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本杂志见证科幻文学如何影响中国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 王迪  2019年12月20日09:17

在科幻世界杂志社办公区展示的部分出版物。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40年前,当美国上映由热门科幻电视剧改编而成的第一部《星际迷航》电影时,中国人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刚刚萌发。

在1979年创刊于成都的一本杂志里,读者可以同时找到科幻小说、爱因斯坦的传记、有关数字集成电路的诗歌以及纪实文学。当时,科幻小说被认为是一种科普工具。

如今,这本由《科学文艺》更名为《科幻世界》的刊物已经成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科幻杂志,巅峰时期单期发行量达到40万册。

“这是我第一部科幻作品发表的地方,通过它我从科幻迷变成了科幻作家。”《三体》作者、科幻作家刘慈欣说。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增长的40年里,《科幻世界》见证了中国人想象力的释放和成长。

20世纪80年代,科幻作家受到各种守旧观念的束缚。《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回忆说,当时围绕“什么是科幻小说”“多大尺度上允许想象”的讨论一度演变成对作者的口诛笔伐。在这种气氛下,很多科幻刊物停止出版,《科幻世界》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

到了90年代,在“科教兴国”倡导下,科幻文学“奇谈怪论”的标签被撕掉了。《科幻世界》这一刊名开始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世纪之末,《科幻世界》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文章,随后这一标题意外成为当年高考作文题。这让杂志获得了众多家长的追捧。

在姚海军看来,即使没有这次巧合,科幻文学也会在中国掀起热潮。“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逼迫你关注未来的问题。就像坐在高速列车上,你把目光放的更远才能看清楚。”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99年到2018年,中国GDP增加了11倍多、达到13.6万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把自己的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修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铁网络,并在量子科学、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如今,《科幻世界》不再是一本单一的杂志,还衍生出了全彩页的少年版和专注外国科幻小说的译文版。此外,还涉足了电影、游戏和产业园等领域。杂志社策划出版了上百本中外科幻小说,其中包括获得雨果奖的《三体》三部曲。

《三体》三部曲的问世进一步激发了中国公众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它最先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关注,一些互联网企业家和公众人物成了它的粉丝。它的英文版本在2015年斩获雨果奖最佳长篇。2018年,以刘慈欣的另一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大获成功,以46亿元票房成为中国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根据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11月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包括阅读、游戏和影视作品等在内的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今年上半年达到了315亿元。

多次荣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的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认为,中国人勇于尝试和对新技术的开放心态促成了这里科幻文学的繁荣。

“现在是中国科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作家、作品和发行的数据以及相关电影、游戏的发展状况都能看出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