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澳门回归20周年 《七子之歌》里,孩子要回到祖国母亲身边

来源:澎湃新闻 | 高丹  2019年12月20日07:54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2019年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七子之歌》也再次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被唱响,11岁的小女孩龙紫岚继1999年澳门姑娘容韵琳第一次在大三巴牌坊前唱起《七子之歌》后,成为新的传唱人。闻一多先生慷慨痛切的词、李海鹰含泪谱的曲,传唱二十年来感动无数人。

“受尽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1925年,英帝国主义者屠杀游行示威的群众,制造了“五卅惨案”,闻一多愤然写作了一系列爱国主义诗歌:《醒呀!》, 《七子之歌》, 《长城下之哀歌》 , 《我是中国人》等等,他发表新诗的时候特地发表声明说:“ 这些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七子之歌》最初发表在《现代评论》第2卷第03期 , 于1925年7月出版。 全诗由《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节组成。

登载《七子之歌》的《清华周刊》。

《七子之歌》诗前有序,叙述了这首诗写作的缘起和立意:邺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益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举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引者按:即法国之洛林地区, 曾割予德国,1919年收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登载《七子之歌》的《清华周刊》。

登载《七子之歌》的《清华周刊》。

《七子之歌》发表后,一位署名为“民治”的评论者写了《三首爱国诗》一文,综评闻一多的《醒呀》《七子之歌》《洗衣曲》三诗,称它们另辟了新诗坛的前途,更新了新诗坛的生命,“表现了中华民族争自由求独立的迫切呼号的精神”。他称赞诗人“是得天独厚,能首先感着痛苦,首先热起情绪,首先擒得诗意……”

1998年底,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第一次唱响了《七子之歌》。总导演李凯回忆说,他是在翻阅闻一多诗集的时候发现了《七子之歌》,并决定将其作为《澳门岁月》的主题曲:“这首诗,最合适。诗人对澳门的呼唤,正是编导在《澳门岁月》中所要宣泄的情绪,共鸣之处就是中华民族祈盼统一,祈盼澳门回归祖国的主旋律。”摄制组找到了李海鹰,他在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后,流着泪完成了曲子。

今年的12月20日为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纪念日,澎湃新闻专访了闻一多先生孙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闻黎明(闻一多次子闻立雕之子),同时也联系并采访了清华大学校史馆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明君,谈谈他们所知道的闻一多先生和《七子之歌》。

【对话闻黎明】

澎湃新闻:1922年,闻一多先生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可以说是他的新格律诗理念指导下的诗歌创作尝试。那么创作于1925年的《七子之歌》是否也可以用闻一多的新的诗学理论来分析?这首诗在闻一多先生的整个创作脉络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闻黎明:其实闻一多并没有把它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品。他的两部诗集都没有把《七子之歌》收进来,他写诗强调艺术的“三美”,他认为《七子之歌》其实达不到这三美的标准,而他当时创作之初也是源于一种爱国和激情。他一晚上就写好了,是将积压在内心很多东西以一种很强烈的感情宣泄出来,不像是写《死水》那种雕琢。

另外,当时他们是在纽约办了一个《大江季刊》,要给那个刊物写一些爱国诗,但是这个当时没有发表在季刊上,他就带回来了。这首诗虽然现在传的很广,当时的闻一多其实没有把它看得很重,很长时间里研究者都没有重视它。“文革”后对很多作家的写作进行研究,闻一多因为一直是很正面的人物也在被研究之列,当时在收集整理他的资料时发现了这首诗,这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澎湃新闻:《七子之歌》是在哪里发现的?

闻黎明:是在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所有可以找到当时的杂志的内页。开始的时候,闻一多把这首诗交给了清华的《清华周刊》,后来又给了《现代评论》,这个评论的文艺编辑是杨振声,他们在美国就是很好的朋友,大家看到的基本都是《现代评论》上,当时发行比较广。

澎湃新闻:闻一多创作《七子之歌》时有一个“大江会”的背景和“文艺救国”的主张,如何理解他当时的那种爱国思想呢?是否有特殊的时代性?

闻黎明:他的爱国是纯粹的爱国,不分党派,不分阶级的爱国。他把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来看,在这个基础上,任何外国势力侵略中国,他都反对。

当时的一个背景是“工人无祖国”,是苏联时期的理念,可闻一多的观点不是这样的,你看 《七子之歌》写了七个地方,最后两个地方旅顺、大连就是沙俄时期先被占领,后来日本抢走了,辛亥革命后,苏联要以中东铁路跟日本划界线,导致中东铁路就一半归日本,另一半是留在苏联。

但是闻一多是反对的。当时在苏联的华侨被驱逐回国了,他们的财产也被没收了,这些人回国后向北洋政府抗议,政府不理他们。他们就找到了闻一多一行人,就召开了很多大会去抗议,这就是纯粹的爱国。所以闻一多的爱国是纯粹的,超阶级的,他主要受到梁启超他们的影响,是很现代意义的爱国。闻一多使用过的毛笔等物品。

闻一多使用过的毛笔等物品。

澎湃新闻:闻一多先生最后的牺牲是残忍又惨痛的、剧烈的,这似乎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的注脚写为:他是刚烈的、有巨大的政治热情的。你怎样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诗学主张,以及与当时政局的关系。

闻黎明:闻一多当然还是激进的,他的思想上站在前列,但是有意回避党派矛盾,认为君子群而不党,他也没有参加很多政治运动。他的理想是中文老师,这是他的兴趣所在,政治他只是参与,但是他并不是很积极投入。直到最后都是被动的。是因为形势的变化不得不做。1946政协会议上他还说:现在政治上轨道了,我就可以回来做我的研究了。他的想法还是中文老师。关心政治,但不愿多参与。

澎湃新闻:如果对闻一多一生的几个主要身份来排序,你觉得是怎样的?

闻黎明:现在一提到闻一多就是“诗人,学者,斗士”三重角色,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斗士,是最辉煌的,流传下来的。诗人和学者都属于一个历史的过程,但是这三者也不能分开。他写诗的时候,做学问的时候也都有一种理想,文章一点不枯燥。他还像学者一样雕琢他的诗,尽量标准一致。按照学者身份写诗,做学问的时候充满了诗人的清醒,又有斗士的激情。

澎湃新闻:可否回忆一下是1998年是怎样的机缘《七子之歌》被选作《澳门岁月》的主题曲,当时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

闻黎明:其实是香港回归时,要找一首写香港的,但是找遍了现代诗,只有闻一多写过,这件事产生了一些影响,香港回归时,在博物馆办了展览,展出了《七子之歌》。澳门回归时,当时为筹备迎接澳门回归事宜的负责人看到了这首诗,觉得可以把它谱成曲,后来真的谱成歌曲了。

这个歌本身就是用离开祖国的孩子哭诉的口吻,要回到祖国母亲身边,通过孩子的演出,气势也出来了。我没想到,谱成曲后全国都在唱,老少咸宜,成为了民间的公认的澳门回归主题歌。实际上,当时国家写的澳门回归的歌曲已经有了,但没有普及。

今年20周年,最近大家又在传唱这首歌。

清华大学内的闻一多塑像。

闻一多与清华:“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

清华大学有一尊闻一多的塑像,塑像中的闻一多拿着烟斗低头沉吟,塑像背后的墙壁上镌刻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黎明介绍,这句话并不是闻一多的某一部文学作品中的,而是闻一多在美国时和一位叫熊佛西的朋友说的,在闻一多被暗杀以后的悼念会上,这位朋友谈起这句话,这句话也成了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清华大学的塑像上罗列了闻一多的几个身份:“闻一多教授、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1932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多年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他们最珍视的或许并不是那个最后以一种极壮烈的、令世界振聋发聩的牺牲,而是几十年间如一位普通的学生、之后又如一位辛勤又负责的学者那样在清华的求学与任教,“闻一多教授”这个身份,唤出的是他一生最主要的身份,也是清华大学对他饱含感情的怀念。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明君对澎湃新闻记者谈及于2015年6月来到清华任教时,所开设的《中国古典诗歌欣赏与研究》 的上课地点在西阶教室,旁边就是这尊闻一多的塑像,“我们脚下的土地上留下过他的足迹,这里的教室门口也出现过他的背影。我自己的教学研究也经常从闻一多先生的研究中汲取营养,例如闻一多先生论述庄子时说:‘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庄子那样倾倒、醉心、发狂?……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闻一多先生带有诗人激情的论述,一直是我研究《庄子》的指路明灯。”

在清华大学刚刚举办的“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展览”中,孙明君在演讲中称:“闻一多先生是清华人文学科的奠基人和精神领袖之一,他身上的全才现象对当前人文教育工作有重要启示。”

孙明君教授认为即使在众多现代学术大家中,闻一多也是最符合通才理想的典型:“他以诗集《死水》开一代诗风,在新诗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诗歌理论家,他对新诗格律的探索,他提出的三美说,至今仍是探讨新诗格律、新诗美学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作为新诗的选家,他的《现代诗选》所展现的眼光、魄力为新诗研究者津津乐道。作为学者,他的研究涉猎广泛。从上古神话、《周易》《庄子》,到《诗经》《楚辞》、唐诗,到古文字研究,闻先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另外,闻先生还是杰出的美术家,在绘画、书法、篆刻、装帧设计、舞台设计等多方面均有所成就。”

在清华求学期间,闻一多参加了文学、美术、戏剧、音乐、演讲、体育等众多社团活动。孙明君介绍:“事实上,清华不少这类社团就是闻一多一手创建的。1919年9月,闻一多、杨廷宝等发起成立清华美术社。1920年3月又与潘光旦等成立“丄社”,交流读书心得。同年12月发起成立以探讨艺术和人生为宗旨的社团美司斯。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闻一多参加过的社团活还包括清华学校文化学会、课余补习会、辞社。他也积极参与《课余一览》《清华年刊》《辛酉镜》等刊文字、美术编辑工作。他还编有多部剧本,亲自参与演出,做舞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