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聪:关于学习“四力”的学习体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聪  2019年12月23日16:39

我是来自新华社国内部的陈聪,2010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新华社工作。在国外的时候常驻过埃及和叙利亚,是一名战地记者,回国以后采写过黄大年、钟扬、王继才、朱有勇、李德威等典型人物。

一、对“四力”的理解

脚力,我觉得是作者心中最纯粹的一种“到达感”,就是那种想要去现场,想要用双脚去丈量脚下的土地的那一种冲动。

笔力,我觉得是作为一名作者和世界沟通乃至改变世界的独一无二的方式。

脑力,我觉得是一个作者或者编辑所有能力里那种最无法言说但是又最神奇的存在。

眼力,我的理解是你走到,看到,还要用心去感觉、去触碰,不然你可能“脚力”到了,但是那种泥土和露珠的感觉未必能体现在稿件里面。

二、践行“四力”的经历

之前我在中东常驻三年时间,去过埃及大规模示威游行的现场,去过叙利亚的化学武器袭击现场,也到过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中东一些其他国家,感受过枪林弹雨,也体会过生死一线,可以说是几年间中东剧变的亲历者。

后来到了叙利亚以后,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来到战地,目睹真正的战场。硝烟是什么样子?爆炸现场是什么样子?真正的枪林弹雨又是什么样子?很多现场可能就是一生一次的经历。

很多人问我说在那个时候会不会很危险,我说不会啊,我去费尽心思地去触碰这个国家的脉搏、还有它的脑洞,用双眼记录它身上每一天发生的变化,甚至是废寝忘食、茶饭不思地去做这件事,回想起来我,那种真正沉浸在一件事情当中的感觉,真的是一种特别美好的感觉。

可能有人想问我,在战地里最吸引我的是什么?最让我奋不顾身的是什么?我想就是血肉模糊的真相,去走进这里人们的内心,感知他们对战争的绝望、对生命的希望,把战争中最残酷、但是最真实的一面剥开来给人们看,唤起更多的人对生命和死亡更深刻的理解。

回国以后,经过几年沉淀,我转投国内报道,这是一个和国际报道完全不同的领域。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次采访经历。一次就是我去四川凉山著名的悬崖村采访,这个村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山坳里,悬崖海拔高度1500米左右。因为悬崖陡峭、费用昂贵,在这里修路很困难。在很长时间里,进出悬崖村只能通过用木棒和藤条编成17段藤梯,上下十分危险。

我们去这里的时候,情况已经好很多了,我们爬的是当地政府刚刚修好的一条新的“天路”,是一段用6000根钢管打造的“天梯”,其实我们当时爬得十分艰难,从山脚下往上爬,手脚并用,有的地方几乎是直上直下的悬崖,钢管旁边就是万丈深渊。当时我的眼睛不敢往旁边看,只能盯着眼前的钢管往上爬。爬到山上用了大概4个多小时,往山下爬的时候,我的双腿就止不住颤抖,只能让村里老乡扶着我一点一点地爬到山下。爬下去以后,我已经是满身大汗,但老乡们却说,现在我们爬的“天梯”对他们来说,已经像是“通了高速”。

另外一件印象深刻的报道,就是对黄大年和钟扬的报道。黄大年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在他的推动下,我们对大地和深海的认识追赶了发达国家20年的进度。钟扬是一名植物学家,他用生命的最后16年时间,在青藏高原采集了4000万颗种子的国家宝藏。这两位科学家明明处在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身上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说他们是两个不爱睡觉的怪人,他们一天就睡四个小时,每天如此。如果他们还在世,我真的想问他们:他们这么疯狂到底图什么?

我带着这个问题,走到他们工作过的地方,看到黄大年躺在地上阻挡卡车强拆无人机库的地方,看到钟扬办公室里那个被没报销的机票和发票装的满满的抽屉。采访得越深我才越明白,每个科学家心里,都住着一个奋斗的灵魂。

从黄大年到钟扬,他们身上有一种信仰,他们信仰这个美好的时代,他们愿意为这个时代做出伟大牺牲!我想,一个国家的伟大事业、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就是靠这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砥砺奋进、传承下来的吗?

刚毕业的时候我曾经想过,自己的“二十几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现在回过头看,我觉得,有理想,有蜕变,有奋不顾身,也自带光亮,温暖自己、照亮别人,这就是新华人的气质,也是一个青年人真正的成长。

(作者为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