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归‧郑家大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黄文辉  2019年12月19日00:35

何独轻吾华,偏以为口实。相劝各自重,公理要详悉。中国农工商,心同更志一。势力不用兵,抵制亦有术。来货我不购,雇工我不出。利厚我不贪,兵威我不怵。上下争国体,主权守勿失。

1888年,美国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暂时离境的华工重返美国,把两万名回国探亲的华人拒诸门外。郑观应激于义愤,写下《书抵制美国禁华人入口》一诗。在当今背景下来读这些诗句,叫人振奋于“主权守勿失”的坚定立场之余,也惊叹于诗人先知般的预言。

1936年,面对在西北革命根据地访问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谈起自己少年时读书的情况:“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读这本书。作者是老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装备——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盛世危言》的作者,就是上述以诗直抒“兵威我不怵”“上下争国体”的郑观应。在毛泽东说完这段话后没几年,郑观应做摄影师的儿子郑景康赶赴延安,拍下了大量边区军民的生活场景,也以镜头记录下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战斗岁月的风采。

“改良主义者”郑观应虽然在文章里自称“世居澳门”,但原籍却是离澳门不远的香山雍陌乡(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郑家于1854年左右才陆续迁居澳门。在郑观应兄弟的资助下,郑家在澳门的新居大约于1872年落成。郑观应有诗《题澳门新居》:“群山环抱水朝宗,云影波光满目浓。楼阁新营临海镜,记曾梦里一相逢。”自注云:“先荣禄公梦神人指一地曰:此地筑居室最吉,后至龙头井,适符梦中所见,因构新居。”这就是位于龙头左巷十号的院落式住宅群、今人称为“郑家大屋”,包括其父居住的祖屋“荣禄第”、三弟的大宅、郑观应一房的“日月光华”楼屋,以及文昌厅、花园等等。

1885年,别人欠太古洋行四万余元不还,郑观应恰是这笔借款的担保人,因此在途经香港时被太古洋行扣留,到翌年才“脱累归里,杜门养疴”;他所归的“里” ,便是澳门,且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开始编写《盛世危言》,并且认识了他的香山同乡孙中山,结成忘年交。

大半个世纪后,郑家大屋里的房子开始被陆陆续续地分租出去。据介绍,同盟会会员曾在此办兴中学校;抗战时期又有洁芳女子学校办学其中,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避乱澳门时就在该校任教。到1950年代,这座大宅院成了“大杂院”,高峰期时有五十多户人家在此居住,有人养蜂,有人放羊,有人开理发店……

如此有历史价值的大宅院,虽然澳葡政府在1992年用Casa de Mandarim(中国官员之家)的名称将其列入法定文物保护清单,但一直没有积极行动去保护,“七十二家房客”的杂乱情况依然,大院内山西巡抚曾国荃题赠的“崇德厚施”木匾,也只能任由白蚁蛀蚀饱餐。

澳门回归后,“抢救郑家大屋”成了市民尤其是文化界关注的话题。据当时媒体报道,抢救残破不堪的但甚具历史文物保护价值的郑家大屋,一直是民间的呼声。消息称,特区政府成立后,社会文化司亦将修葺郑家大屋列作优先考虑的工作。喜讯在2001年7月传来:当局以换地的方式,取得郑家大屋业权。

于是,人们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郑家大屋的修复工作上,期待着它可以早日重焕光彩。盼呀盼,却久无消息,市民开始焦急:为什么要修那么久?

好事多磨。先不说前期的拆卸、加固需时,就说当时在中央支持下,特区政府正把澳门历史建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郑家大屋包括在内。大屋的修复因此必须有更高标准,处理时要遵守“修旧如旧”“可识别性”“可逆性”等国际原则。这样,就碰上许多道难题,比如岭南建筑中常见的“蚝壳窗”。

澳门古称“蚝镜”,后来文人雅称作“濠镜”。据学者研究,蚝镜又称海镜、海月,它与蚝是不一样的:“壳长四寸余,圆形,表面无隆起线,右壳淡黄白色,左壳色褐或淡红。”张心泰《粤游小志》记“粤产蚝镜,取饰窗户,可代玻璃,谓之明瓦”。这种明瓦做的窗,就是后来被误称的“蚝壳窗”。澳门既然有“蚝镜”古称,证明本地区肯定盛产此物,用来做窗户装饰就理所当然。郑家大屋在建造时也不例外。

可是,当年的寻常建材,今天由于材料断供、工艺失传等原因,却成了稀罕事物。据说,负责维修郑家大屋的团队,为了重现传统“蚝壳窗”,多方寻找,几经打听,远至汕头,才终于圆梦。

2010年春节前夕,历经八年多修葺、耗资四千三百多万元、当时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之中的郑家大屋,终于开放予公众参观。为了第一时间见识大屋“前迎镜海,后枕莲峰”的建筑格局,第一天慕名而来的市民就达千人。今天,作为澳门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的民居建筑群,郑家大屋已成了著名的景点和文化品牌;大屋内更新建“郑观应纪念馆”,以著作、文献、书信、家族史料等文物,介绍郑观应及其家族史迹。

清华大学著名的古建筑保护专家陈志华教授有言:“民族的记忆不能没有实在的见证,民族的感情不能没有实在的依托。这种记忆和感情,同样牵连着民族的命运。对这种见证和依托的需要,就是文物建筑保护的根据。”郑观应当年有诗感怀:“太公以后鲜奇才,谁识如今变局开”。澳门回归祖国已20年,方今正逢另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机,郑家大屋在回归后得到及时保护和悉心修复,让我们可以有一处实物的见证和依托,重温郑观应于“内患外忧萦绻绻”之时撰述《盛世危言》的拳拳爱国赤诚,同时思考我们民族的命运,为郑观应期待的 “愿扫浮云日再明,五洲同享承平福”而奋斗。

作者简介

黄文辉,澳门作家、摄影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写诗写文写评论。已出版著作多种,最新作品有诗集《历史对话》、散文集《悲喜时节》,和《侬家正住莲花地──澳门历史建筑文化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