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你那么天真 当什么城市英雄呀?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天柜  2019年12月13日08:15
关键词:吹哨人

12月6日是个巧合的日子,中美两国各上映了一部商业揭黑题材电影,美国的《黑水》(DarkWaters)和中国的《吹哨人》,不约而同地讲到了以寡敌众的“吹哨人制度”。

电影《吹哨人》除了男主角雷佳音,其班底基本是从《北京遇上西雅图》续的,导演薛晓路、女主角汤唯、异国婚外恋,都暴露了该片“北京遇上西雅图3”的本质。汤唯延续着此前两部《北京遇上西雅图》电影中有钱人“小三”、在赌场被男人骗的“迷途女青年”人设,演了一位出轨已婚初恋的阔太太,连老公都是《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同款的“老钟”。

男主这条线倒是薛晓路此次最大的蓄力点,区别于前两部“北西”的“女人戏”,将焦点放在男性的中年挣扎上,用“吹哨人”的名义对腐败、外遇双轨喊停。

雷佳音饰演的是在澳洲某能源企业一帆风顺的成功人士马珂,仿佛成功来得太轻易所以他很“天真”。本来人到中年万事休,岂料他乡遇见前女友(汤唯),当晚就上演了18禁。接下来,马珂出现了“事后怂”,“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他果然就遇见了鬼——周雯空难了。更见鬼的是,马珂发现周雯其实是假死出逃,周雯告诉他自己在被老公追杀,而只有他能帮她。天真的马珂信了,先是带着前女友回家气走老婆孩子,后又带着周雯前往非洲,追查一桩与她相关的公司腐败案件。影片进展到这里观众就会有一个灵魂拷问:犯罪分子本人就在你身边,直接举报不就完了,跑非洲找什么证据啊?

说回剧情,马珂在非洲经历了一出徒手版“史密斯夫妇”后拿到证据,他本打算投奔赴领事馆,不料证据却被周雯“抢走”。因为她也挺天真,居然拿着东西向追杀她的老公索要封口费,主动暴露地点后差点被灭口。

回到澳洲后,马珂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周雯假死骗钱的工具,众叛亲离、无家可归之时周雯又出现了,说要当他的证人帮他一起“揭黑”。这次,马珂当然又相信了,但似乎为了符合“出轨不得好死”的编剧定律,在前往警察局的路上两人出了车祸,周雯遇难。最后,马珂的老婆居然“选择原谅”,并靠AI周雯人脸帮马珂“上访”成功。而孩子也欢迎父亲的回来,并夸他像蝙蝠侠一样的城市英雄。

看剧情就知道这是部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动作、悬疑、伦理、反腐、爱情电影,馅儿多得包不进现实主义的皮儿。虽然名义上讲的是“吹哨人”,但看完之后你很可能根本不明白“吹哨人”到底是什么人,反而对于片中谜之婚恋观反复回味。

那什么是吹哨人呢?“吹哨人”是whistleblower的直译,我们更熟悉的称呼是“举报人”,大众印象最深的吹哨人,可能就是揭露“棱镜门”的斯诺登了。

上世纪70年代,全球最著名的维权人士、活动家拉尔夫·纳德创造了“吹哨人”这个词,借用了19世纪英国警察用来向民众示警的哨声。当时,纳德用《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一书揭发了美国汽车设计中存在“二次碰撞”的致命缺陷,扳倒了通用汽车,促使了两项安全法的通过,这样的吹哨人就是超级英雄。

以吹哨人揭黑为题材的电影虽不多,但优秀的也不少,《局内人》《丝克伍事件》《告密者》《斯诺登》《总统班底》,每一部背后都有血淋淋的真实事件。那么,号称是国内首部关注吹哨人的现实主义电影《吹哨人》,它的完成度如何呢?

吹哨(举报)的故事,说的就是一个人如何破坏巨大集团利益。如果要合理且完整,以下几大元素不可少:

首先是取证的过程。如同现实里的任何一场官司,对于辩护律师来说最艰难、费时的,不是对簿公堂的那几个小时,而是调查、取证的那几个月甚至几年。吹哨只是一个结果,最关键的是推动主角吹哨的证据链,而同时这也是打动观众的理由。但是本片的取证过程是怎样的呢?

马珂跟周雯涂黑了脸混进非洲工厂,毫无必要地用打火机炸了工厂后亡命逃走,结果在逃亡路上给车加油,碰巧撞见足以毁掉一个跨国企业的物证:一卷传真墨滚,打游戏般就获得了终极道具。

其次,是举报的正当性。“吹哨”是个体挑战集体利益,可谓以卵击石,因此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必须让一个关键问题合理:是什么让主角非得吹响哨子?要让主角选择“背叛”集体的理由足够充分。一个吹哨人在面对利益以及举报后要付出代价时挣扎甚至退缩过,这样的人物更合理且正当,但是本片的主角是如何表现的呢?

马珂从知道自己的公司技术存在安全隐患的那一刻起,就非常清楚自己要站在公司的对面,没有片刻犹豫。当面对周雯的发问时,他义正词严:“吕汉市几百万人不比那些钱重要吗?”那一刻,他仿佛《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附体。如此单薄的人物,注定了《吹哨人》不够动人。

再有,“潜规则”的警示。商业反腐题材有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曝光潜规则”,梳理清贪污与渎职的成因。这不仅是为让作品更具合理性,更是给坐在电影院里的普通百姓警示。但是本片是如何讲述商业规则的呢?

通过外国大佬会议上的聊聊几句“跟中国人谈生意”的生意经来展现,简略得仿佛在场观众应当知道企业家的黑心钱都是怎么赚的,全然不解释足以成为“证人”的周雯在这桩交易里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到底是怎样的交易逼她“出逃”,显得人物有些莫名其妙。

最后,是对于吹哨人制度的讨论。吹哨人本身是个“里外不是人”的角色。对内,他是集体利益的叛徒,对外,他又是既得利益成员,那么什么样的规则愿意聆听一个“叛徒”的证词?作为污点证人是否能有被赦免的权利?这些都是可以呈现、讨论的,但本片是如何展现吹哨人制度的呢?

片中“吹哨人制度”几个字只在马珂与周雯的对话里出现:“我可以去领事馆,大不了还有吹哨人制度”,所以吹哨人制度到底是个啥,你倒是说啊。最要命的是,本片的收尾几乎是对吹哨人制度的亵渎,马珂通过老朋友混进了一场高峰晚会,在厕所里堵截中方能源高官实名举报了公司。不说雷大头这缺乏锻炼的小身板上演“碟中谍”有多出戏,就说这桥段封建得如同古装戏里当街拦截圣上告御状的草民,说好的靠制度取胜呢?

综上所述,《吹哨人》对它的名字只是触及皮毛,很难讲这部电影如它所愿将“吹哨人”展现在了公众面前。只有在一场又一场的路演里,团队强调着这是国内首部关注到“吹哨人”的电影。作为观众,我们确实有理由欣赏导演表达的勇气,但电影不是赛跑,不是每一个“第一个”都值得鼓掌。

如果薛晓路认为现实主义,可以安心止步于片尾对真实人物ppt似的致敬,还不如在自己擅长的情感心理戏上多做耕耘,把《吹哨人》的名字改回《北京遇上西雅图3:出轨人》来得更真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