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网专访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大湾区是经济共同体,更是文化共同体,文学应发挥首要作用”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杨  2019年12月17日17:03

澳门文学基金会主席吴志良

回归祖国后的澳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也对澳门文化界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澳门特区政府自回归以来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发掘和积累澳门文化资源。

中国作家网:吴主席好,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在您看来,这20年里,澳门文化和文学创作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

吴志良:澳门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从天南海北来澳居住的无论是华人还是其他国家人士,都能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澳门,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完好,其他民族的文化也能落地生根。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亚洲文化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独特人文风景线,澳门积淀了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回归祖国后的澳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也对澳门文化界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澳门特区政府自回归以来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大力扶持文化社团,优化澳门的文化生态,丰富市民生活,不管政府组织或民间团体亦一直以深耕文物保育、开拓小区文化格局、着力推动艺术普及、改善艺文环境、开展更多文化交流、弘扬本土文化价值为发展方向。对于文化资源的发掘和积累,更是长期且持续不断的投资、培育和推动。

中国作家网: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澳门特区政府在推动文化和文学发展方面有哪些富有成效的具体措施?

吴志良:早期的澳门文学主要通过民间社团和学校传播,特别借助《澳门日报》、《华侨报》、《市民日报》等媒体,以专栏形式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澳门政府才开始对澳门文学有所资助;至九十年代,政府才有比较大的资源投放在文学上,对澳门文学的扶持功不可没。

在澳门,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根深叶茂,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始终是社会主流。回归20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秉持爱国主义传统,努力推动中华历史文化传播。

特区政府在推动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工作,包括推进文化传承教育、推行文化普及和艺术教育、建设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健全文物监测机制等;发挥澳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区域优势及文化优势,深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域合作;透过资源整合及效率优化,全力推动澳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和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亦透过跨部门协作以及官民合作,进一步发掘澳门文化的价值与内涵,为文化社团及艺文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空间与平台,促进澳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作家网:澳门基金会在鼓励文学创作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吴志良:本土文化的发展也反映在澳门当代文学的成长上。澳门一直有不少文学先行者默默耕耘、不求回报地创作,直至1983年《澳门日报‧镜海》版的创刊,以及1987年澳门文学的重要阵地澳门笔会的成立,成为澳门文学的重要标志。

进入1990年代,澳门基金会等机构也开始关注澳门文学发展并投放资源,持续透过出版、研讨、征文等多种方式助力本土文学的成长。尤其是澳门基金会、澳门日报、澳门笔会合作所推出的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澳门文学奖、澳门中篇小说征稿等征文活动,培育了不少年轻人的文学兴趣,推动写作人继续创作,也成为繁荣澳门文学的重要平台。

此外,澳门基金会与香港合办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作家赴京出席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等文学活动,搭建了本澳作家走出去交流的台阶。而近年来,澳门基金会组织作家走进校园,举办了近百场阅读写作讲座,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也起着重大作用。

澳门文学的成果在文学作品的出版上展现得尤为突出。回归前,澳门基金会与中国文联合作出版了一套20卷的《澳门文学丛书》,反映当时澳门文学的整体风貌。2014年,澳门基金会与作家出版社、中华文学基金会合作推出新版《澳门文学丛书》,至今已出版四批共66本,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有澳门文学走出澳门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意义,也是澳门文学水平和发展成果的一次重大展示。另外,澳门基金会连续9年与澳门特区文化局合作编选年度《澳门文学作品选》等,以文字见证澳门社会的时代变迁。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青年人的参与;艺术的传承,需要青年人的力量。

中国作家网:我注意到有一些澳门年轻的作家比如90后作家或艺术工作者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年轻人目前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吴志良:近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本地的美术创作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多元化,新人辈出,又带来新的艺术思潮、新的创作技巧、新的视觉元素和新的欣赏方式。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推介,澳门艺术家总体形象尚不够鲜明,其在城市文化艺术发展中的贡献也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颂扬。澳门基金会致力推动澳门本地文化艺术活动,为文学艺术家提升文学艺术素质创造交流平台,为此,澳门基金会特别推出“澳门文学丛书”、“澳门年度文学作品选”、“澳门艺术家推广计划”,邀请澳门资深家及青年文学艺术家参与此项目,希望通过系统地为澳门文学艺术家举办展览、出版图书,整体建立澳门文学艺术家的群像;同时希望他们不断创作,在文艺创作上不断完善。这些计划的实施,能够活跃澳门文艺创作气氛,检视目前的创作水平,深化文艺教育,塑造文化城市形象,张扬城市的文化性格,并在唤起广大市民对文学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与支持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青年人的参与;艺术的传承,需要青年人的力量。为配合特区政府的青年培养工作,澳门基金会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实行“澳门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对象是45岁及以下的澳门青年。该项计划是在“澳门艺术家推广计划”的基础上增设,目的为使澳门的艺术事业得到传承,进一步推动本地文化艺术发展,配合特区政府的青年政策。

中国作家网:澳门基金会在扶持文学新人方面有什么样具体举措?

吴志良:澳门基金会一直不遗余力推动澳门文化的发展。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特别的眷顾。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澳门基金会就与《澳门日报》和澳门笔会等机构合作,举办“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和“澳门文学奖”,旨在鼓励阅读和创作,建立和壮大读者群和作者群,并以此为平台,使之形成一个有效运作的网络。如今,这两项活动已经达到推广阅读风气和激发创作动力的目的,不仅吸引了数以千计的读者和作者参与这两项赛事,为澳门文学界培养了一批生力军,还促进了一大批好作品的问世,大大增加了澳门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仅见证了澳门文学创作队伍的不断成长,也记录了澳门人、事、物的变化,真实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脉搏和动态。

除以上两项活动外,澳门基金会亦相继举办了多届的“‘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澳门中篇小说征稿”,同时鼓励和支持澳门文学创作和出版,连续9年与文化局合作出版“澳门年度文学作品选”,并与内地出版社连手,组织出版66本“澳门文学丛书”,全面促进本土文学的发展。

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应该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学应在其中发挥首要作用。

中国作家网:粤港澳大湾区设想的提出,也给粤港澳地区的文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近两年来已经陆续有各种活动展开,作家的交流也逐渐增强。您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设想?

吴志良:新时代的澳门,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澳门。澳门希望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并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应该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学应在其中发挥首要作用。澳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独有的文化环境,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人文性格,包容开放、兼收并蓄,这一文化特性是大湾区文学交流、合作、发展、融合所必须的,相信澳门文学界和相关机构一定会敞开胸怀,拥抱和投身大湾区,为建立澳门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尽心尽力,并使澳门文学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构建中扮演积极而关键的角色。

2019年,澳门基金会特举办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邀请大湾区多个城市的作家到澳门,围绕“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繁荣湾区文学发展”的主题进行研讨。未来需要加强“9+2"城市的交流合作,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推出湾区文学丛书、设立湾区文学奖、培养青年人才、开设青年作家培训班等措施,举起大湾区文学这面旗帜,以文学来推动湾区文化圈的建设。

中国作家网:未来,在加强澳门作家与内地作家的交流方面,基金会和笔会是不是会有一系列具体活动?

吴志良:澳门基金会三十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动澳门文学的繁荣及其对外交流,培养文学人才,壮大文学队伍。未来,澳门基金会将加强与内地的交流合作,继续与内地合作举办文学活动,推进两地文学交流;并继续与内地出版机构合作,以共建湾区文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目标,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战略合作中,亦将一如既往,倾情参与,全力支持。相信这些合作会对繁荣大湾区文学创作、营造和谐大湾区文学生态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作家网:您认为,未来澳门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侧重或突破?

吴志良:澳门文学过去多年的繁荣发展,有赖作家们对社会责任的坚守,一是对讴歌城市真善美的坚守;二是对家国观念的坚守;三是对开放包容的坚守。文学家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促进了澳门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贡献了力量。如前所述,未来将依照“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所倡议,以“共同承传中华文脉、共同讲好湾区故事、共同推动融合发展”为目标,奠定和夯实大湾区共同的文化基础,使之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根本动力,从而形成成员城市之间的共同文化价值,及其对外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通过文学建立新的纽带,拉近粤港澳距离,讲好共同故事,推进人心相通,扩大整个精神家园的空间。(中国作家网记者 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