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村中岁月新

来源:文学报 | 甫跃辉  2019年12月27日07:14

我要说的这个村子,有个很诗意的名字“荷桥”,在成都简阳离市区不近的地方。大巴车开了好一阵子,经村过镇,在一处路口停下,以为到了,下车才知道,只是到了村外一片农业基地,山峦间平整的大块土地被区隔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各各立着名牌,是供城里人来学习种菜的吧?即便生活在城市,人们对乡村生活,也常心怀向往。十多年前,我在云南安宁便见过这样的田园模式,那时候还算是新鲜事物,现在很多乡村已经普及开来了。在基地边上,有一处在建的游客中心,透过密密匝匝的脚手架,也可看出设计颇为新颖,不禁让人有一点儿错愕,似乎这不属于乡村的建筑。可是,城市里能尝试各种形式的建筑,谁又规定了乡村建筑必须得怎样?

我是从云南乡村走出来的,自知这辈子都脱不去乡村的底色,也不愿意脱去。然而,这个“乡村的底色”是怎样的呢?要知道,乡村一直在变,正如城市一直在变。我们不能只容许城市变,就不容许乡村变。有不少人感叹,乡村不再是过去的乡村了,似乎乡村就应该永远不变。

我生活的汉村,这些年来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比如瓦房越来越少,草房更是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两层或三层的钢筋混凝土小楼;比如村里的土地经过流转,集中到几个人手里,有的种梨,有的种西瓜,有的种葡萄,还有的种大蒜,原先土地的主人拿到租金后,还可以到瓜果蔬菜园里打工再拿一份工资;比如村后的山林里人越来越少了,以前大家每天都要上山抓松毛、砍干柴、挖松根,现在上山,满地黄灿灿的松毛堆积,哪里还有人多看一眼?再比如,以前村里人吃饭都在自家吃,现在村子附近开了农家乐,也有人到农家乐去吃饭了……

在荷桥一边走,一边听当地朋友介绍荷桥村今后如何发展。近来,我对这些内容挺感兴趣,我想知道中国广大的乡村究竟在发生些什么事。自己写小说,兼之在文学系统工作,目之所及有关乡村的作品,大多仍停留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前的乡村,和当下的乡村几乎毫无关系。文学作品之所以对现实的反映如此滞后,我想,首先是因为作家们固守于自己的童年记忆(当然,童年记忆是重要的写作财富),对世界的认知没有“更新迭代”。然后是因为作家们进入城市后,大多已经失去了进入乡村生活现场的能力,写作只能依仗记忆和新闻报道。

近来有关乡村变化的知识,一多半是在老家乡镇工作的冰凌告诉我的。她说,如今房屋皆是白墙灰瓦,活动场所、锻炼场所一应俱全。村民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荷桥,同样剧烈的改变在发生着。荷桥有一个名字诗意盎然的“岛”,叫做“悠然岛”。我们要去的地方,正是悠然岛。四处还在建设,路还是土路。天色阴沉,走走停停,我们最终在一片不算大的水边停下。只算得上一座小型水库吧,但已足够悦人眼目了。水面平静,不时有白色的鹭鸟飞过,三五只小小的在近岸处凫水。

我们在一处有着茅草屋顶的房子边停下。这自然不再是旧时的草房了,只是做成了草房的样子。沙发、椅子、桌子、茶具,一应俱全。环绕四周的,是种种绿植,有多肉植物、有非洲凌霄,有木芙蓉,有吊钟花,还有从小熟悉、直到读了鲁迅先生文章才知道名字的乌桕树。我坐在屋檐下,和乌桕树“相看两不厌”。乌桕树革质的叶片在风里细细地摆动,在叶片的间隙里,湖面闪动着银屑似的波光。

幻境般的湖面啊……

一只鹭鸟飞过,白色在幻境里延续。

身后的同伴在说笑,我偶尔应和两句,心思又回到了前面想的那些问题。

现在很多地方的乡村,已经渐渐蜕变成一个我们这些有着乡村经验的人都不熟悉了的、更趋近于“理想”的乡村,蜕变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乡村,或者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样的乡村。当然,这样的变化,不是当下主流舆论对乡村的看法。在当下的语境里,乡村是空心化了,是越来越破败了,是行将消失了。我不是要武断地否定这样的看法,只是为什么几乎只看到这样一种看法呢?中国那么大,乡村那么多,乡村和乡村应该是不一样的,也确实是不一样的。对乡村的认知,应该还有不同的看法才是。

乡村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

很多人离开乡村,也有很多人回到乡村。在我老家正如此,村里的年轻人到大城市赚钱后,总想着回到老家起房盖屋。那些破败的乡村,大多是因为村里人到城里打工后,想办法留在了城市,很少再回到乡村导致的吧?这是人们对故乡观念的不同导致的,当然可能因为我老家太偏远,要举家迁徙到大城市并非易事。不管怎么说,面对当下的乡村,我们不该只有一个声音,我们应该睁开眼睛,看看真实的乡村,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仅仅从新闻报道上去了解。

我在老家认识几个朋友,做设计的永华、永平兄弟,烧窑的庆坤,他们几个合伙租了一二十亩田种水稻。上次我回家去,刚好碰到他们收割,可惜那天下午我和初中同学在县城聚会,没来得及去田里看一眼。他们将老屋推倒重建了,新房有四层,朝南面对院子的一整面墙都是玻璃的。这样的设计在乡村里多少显得突兀,然而这“突兀”感,难道不是源自我们对乡村认知的模式化么?

世界永远不会停下变化的脚步,乡村也不会。与其早早断言哪些变化是好的坏的,与其早早叹息什么什么消失了,不如先仔细观察这些变化,再认真想想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诸事在变,万物永恒。路边杂草丛生,大多仍是童年旧识。它们见到我,也会觉得熟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