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庆渝中区、九龙坡区作协合办“全球语境下的地方故事作为”创作会

来源:重庆作家网 |   2019年12月12日08:23

“全球一体化,地方故事该如何创作才能更有共情度?”12月10日,由重庆渝中区、九龙坡区联合举办的“全球语境下的地方故事作为”创作交流会在九龙坡区杨家坪举行。九龙坡区作协主席大窗,渝中区作协主席强雯,作家巴蔓子、王涛、谭光华、王箐华、罗光毅、徐进、张艺、邓新贵等20余人参加会议。

“虚拟时代下,沟通更为即时,情感交流除去了障碍,但是对于文学来说,想象力赖以生长的障碍也消失了。”强雯表示,这为地方故事的书写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难度。有话题度、共情性、典型化的素材,是地方故事应该着眼考察的重要因素。重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缝隙中的人与事值得去体味、关注。她认为,虚拟时代下,讲述虚拟空间的痛与爱,似乎成了一股潜流,但如以空对空,以虚无说虚无,就会形成同质化、格式化。以地方故事为核心的创作,在虚拟时代下,可以有更好的作为。讲好地方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但作者也不能僵硬地只停留在身边琐事上,全球语境越演越烈的时代背景下,写作者更应有“共情度”作为文学创作指向,使作品更有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

大窗表示,九龙坡区和渝中区有不少历史遗迹值得挖掘,地方故事的人文土壤丰厚,相对于渝中区的抗战人文史,九龙坡区则更依托自然景观及乡土人文资源,如中梁山、华岩寺、走马镇、巴国城、白市驿等,“有鲜活的小说细节在发生。”大窗说,“这些都是宏大叙事的根系,是家国情怀叙事的组成部分之一。”

乡土写作者谭光华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变化中的农村带给人的命运改变,他认为乡土和家园情结,是全球共通的话题,中国的锄头扁担与外国的盆盆罐罐,都具备同样的人类情感。“出走与归来,在虚拟时代下可以焕发出新的人文关怀。”

徐进是一位80后考古工作者,在工作之余,对诗歌情有独钟,他表示,将枯燥的考古史、地理史用诗性的语言来表达,更能让受众愉悦,提高共情度。

巴蔓子、王涛、邓新贵、王箐华、罗光毅、张艺等人分别就自己创作发言,表达了对“全球语境下的地方故事作为”的思考和创作规划。

会议决定,此次交流成果将在《九龙文艺》《渝州》上开设专栏,为两地的创作队伍持续性发展提供帮扶。(重庆渝中区作协)