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文化体现历史质感 ——电视剧《鹤唳华亭》研讨会侧记

来源:文艺报 | 慧妍  2019年12月28日08:24

12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和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电视剧《鹤唳华亭》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行业、学界、媒体等领域的专家代表就该剧的创作背景、叙事手法、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围绕新时代下影视剧创作如何展现传统文化意蕴展开讨论,会议由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主持。《鹤唳华亭》近期在优酷热播,凭借精良考究的服化道、跌宕起伏的剧情,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和热议。该剧改编自雪满梁园同名小说,由杨文军执导,罗晋、李一桐、黄志忠等主演。故事围绕男主角萧定权的命运起伏及其和父亲的父子关系,以及与陆文昔的爱情之旅展开,并渗透出对于君子之道与历史发展的思考。

关于创作《鹤唳华亭》的背景和初衷,导演杨文军谈到,该剧通过讲述男主人公萧定权从小怯到大勇的成长心路,将文化做到实处,全剧想传达给观众的是人在艰难环境中逆风执炬的风骨。在剧作的打磨中,制作团队力求能在礼制、美学、文化艺术,包括建筑、服饰等方面达到一定的审美高度。据《鹤唳华亭》制片人邸省介绍,从拿到小说到改编、拍摄、后期直至播出,历经3年精心打磨。她表示,3年来,主创人员仔细考据、精益求精,为的是通过这个故事将古代士大夫的君子风骨,以及点茶、雅乐等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给年轻观众。

在价值立意方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认为,《鹤唳华亭》通过呈现萧定权在艰难中成长和奋斗的经历,揭露了封建制度对人性和道义的压迫。他谈到,“热爱自由、生命和美好的萧定权渴望为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积极作为,因此宁可自己挨打受苦也不愿百姓受苦、国家分裂;外表羞怯柔弱的陆文昔也内心越来越强大,这样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有利于青年人励志成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认为,“以卢世瑜为代表的人物具备正直责任、厚德载物、兼济天下的情怀格局和人文尺度,传递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正向价值观。《鹤唳华亭》将国家大业、时代事件和生活细节、儿女情长相结合,在情与理、正与邪、善与恶的艺术辩证中,达到了高度融合的状态”。《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认为,该剧弘扬了主流价值观,“一切文艺,不可为阴谋所用,一旦沾染,精神全无,骨气全无,人亦如此”等剧中对白字字珠玑、句句金玉,释放出了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所副所长朱新梅表示,萧定权重情重义,对亲情和家庭的希望寄托等,都彰显出一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理念。《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萧定权没有走向黑化,没有将权力看得过重,而是保持初心,他渴望得到的并非是太子的位置,而是天下太平和温暖的人伦常情,高小立认为,亲情和政治的不可调和性在该剧中得以深刻揭示。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青年评论家李壮认为,《鹤唳华亭》是一部有观念、有看法、有立场的剧集,“小怯而大勇”的萧定权,体现着深切家国情怀的卢世瑜,都最终指向中国精神,指向高贵真诚的君子之风。

研讨会现场多位专家就该剧谈到古装剧历史感的营造问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谈到:“准确地说,《鹤唳华亭》是具有历史感的古装剧,既有历史学家的‘历史’,也承载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中的‘历史’。”他认为,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历史氛围的还原营造、于情于理的自觉追求等使得该剧有益于培养观众获取历史智慧、铸造精神人格、提升审美修养。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近些年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很多,观众对皇帝、大臣、官宦、婢女以及恩怨情仇已经产生审美疲劳,留下刻板印象,在这种情况下,《鹤唳华亭》的播出获得了了不起的收获,作品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跳脱出历史剧创作的尴尬境地,在服装、道具等制作方面经得起推敲。

《鹤唳华亭》的核心关键词是“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传欣认为,该剧表现出的“美”涵盖了硬件和软件层面的雅乐之美、规制之美、人格之美等。中国电视艺委会副秘书长易凯谈到,“整部剧的服化道到位,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得当,包括诗词、音乐、点茶、宋徽宗的瘦金体等都值得鼓励和借鉴,更传递了真善美的价值观”。《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剧中台词、礼仪之美等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播。

“美”亦体现在与现代年轻观众审美观的无缝对接。不少专家都谈到,剧中反转接连不断,主创运用类似于现代探案类型中的时髦手段,令观众目不暇接。中国视协理论研究室主任赵彤谈到,该剧通过强冲突的制造,运用文学上的追叙、补叙等手法使得剧情跌宕起伏,此外,青春化手法的运用也是该剧的特殊之处。

肯定之余,也有专家表示剧中反转太多,但并非都有必要,萧定权和其老师卢尚书的戏做得不够充分,卢尚书退场过早,事实上他在萧定权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身上所承担的文化内涵恰恰是该剧需要进一步挖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