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秦勇:生活是桃花源,“四力”就是“打渔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秦勇  2019年12月23日16:14

各位领导、作家朋友们:

我来自重庆忠州,忠州曾有5位宰相在此为官,白居易任忠州刺史3年,杜甫、苏轼、陆游都在此留下千古诗篇。这里也是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的故乡,105岁作家马识途的故乡。这次非常荣幸来到美丽的厦门学习,根据会议安排,在此汇报三点学习体会和感受。

一、“四力”是作家的思想基石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对宣传思想干部的谆谆教诲、殷殷期待。总书记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也写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我认为,增强“四力”,就是一名作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就是一名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思想基石。作为基层作协负责人,我明显地感受到这几年重庆作协特别重视作家“四力”教育实践,召开各类会议、主题培训班深入传达学习,通过加大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建立“一对一”结队机制,评选红岩文学奖、重庆文学奖、巴蜀青年文学奖,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市作协主席团集中到40个区县走访调研、助推脱贫攻坚、检验“四力”实力。陈川主席两年内就带队到忠县3次调研座谈。2018年全市扶持重点作品27部,2019年扶持16部,我的长篇传记《大唐廉相陆贽》就受益其中。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重庆作家既找到了方向,充满了向往,也倍添了信心,增强“四力”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悄然植根心田,开花结果。

二、“四力”是作家的创作源泉

作家必须把创作的根扎在最深厚的土壤里,才能汲取最肥沃的养分,才能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作品。我看过CCTV大家栏目对陈忠实的报道,他为了写《白鹿原》,在简陋的农家小院一住就是10年,与村民打成一片,关中的三伏天屋里达到40多度,他仍是汗流不止笔耕不停。去年8月21日,我们忠县安监局驻金鸡镇傅坝村扶贫第一书记杨骅,因过度操劳突发疾病倒下,年仅48岁。宣传部安排我们组织我县20名作协会员,扎进杨骅扶贫的蜂水村、傅坝村采访,又对他家人、同事、朋友进行走访,这些采访故事迅速引起社会强烈共鸣和反响。后来成立了“杨骅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宣讲50场,场场轰动,催人泪奔,7名报告人的报告词就是我们担任主创作的。从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情看,惟有增强“四力”,作品才有感染力、生命力。

三、“四力”是作家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讲,文艺工作者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作为作家,只有靠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承担起这一崇高使命。白鹿原上的影视城火了,樱桃红了,陈忠实却走了。但白鹿原上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他在文学上高山仰止的崇高建树和人格魅力将永存这片深情的土地。重庆执行援藏政策已有25年,我有一个作家朋友周鹏程,去年花了半年时间深入昌都、察雅、类乌齐和芒康,采访重庆第八批援藏干部,回到重庆就住进医院,严重的高原病肺水肿差点就夺去了他的生命,他在病中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今年获得重庆“五个一”工程奖。作家如何增强“四力”,我认为就是要在创作本质上“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创作方法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重心上“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真正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古人讲,作家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翻开携程网,发现自己走了23915公里,为什么我还没有写出高原式的作品,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才知道,这23915公里,我是坐飞机飞的,没有接地气;我才知道,要成为一位有建树的作家,需要有 “根深成林”的厦门榕树精神。最后,我想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桃花源,那么“四力”就是新时代作家的“打渔船”。

(作者为重庆市忠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