开端,继续加强与两大文学机构的合作,推出更多根植大众、服务社会的优秀作品,共同推动新时代文学事业发展前行。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丛书的出版以及双方合作的成果给予肯定。格非认为,在今天这个变幻迅速的世界,年龄差距会带来经验类型、思维方式和审美呈现方式的巨大变化,“文学新势力”丛书的出版为大家系统阅读新一代作家的作品提供了便利。

陈晓明认为今天中国文学面对的道路是宽广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有这么盛大的文学人口,同时,经过百年的新文学,也处在一个成就和难题并存的时间节点,而鲁迅文学院和北师大探索的文学教育对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提出了一种挑战,也提供了一种经验。

康震说,他心目中的“新势力”意味着一拨新浪潮、新思想,或者是一拨新的形象、新的文学质地。他认为,也许不是每个接受文学教育的人都渴望成为一个作家或者能够成为一个作家,但是都可以被教导什么是有情怀的写作和精彩的书写,而时代需要这样的书写者。

“这12位作者体现出一个特点——没有办法被共同命名,他们各具色彩,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明亮,有的灰暗,但都极具个人才华”,陈福民肯定了12位作家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与众不同的写作魅力。不过,他说当这些人被用“新势力”描述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老势力”还是非常强大。

张莉期待“过一两年我们这里能出现一个在全国文学界引起阅读风暴的作家和作品”,她觉得目前70后作家整体来讲体现出了新质,但还没有变成一个势力,怎样变成势力可能是今天所有写作者面对的一个难题。她认为70后作家们应加强对世界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和总体性的思维方式。

“作家能不能培养?如何培养?”再次成为会上的重要话题。“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句话流传已久,李洱辩证地指出,我们应认识到这句话存在的历史语境:五十年代中国百废待兴,在当时最需要的是专业的从事教育的人才,所以才有了这句话。在今天,我们不应该再质疑文学教育的必要性。李洱说道,“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哪?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它让你找到你自己在文学史当中的脉络,它需要你找到表达自己经验的一种方式。”他记得王安忆曾表达过自己的“遗憾”,如果上过大学,她将拥有更丰富的写作方法,更宽广的创作视野,没上过大学对她来说是缺陷而不是优势。

在研究生班教学以来,张柠感受到学员们与以往作家的不同,他们活跃地进行文学交流,呈现出一种放松、主动、积极的面貌;另外,从事创作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让张柠从批评家的身份转换为小说家,他亲身实践小说创作的经验,这是他给作家们上课的自我要求。

研究生班的很多同学都对老师们的授课印象深刻,张清华给大家讲文学思潮,西川带大家看画,欧阳江河引领大家进入诗歌文本,李洱为大家分析所有同学的作品。

要说在研究生班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变化,陈崇正觉得它给了大家一种承接更多东西的底气,奠定基础,让他们更加丰满。当初报这个班,有很多人不理解马笑泉,但他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可以让写作内部产生持续不断的动力,而这恰恰是可以被教育、被培养的。王昆当了20年兵,这次学习给他的感受是“人生中第二个新兵连”,他说,对于一个战士来说最高荣誉是能够走到阅兵场,对于作家来说今天也是另外一个阅兵场。

徐可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鲁院近七十年的文学教育和作家培训实践证明:一是文学教育是必须的,二是作家培养是可能的。鲁院愿与北师大及其他高等院校继续携手合作,努力做好文学教育和作家培养工作,为繁荣发展文学事业添砖加瓦。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邢春、李东华,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朱孔宝,欧阳江河、西川、陈帅等专家学者,以及丛书作者马笑泉、杨遥、朱山坡、林苑中、林森、王昆、陈崇正、曾剑、王小王、东紫、杨袭等参加首发式与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